心为谁醉 发表于 2012-9-23 00:29

网络监督促使的《官场现形记》



      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及时进行了认真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省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

      从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面露“笑脸”引发关注,再到被网友“人肉”出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表,“表哥”杨达才成名已将近一月。在公众和舆论的反复追问下,在“‘表哥’局长杨达才仍每日正常上班 ”、“陕西省财政厅拒晒‘表哥’工资”等新闻再掀舆论风潮的大背景下,“表哥”终于被撤职。过程不可谓不艰难、“剧情”不可谓不曲折,也难怪有网友闻讯弹冠相庆,要推许此为“舆论的胜利”和“民意的胜利”了。

      我完全理解网友们的激动之情。愤怒了这么久、呐喊奔走了这么久,现在终于迎来了阳光,他们有理由欢呼雀跃。但我还是想说,“表哥”终于被拉下马来并不值得欢庆,甚至还让人感到几分沉重。“表哥”事件有多少反复和周折,相信关心此事的人都记忆犹新。不说别的,单是“陕西省财政厅拒晒‘表哥’工资”的做法就让人感到极为吊诡。公务员是公仆,纳税人是主人,可是做主人的却无法搞清楚自己到底给仆人开多少工钱。我不知道这是无奈还是黑色幽默。对于某些官员明显与身份不符的高消费,“相关部门”如果有职业敏感,理应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查上一查——有问题查问题,没问题就还那些被误解了的官员一个清白。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虽然舆论汹汹,很多事情最终依然是“无言的结局”,你忽悠了我,还一笑而过,我们只能徒唤奈何。相关部门不给力,老百姓再努力再无畏,所起的监督作用也是有限的。反腐倡廉,一靠制度,二靠监管。而让“相关部门”真正打起精神负起监管的职责来,同样需要制度尤其是问责制度的保障。

      “表哥”现在终于被撤职了。可是,如果没有那么多人坚持不懈的声讨和诘问,如果没有网络和媒体的力量,事情的结果又将如何?起码我还不敢对此过分乐观。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表哥”事件的胜利只是一个个例或者说是偶然。在舆论重压下获得的胜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胜利。杨“表哥”被撤职了,还有没有李“表哥”、张“表哥”在继续肆虐?仅以此事本身来看,也并未彻底得以处理,还留有一些尾巴——“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省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到目前为止,事件只算是划了一个逗号,顶多是一个分号,还远没有划上句号。而整个社会法治化和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刚刚开始迈出一小步。前边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远未到该欢庆的时候。

      网络被人们称为“最廉价的监督方式”,在以往的一些反腐事件中,网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网络反腐终归是“草根”性质的,参与的网民都是普通民众,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深入调查,他们反腐和监督所依据的,无非都是媒体的报道或官员无意中“泄露”的“小秘密”——比如“表哥”们手腕上的手表。可是,某些官员也不是白痴,当他们发现自己处在一种被监督的“危险”中,他们也会学乖,会更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表哥”之后不再戴表。甚至,有的官员还会悄然“洗底”,下令把网上自己以前开会、视察的照片之类有“危险”的东西统统删除掉。这绝非危言耸听,当某地一大帮副市长的事情引起争议后,“相关方面”不就迅速行动起来开删网站上的领导名单了吗!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的官员,一个个手腕光光不戴表,抽的都是便宜烟、坐的都是普通车。是否还会有官员像《官场现形记》中描述的那样,故意准备几套带补丁的“官衣”以示清廉也说不定。网络这种所谓的“最廉价的监督方式”,也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许将永远“不明真相”了。“表哥之后不戴表”,并非领导无表可戴,他们只是把表放在家里了。他们不再露富,对舆论严防死守,做事情更隐蔽、更低调,让我们无迹可寻。当“后表哥时代”到来,亲爱的公民们,我们又将如何监督呢?




惊鸿 发表于 2012-9-23 07:03

当“后表哥时代”到来,亲爱的公民们,我们又将如何监督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监督促使的《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