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用户 发表于 2014-4-11 21:01

中国人的穿衣


人是要穿衣的。穿衣是有文化的。中国人的 “衣” 字,就是个象形字。看,就是留着领口,让脑袋伸出来,还宽袍大袖。衣是用来蔽体的,可怎么做,什么样,就有文化问题了。先秦时汉人衣裳必须从右边开襟。那时中国尚右,古书无论木简、竹册都是竖着从右往左排,也就是竖排版,从右往左看。流传下来,对联的上联贴在门右边,下联贴在门左边。右迁是升官,左迁是贬官。右丞相、右史、右拾遗的官职大于左丞相、左史、左拾遗。春秋时有一句著名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假使没有管仲,我们就没有文化到像个野蛮人,披散着头发,连衣襟也不知道开在哪边,会开到左边呢!管仲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实衣襟开在左边和右边,从使用的角度看是一样的;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文化的特性,以一种观念作为标志,或者认为是有文化,或者认为是没文化。到了战国的时候有 “胡服骑射”。汉族人的宽袍大袖不利于骑马打仗,于是赵国的赵武灵王大胆地积极改革,放下大汉族的架子,学少数民族,衣是窄袖子,还有了 “裳” ——裤子,这样好骑马射箭。赵武灵王于是成了历史上 “改革” 的标志性人物,“习胡服,求便利。”他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这就有了 “衣” 和 “裳”。“上曰衣,下曰裳。”到南北朝时,只有王谢这样的大贵族才穿内裤,叫 “中衣”,也是宽宽大大,和现在的 “裤衩” 不同的。而普通人,不可能有中衣。那些贵族,还是喜欢穿长衣,后来叫 “长衫”,只有 “下人” 才穿上下两节的 “短打”,夏天则是 “短裤党”。河南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商朝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河南就是那里的根据地。中国人即使穿裤子,也是大裆裤,也叫大腰裤,身子装进去,把大布腰一卷,再一扎。就这样,省去了皮带。一直到中华民国之后,留学生渐多,受西方的影响,我们的衣着才有了大变化。而这,主要是学西方。先是有了 “裤衩”,干净多了,文明多了。有了中间开扣子的 “中山装”,不需要分什么 “左衽右衽” 了。中国人以前对于 “衣” 的分类有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等等。而现在则主要是衬衣、秋衣秋裤、外衣之类,这是怎么回事?“衬衣”,顾名思义,是衬在里面的,而现在,除了这一层意思,还是夏装的主要内容,因为它薄,凉快。广东接受西方文化早,穿衬衣,里面是不穿二道杠背心的。你若衬衣里面穿二道杠背心,就会被人笑,被人骂,没文化,乡巴佬,已经是 “衬衣” 了,还衬什么?老土!——而北方人就不同了,以这衬衣做外衣,为了爱惜,也为了干净,务必在衬衣里面再穿上 “背心” 或 “汗衫”。怪不得这样就被南方人瞧不起,骂 “北方佬”。中国人以前在初春深秋之际要穿 “夹衣”,那实在有必要,因为不必像冬天冷要穿棉衣,也不像夏天热要穿单衣。春秋天气凉,当然该穿 “夹衣”。现在没有夹衣这个概念了。尽管好衣服要有 “里子”,但那和 “夹衣” 的概念是不同的。夹衣到哪里去了?是被 “秋衣秋裤” 取代了。“秋衣秋裤” 是中国人五十年代从苏联学来的。那时中国向苏联靠拢,苏联也支援中国,苏联的纺织品拥入中国,中国学习苏联渐渐穿起了秋衣秋裤,有防冷保暖的作用。——穿衣的确有文化传统。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工作的时候,那时是文革刚刚结束,这个民汉合校的学校,维吾尔族女老师只穿裙子,是不穿裤子的。她们说,裤子是男人穿的,裙子才是女人穿的。深秋,她们穿皮靴,秋裤外是裙子;冬天,她们多穿几层秋裤,外面依然是毛料的裙子,的确很有女性的风韵。而汉族人呢?在那时穿裙子成了 “资产阶级那一套”,女性都穿裤子,即使是穿裤子,也和男人不一样,腰部是在一边开叉,有扣子。你若在那时穿中间开叉的裤子,准被人们笑死骂死。而现在,女性穿裤子,几乎不见边上开叉的,都和男子一样了。至于西装,当然是从西方传来的那一套。在 “文革” 中揪斗 “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就让那 “牛鬼蛇神” 穿西装,看上去怪剌剌的。而现在,穿西装太普遍,看上去也好看,穿着也很方便,很体面。哈哈,这就是我们穿衣服的简史。      作者:深海鱼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的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