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 发表于 2017-5-14 16:20

步武汉陈诗雨(重回故里)原韵一绝


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

注:临屏即兴之作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5-14 20:41

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即兴之作,不简单{:5_233:}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5-14 20:45

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赏读之余,感觉先生第三句与第二句意思有些重复,在转接上值得推敲,不知先生觉察没有?个见或许不当请见谅!

鬼谷子 发表于 2017-5-15 10:04

{:5_233:}{:5_233:}{:5_233:}
即兴之作,赞佩。

浪花魂 发表于 2017-5-16 09:16

{:5_233:}{:5_233:}{:5_233:}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5-16 16:29

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山水也不见全貌,只有山光。诗词中仅仅说杵杖问路,询问的不是陌生的地方,是故乡,回答他的不是故乡的人,值得还需用国音的,就不是家乡的声音,而是普通话。这就有意思了。这个回话的有三分罪过。故园已经见不到旧时村的模样,山光楼角全都改变了,这个曾经的故乡,山水楼阁荡然无存,地方换了别处迁来的人,故乡只有外来人,路过此地,来访的倒是土生土长的流浪老者。喧宾夺主。使得词人满目生疏,一副惆怅。把个“悄然寻访”写到顶尖的妙处。词意深刻。原上草先生提出,第二第三句似有重复,其实不算重复,倒像是故园改变的多个方面。(恕我拙见)最难得的是,不可以大声说出,要问的,原来的,那条路在哪里。诗词里,明明知道将可能回答他的人是外地人,明明知道将可能回答他的人,不可能知道,被毁掉的路,原来在哪里,现在坐落何方。被毁掉山、楼、村,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毁掉的。诗人要投奔的熟人,将可以从哪条路可以找到。这对一个从外迁来人来说,都不会知道的。用上“悄然”。诗意表示,就算是知道了,那人也不会说出来。最起码,略知一二的,那人也不会大声地告诉他。对一个行走靠杵杖的人来说,听力本就不好,还希望对方小声告诉他的。一定是个秘密。诗坛高人啊!我为作者诗意顶赞!再赏《重回故里》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5-16 20:23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5-16 16:29
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山水也不见全貌,只有山光。诗词中仅仅说杵杖问路,询问的不是 ...
很高兴再次赏读楼主的佳作的同时,赏读到了路遥先生对芦笛先生这首《重回故里》的精彩评析,得益匪浅!借此顺便说明一下我前面指出这首作品的第二句与第三句的意思有些重复观点再次表明如下:浅见以为,既然第二句已指出了“故园难觅旧时村”第三句作为重要的转接句就不用再重复说“......皆非昨”了因为前面已说过了“难觅旧时村”就是“皆非昨”的意思,只要直接笔锋一转直接往下写就行了,我的意思是说“有些”重复,而并非说“重复”,这是先生理解的一个微略误区。冒昧对这首佳作试作微调,犬尾续貂,以博诸君一笑: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浑然别,问路还需用国音。

芦笛 发表于 2017-5-16 20:50

谢谢各位先生的欣赏和点评。也谢谢提出的建议。首先改一个字,楼阁,不用角。其他的就不动了,至于原上草先生说的那两句,还是不想动,其实路遥何日回家先生在这两句上理解的非常透彻。谢谢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5-17 07:40

有幸能用如此方式,同家乡文坛两位先生同时探讨先生的同一佳句。其一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其二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浑然别,问路还需用国音。其三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容我浅解。三首的第三句,仅作了微小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一字而失去原味。三者以第一为佳。旧时,与今昨的比较,今昨与今昔的比较,按照状态分,是有区别的,旧时,完全过去了。今昨之间有旦夕变换的意思,今昔之间,有相当一段时间内变换的意思。※※※ 第一首的“皆非昨,旧时”。由时态看,不是同时事件。第一首的第二句,是说家乡这个地方,看不到往日那种老房子的格式和布局。第三句,访寻者来到家乡这个地方,最少昨天就来到,昨天就看到了。昨天看到楼残存的一角,莫是歪曲转向,辨不出是原来的东阁楼还是西阁楼的哪一个楼的角。今天又看到了,只是今天看到的残存的楼角,莫是已经倒了,旧模样再也找不到可以参考的一点踪迹。※※※有道是创业难,而毁业易。所以用残存解,用毁业解。用楼角,比楼阁有力度。用角,来衬托毁的程度。用毁,解释“悄然访寻”更加切。用毁,解释“问路用国音”更加切。用今昨,解释变化速度的快,而且正在进行。用昨天来过,初次谨慎地刺探,获得经验,来证明还需用普通话的语言,才能问到路的现象。由于昨天来过,楼角的改变还是其次,还有访寻人从不敢问,变为今天可以问问看,那种胆怯有所改变。之所以“悄然”,是访寻的不敢访,答话的不便高声。大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小心谨慎。※※※第二首,也可以浑然成趣,只是第三句,纳入了第二句里同时改变的内容。诗中情景,即便已经改变,也还有旧时的楼阁,只是换了新面貌。要不要“悄然”,如果要“悄然”,旧时的楼阁,只是毁了一部分,还可以辨别旧时的路的大概方位,问路还可以不被欺哄,第三首也用楼阁,也是还可以辨别旧时的路的大概方位,问路还可以不被欺哄,两个都不可能产生迷茫惆怅的感觉。仅仅改一个“角”字,大大削弱了“悄然”的成分。※※※芦笛先生,原上草先生,谢谢你们亲切地交谈,各自解释你们的创作。使我获益匪浅。如我浅解,定有不全面。建议邀请鬼谷子先生和浪花魂先生共解,他们德高望重,诗坛好手,诚恳相邀,必获高赐!致祝!

清波漾月 发表于 2017-5-17 09:17

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   从作者这首诗第三句的“皆非昨”来看,不难看出这“昨”很明显是指“旧时(过去)的缩写”,是在承接第二句“故园难觅旧时村”来继续作出例证说明的,也就是说“山光楼阁也全不是旧时的风景了”这里的“昨”并非简单仅仅指“昨日”,如果作者这里的“皆非昨”仅指昨日,那也太不现实了,怎么一夜之间就会看到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呢?也与《重回故里》主题不相协调的。更显得诗的狭义了。从很多今古诗句中把“昨”代指过去的缩影实在太多了,如《人生感吟》“昨宵窗外雨,随想亦天开”又如《瞻仰某伟人》“奠定中华一代雄,昨宵风雨运筹中”又如《昨宵风雨》,作者是陈昌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描述的是惊心动魄的1957年之春的日日夜夜,是作者永生难忘的岁月。作者把当时在大学参加运动记下笔记逐日整理出来,试图努力忠实地记录这70年日夜发生的震撼中国的事实真相,目的是供人们回顾反思这段沉重的历史时参考。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时,书名为《70个日日夜夜》,署名是作者的笔名鲁丹。还有许多例子恕不一一列举.......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步武汉陈诗雨(重回故里)原韵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