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7-2-17 20:48

宿松:白马寺


      宿松白马寺
      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载:“方家桥:去县十八里,介新安、白茅二庄,跨白茅河……” 又 “白马河桥:去县二十里,属白茅庄,水达方家桥。嘉庆丙子重建”,可见昔日宿松白马河真的象条河。今者一点也没有河的感觉,只是人们习惯上称 “白马河罗屋” “白马河曹屋” 才影影约约想象出此地原来真是一条宽广大河。罗屋、曹屋对面田垅的沟就是昔日的 “白马河” 的影子。沟上有几处昔日用麻石条架起桥的残迹,能证明此处就是便利两边的交通。何故?苍海桑田,世异时移也!但大的趋势没变,还是一条绵长河道,发脉凿山太子峰,流向雷地大赛湖,中间是口头上的 “白马河” “洪武河”。田地坂达千百亩、塘堰库连千万家,此漁米之乡,人间福地也!
   《五灯会元》载“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以白衣谒二祖,年逾四十,不言姓氏,请问慧可(禅宗二祖):‘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答日:‘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 寥寥数语,真是一部《坛经》精髓。白衣居士,顿时开悟地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和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二祖慧眼识人,对白衣居士深表器重,立即为之剃发,满意地对居士说:‘是吾宝也。’ 并给他取名僧璨。僧璨执侍经两年以后,在司空山传衣石旁,慧可将袈裟交付僧璨,并谆谆嘱咐:‘菩提达摩远来印度,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与我,我今授你,你当守扩,无使断绝。’ 又预告他:‘你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知道佛教将有劫难,心有不安,即请示二祖:‘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慧可嘱他:‘谛思前言,勿罹世难。’ 僧璨谨遵师教,‘受度传法后,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形势发展证明了二祖预见正确性,果然不久,‘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三祖僧璨往来太湖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县志》又载:“宝相寺:在治东二十里白马河,三祖灿大师建。师当后周毁法隐此,尝著‘信心铭’刻石寺壁,元末毁。明洪武八年重建,后圮。国朝康熙丁巳,知县胡永昌捐赀复建"。由上资料汇编:宿松历史上本属舒州,二祖僧璨 “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这里就证明了《县志》白马寺 “三祖灿大师建” 的真实性。
      民间传:很早很早以前,宿松来了一个骑着大白马的和尚,经西门外把白马系于一树(后此树 “轮囷离奇” “犯者辄病,坠枝亦不敢拾” 此树后叫 “白马树”。),后周边巡视一遍竞直解开辔往县治东南突又北上,见前横一条河,河上有桥,马要过,和尚一看桥:桥是九根元木做桥板,八根短木相交杈,二根横木做垫点架起的间缝木桥,人能行,马难走。和尚马上垒住僵绳:“虞——”。两边在田里忙活的农人个个看到一清二楚,纷纷停下手里的活:“看你怎样来过河?” 和尚:“孽畜!我信马由缰全由你,这样的桥你怎么过?” 这时只见白马长啸一声,四脚腾空而起,还没有等望热闹的农人看清是怎么一回事,马驭着和尚就过到了对岸。大家一声惊叹:“神马也!” 有的好事者见比奇景,丢下手里的农活,跟在其后。一袋烟的功夫,人马行了半里地,就卧地不走了,和尚不得不下来,解下包裏:“阿弥驼佛,就是这里。”
