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姑有个秀才屋
九姑有个秀才屋。一个屋名其 “秀才” 那她一定有她非常真正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去这个 “秀才” 是比较普遍的,一个屋因为出了个 “秀才” 而叫 “秀才屋”,那就有十几个屋都可叫“秀才屋”了而毫无意义地存在。她不象 “宰相屋” ——真出了一个宰相、“博士垄” ——真有一个博士等。
据《宿松县地名录》载:九姑乡九姑村秀才屋 Xiucaiwu村。46户 196人。皆屋全部都姓孙,原为从棠棣树迁来。相传繁绗几十年后人丁非常兴旺,时值咸丰前期其重文尚武之风盛,家家都请教书先生教其子弟,以图有出头之日来光宗耀祖。也正是赶上好时机,同治二年,曾国藩因赵世暹、宋秉均系同科秀才而与太平天国在宿松之战引来 “屡战屡败” 之故成全《博士垄名字的由来》一事,就知道宿松是一个 “诗意山水,魅力人文” 之地,这里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当时正是朝迋用人之际,所以同治四年(1865年)曾向朝迋写了份《宿松、望江二县请广学额摺》的奏章。曾何等人物!马上就在当年科考由宿松原来名额上增加了8个,所以就有现叫 “秀才屋” 屋名的村庄一夜之间考取了7个 “秀才” 传闻。传闻还补充说,实际只有6个半 “秀才”,那半个还是外甥与舅舅凑合的。是真是假这也只是一个口口相传。但 “秀才屋” 屋名是实实在在的留下来了。
寻着这个问题,我深访了秀才屋几个有头面的人物和把他们的家谱拿来研究了一番,《孙氏宗谱》通本谱没有寻到咸丰到同治期间谁的脚下注了 “秀才” 二字的字样,只有 “秀才” 地名到处可见。问其族人,无人说得出一二。只有一个叫焕元的老人说了这样一个事实:其祖上有一人传说是县令的师爷那样的人,某年从江西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九姑街通过回乡探亲,哄动一时,走时就一直杳无音信。其现在如出差江西总多个心眼,想寻寻其祖在江西是否有后人留下。
传说归传说,事实终归事实。一个秀才成不了一个屋的名字,一回考取七个秀才而形成一个秀才屋,理能通天!谱上不载,是其族先人的忽视?还是因为是普通的秀才,功名低就忽略?我看是前者——忽视!修谱是做什么?最主要就是把先人的功绩记录下来启迪后人奋进。这样的大事不在谱上留点印迹,遗憾子孙糊涂做人,实在不可取。县志载:“康熙壬辰,邑人石云程、孙佑仁捐买其地,旋偕郑佑堂、项楚臣、何仁占、孙启山、汪雍山、张晴山、赵介其等各备资粮,同施义渡……”。郑佑堂在《郑氏宗谱》上载:“公正直端方、乡推人望,邑人庠人周源牧有传赞倡捐竹墩义渡载邑志通志”。赵介其在《赵氏宗谱》上载:“家不甚丰,凡有益于人者,无不乐从诸君子后,竭囊以共成其事。修筑墩,其最著也。” 石、项、何、汪、张宗谱,我没有看过,相信他们的家谱一定也能找到其 “义渡” 踪迹。这样的义举,县志能载,家谱更无可厚非要扬。唯独《孙氏宗谱》孙佑仁、孙启山这样我们现在要寻的 “古乡贤” 都是象凡人一样罗列入谱,这不是忽视是什么?这样的大事宗谱不载,修谱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一夜之间出了七个秀才也就可想而知不载的原因了,这也就或许又丟失了几个今天我们要找的 “古乡贤”,遗憾!实在遗憾!屋名是口传相传形成一个代名词就这样有幸地幸存了下来。
孙氏修谱的没有用一个秀才,怎么记载。 先生好。
九姑秀才屋,能不能把七个秀才一夜一屋连起来说,很容易证明是传说。只要问一下,同治四年,曾国藩为何为了宿松上奏。他到宿松干什么去的,包括他的前任张芾,十几年与太平军交战,为什么太平军像拉锯似的去宿松。再远的说,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江南人怎样。就不难看出,即便秀才名头不大,宿松也还很是少的。不是以稀为贵,而是以稀说为什么?衣食紧缺,谁要文萝?您说是不?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20 14:47
先生好。
九姑秀才屋,能不能把七个秀才一夜一屋连起来说,很容易证明是传说。只要问一下,同治四年,曾国 ...
先生看了我写的,宿松报上的《博士垄名字的由来》吗?正因为找不到七个秀才的名字,才只能以传说写出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