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缘浅 发表于 2014-6-9 07:01

奇葩的高考作文题,究竟想考察什么?


      2014高考语文落下帷幕,全国的高考作文题讨论又成热点。其安徽卷又一如既往夺得头筹。今年安徽的作文题是剧本修改谁说了算。材料大致如下:演员拿到一个剧本,演员看后说,我是演员,不是读剧本的,可以改台词。编剧说,我是编剧,剧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改动。考生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作文,题目不限。
      出题的老师可能喜欢看电视剧,是个娱乐圈迷爱好者,但是出题的老师可否弄清这是五十万普通安徽应届考生的作文题,他们报考的志愿可不会都是北影上戏!我国高中的孩子不是国外,视野宽广时间优裕,对娱乐影视八卦都有可能涉及。他们整天埋首题海,早起五更晚睡定更,周末只能休半天,他们哪有时间去关注娱乐八卦?更别提封闭学校的学生,连个手机都不准拥有,他们连一部电视剧该有什么剧务都弄不明白,让他们写剧本谁说了算,这不是为难他们吗?
      据闻安徽作文题奇葩不只是今年,从07年苦逼的安徽考生提篮春光看妈妈、08年带着感动才出发、09弯道超速被人抓、10年留在路上种荷花、11年时间在流逝、12年梯子不用请横放、13年萧伯纳说为什么不这样呢?14年又来剧本修改谁说了算,真是一年比一年奇葩,安徽出题的老师是不是海外留洋过来,都不知道国内高中学生的状况,以为他们个个都是文学家,所以出题都天马行空,学生定会写得妙笔生花?
      对于这些涉世不深只知书本的学子来说,高考作文不宜太偏门,话题太狭窄,让学生拿到题无从下笔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应试教育那就不可能要求他们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视野,只能从学生的文笔、逻辑、作文的布局、立意,考察学生的智商情商。也就是说只能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学习和应该掌握的写作能力上去考察,而不是这样让学生抓不着头脑不知道写什么东西的题目!
      再则,这毕竟是高考作文题,出题老师应该保证自己出的题目三分之二学生能看懂有话说,拿到基本作文分,但是想要写好不容易,才能算是高明的题目,这样一来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分,又不埋没作文强项学生的天份,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文笔、逻辑、立意上拉开差距,让擅长写文学生拿到高分。
      符合这样条件的作文题,比如天津《假如脑子里有智能芯片》、广东《照片》、上海《自由与不自由》、北京《北京的规矩》、浙江《门与路》,这些作文题,考生多少都能下笔写点东西拿点分,不会感觉压力太大,特别是天津的题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写,广东和北京的可以怀旧可以写成不错的散文,文笔好的学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上海的可以写成议论文,也能体现这个国际都市的思想人文风貌,浙江的可以写成哲理文章。
      真是想不明白为何安徽的考生就这么苦逼,连续几年都是这样不着调的题目,脱离生活的考生去写娱乐圈的事,他们有那个闲情逸志吗?更何况这样的题目,究竟要考察学生怎样的价值观,是赞同编剧说了算还是演员说了算亦或都不算?如果说跳离这个框,又希望学生怎样延伸,写自己人生的命运安排吗?

维扬卧龙




aqxlp123gbds 发表于 2014-6-9 08:52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愿意用数据来说明某种趋势和动态。根据一些门户网站考试专题的数据显示,在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的网络专题调查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它在“2014年高考最‘高大上’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难写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奇葩作文题”的三项调查中,以领先于第二位数个身位的优势,高居三项第一名。这道“剧本修改谁说了算”的题义是:“艺术家说,演员可以修改剧本,导演说,演员不能修改剧本。”要求考生根据这段材料自选角度,谈谈对这段话得理解和看法。这个题目,其实就是不久前娱乐新闻中由宋丹丹引发的编剧和演员为剧本的修改权问题引发的口水战的延续。这个题目本身就有一个逻辑问题,什么艺术家说? 导演和演员算不算艺术家?是包含演员和导演在内的艺术家,还是比演员和导演还高等级的艺术研究专家?这些问题看似枝节,但容易引起误导,让作文者陷入到逻辑混乱中去。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篇好的时事评论的题目,虽然它的新鲜度不够,总体说来还算是接地气的。它比之于一些空洞而讲大道理的题目来说,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但它因为太过于具象,而且所指向的方向太过于狭窄,恐怕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相较而言,另一些作文题目,如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以照片得来的难易度与人们对它寄托情感的深浅,较好地呈现出人们对现代的反思;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中祖孙两人霓虹灯美还是满天繁星更美的争议, 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出题人似乎在用一种人们熟知的物象,让作文者思考在新进步与老情怀之间的思考与选择问题。北京卷“老规矩”似乎也在此列。但这种属于中年人的怀旧思绪,是否适合十多岁的高考学子的思维现状?还需要通过大数据来验证。    相比而言,心灵鸡汤类的标题和文字,继续占据着高考作文题目的主流。新课标I的“过独木桥”、江苏卷“什么是不朽”、山东卷“开窗看问题”、湖北卷“山顶的风景”、浙江卷“门与路”、福建卷“空谷”、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等等,足以让那些喜欢在《读者》《意林》之类杂志寻找押题灵感的语文老师增强信心。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与现实不着边际的文风,对即将成为社会栋梁的孩子们有用吗?很多人对此深表怀疑。    真正对现实有关照感的,是重庆卷的“租房”、广西卷“老王生病”、新课标II卷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与湖南卷“心在哪风景就在哪”。重庆卷中关于垃圾的处理习惯问题和新课标II卷给动物喂食物的问题, 关注的都是非常细微和局部的社会问题,广西卷涉及民工生活状态,但可能让许多没有相关生活经历的孩子们不知如何下笔。几个题目中,只有湖南卷的立意更高, 也更发人深省——某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这个题目,可以深入挖掘到“面对家乡的贫穷,是逃离还是面对”这个宏大主题,可以对多年来乡村教育中“成功就是离开”的思维的反思。甚至还可以生发到包括移民在内的很多当下中国正在面对的问题。 只可惜,这样的题目属于稀缺物。

ssrm 发表于 2014-6-10 06:42

{:5_233:}{:5_233:}{:5_233:}{:5_233:}{:5_233:}{:5_233:}

hnbch90yhy 发表于 2014-6-10 08:46

娇生惯养,当你走上社会,问题来的更奇葩,如果靠嘴可以让世界进步,那上帝就无需给人安上脑袋和双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奇葩的高考作文题,究竟想考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