      人们更加惊奇,两个怪现象就问和尚,和尚打坐:“弥陀佛!贫僧受度传法设坛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今受华佗托梦来贵县选地化缘建寺,保佑一方黎庶,现白马选址来到这里。人们听到此,又亲见白马引路,白马飞河、白马选址都纷纷踮到在和尚面前,和尚当场就打开包裏,取出里面的真金白银和经书视与大家相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白马驭金建寺庙就传开了。“白马负金相厝置于寺” 就是此的来历。
      经过一段时间和尚和村民的同心,一座简易的庙寺就建成了,寺内以华佗为主神,起名白马寺,又叫华佗寺。寺前一条长河也就自然以寺出名成了白马河。
      后来和尚与当地居民越处越亲,和尚也就道出了自己真实身份:贫僧名僧灿,从慧可受法,武帝灭佛,往来司空山、天柱山之间十余年无人而知,开皇十一年才正式于舒州山谷寺设坛说,第二年,有沙弥道信前来学法。今华佗托梦,说宿松此地,民风纯扑,要广施雨露惠之,叮余白马驼金,建寺庙。百姓信之,认之。后经多年兴建,白马寺初成规模,香火特旺,香客、居士很多,僧灿还把在舒州创立的 “信心铭” 刻石寺壁上,居士、香客每重读一片,必有新悟。惜毁于元未。“信心铭” 正如黎在珣在 “管窥三祖《信心铭》的文化价值” 一文上说: “更在于三祖那部参之不尽悟之不竭的《信心铭》比较完整地建构起心性休系,使之不仅成为跨时代的现象,更成为跨文化的存在”
      此寺洪武八年重建,后圯。清康熙丁巳复建。咸丰兵燹,同治元年重建。至于怎样由白马寺变成宝相寺。只存后来有著 “其像设居门者,相传唐人所为,因名日 ‘宝相’ ” 来想。后来就有朱书 “净轮请予为之记” 的《宝相寺记》“净轮字月声,邑中刘氏子。幼陷于流贼,逃于佛,得归老焉”《寺记》该寺曾有田数十亩,僧人不争气,田屋颓废,己养杂木茂草。乡人听说僧人净轮贤能,自力作创,一处藏经庵治理紧紧有条,纷纷请之为之主持该寺。净轮辞谢。乡下人继续请之,净轮出于佛道 “不忍尤古之名蓝与风雨樵牧相敌” 随到了该寺感慨说:吾力能兴复之。当时,该寺荒落,前面的土栖门,后屋一区,上漏下湿,狐狸嗥于佛座,鸠雉鸣于钟磬。听了净轮的话,笑话不信的人占了一半。不数年,成堂,堂中增加了新大像三座,小像五座。又数年,成门,门中像恢复旧观,再数年,成室,室中宾客之位,仓庚,庖酒,放经籍的书橱,无不具备。于是,宝相寺焕然改观。
      朱书在此《记》更感叹:不想多谈净轮能够兴复此寺,而独喜他所以兴复之力,都是出于自己力田的钱,而不是乞化,布施,烦乡里人得到的。如果不是出于乱世,推举净轮做一个宿松的农师,该县差不多颓废的风俗,不就可救了吗?
      此寺 “白马” 转 “宝相” 也只能从乡人石颂功《重建宝相寺序》之 “白马宝相,盖同事异名也” 来揣测。同治元年的重建及其后来的增建可谓大也:石刻有碑,房屋四十四间,四大佛殿,上华佗真人、下关圣帝君、东观世音、西牟尼佛和如来佛,除僧人用房外还有五个粮库。年丰粮数百担,设有赈救会办公益事;年荒开仓赈济买棺赈敛单寡孤独,庙基面积达三十来亩,四周有界,内栽松柏千棵,庙享荫林之中。
      惜1958年在 “三害五风” 的影响下,各地皆掀拆庙、毁祠、掘坟歪风,白马寺不得不全部拆去盖了新安公社,寺迹全毁。喜1991年白马寺又重见旧日辉煌,一进院铁门,三个金光闪闪的 “白马寺” 横立寺门头,两边门联 “白马驮经佛法无边扬赤县,青囊济世神灵有感佑苍生” 就看见里面的 “蓬莱仙境” 了。现以 “白马” 为名的有 “白马村” “寺上组” “白马幼儿园” “白马林场” 等等,最后用乡人陈耀煌先生的
      白马寺前白马河,松兹志上庙史多。
      三祖隐居创禅寺,净轮开发学农科。
      百亩田园群僧种,千株松柏绿水坡。
      历史庙史千五载,字禄颂功序未磨。

      为结尾。

(汪长祥资料,郑英豪整理)



宿松剑桥 发表于 2017-2-18 14:22

百亩田园群僧种,千株松柏绿水坡。

shipushui 发表于 2017-2-18 14:59

{:5_233:}{:5_233:}{:5_23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