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pushui 发表于 2016-10-1 09:44

司命树(16)


      鲜花的三爷爷年龄比她父亲小两岁,却是她父亲的嫡亲三叔,她的亲叔祖父。我们佐坝地处 “吴头楚尾” 的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方言很重。她的叔祖父方言更重,从小习惯把 “这” 读成 “ad(音大)”,久而久之,人们都学他读音叫 “这ad” ,所以不叫他大名,却叫他 “ad”,年轻人把他叫“这老儿”。
      “这老儿” 方面大耳,五官端正,像貌堂堂,好胜心特别强。小时候跟一班小孩爬到大枫树上玩,有小伙伴学《西游记》里猴子话说:“有谁敢从这树上往下跳,他就有最大本事,我们都称他为王!” “真的?” “这”问。“真的!” 树上的小孩纷纷表态。“这” 毫不犹豫地纵身从一丈有余的树上往下跳。一只脚骨折,留下终身疾苦,从此却成为小孩中的“王”。
      解放初期没有化肥,每年都到洲地打湖草当肥料。“这” 的老婆给他煎了满满一竹筒(早年乡下一种盛菜的工具,用竹筒制作)干鱼,那在当时是最好的菜。有俏皮鬼跟他说:
      “‘这’,你跟老婆吵架了吗?”
      “争了几句,也没大吵。” “这” 说。
      “我知道是吵架了,她又不是不知道你平时不吃干鱼,故意炒这么多干鱼给你!”
      “谁为一点菜跟女人吵架?我一向不吃干鱼,你们谁要谁吃!” “这” 说。
      十几个人一拥而上,把 “这” 满满一竹筒干鱼抢了个精光。“这” 每餐吃饭只能吃别人的辣椒酱。
      一连几天下雨没开工,又有人开玩笑说:“你们这是谁做的鬼事,明明知道‘这’吃糯米饭就呕,偏煮糯米饭,他吃什么?”“不碍,不碍,我一两餐不吃饭没事!” 第二天还下雨,“这” 已四餐没吃饭,有人怕他饿坏了,故意说 “‘这’,你吃一点糯米饭试试,看看吃下呕不呕?” “这” 连忙拿起碗站在灶头连吃7碗,没吃一点菜,吃饭后有人亲眼看见他吃完饭用烧火棍捶肚子。
      “这” 读过三年私塾,爱读《三国演义》,自己说《三国演义》能倒着背。有一年花车推草,中午烈日炎炎,人又渴又饿,停下来休息。不知谁说了一句 “这么多人,象当年曹操73万人马下江南!” 这话让 “这” 听见了,立即大声纠正:“曹操当年是83万人马下江南,怎么是73万?” “73万!” 冷不防又有一人回应。“这,你们没看过《三国演义》,是83万人马下江南!” “这” 声音更大了。“73万!” 好多人都回应。“这,你们人这些没读过书,当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怎么成了73万?这是《三国演义》91回里的!你们莫走,我就回家拿书给你们看。不是83万我就死给你们看!” “这” 说着真的往回走,要回家拿书。中间有“好人” 调解,“这” 还是愤愤不平,大有得理不饶人士可杀不可辱之势。
      “这” 是一个真正好人,可是“衔个×在嘴里用鸡腿都换不下来”,人们这么形容他。
      “这” 好胜心强,幽默,最重感情,待鲜花一家照顾无微不至。鲜花父亲生病时借了他的钱一直未还,去世后家里里里外外完全靠这个爷爷。“这” 爷爷对二舅也特别好。
      现在养鱼场只有二舅一个人。他自煮自吃的,唯一工作是每天早晨傍晚巡视湖里有无人偷鱼。他在湖边唱着山歌,拉着二胡。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干妹子鲜花家里,比神仙还快乐逍遥。
      转眼树叶落雁南飞,不久进入隆冬。养鱼场开始捕捞。大网、密网、拖钩、“摸脚迹”,各种各样取鱼的工具先后在湖里取着大大小小的鱼。远处近处买鱼的川流不息,路近男男女女捡鱼的络绎不绝。跳上岸的鱼,撞到岸边还眨眼摆尾的鱼,靠近岸边仍在游的鱼,岸边没捡干净的鱼,都是捡鱼人的战利品。他们背着小竹箩,穿着靴或皮裤,手拿铁叉、铁钩、挺子、罩、篼子各种各样的工具。大胆的公开在网内抢着鱼就跑,高明的一边跟人说话一边从背后伸手抓魚往竹箩里塞,所谓“浑(混)水摸鱼”是也。这就是所谓的 “捡网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地人大胆的一天五、七十斤鱼是小菜一碟。一般人家过年是不花钱买鱼的,甚至还送亲戚。
      二舅这些日子就是充当 “湖警” 的角色。
      捡鱼大军里始终缺两家——鲜花和她的 “这” 爷爷。斯斯文文的鲜花羞嘴害面的,“这” 爷爷不屑于一般人的嘻嘻哈哈半偷半混的勾当,他标谤 “穷个干净,饿个漂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命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