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人的端午节
宿松人的端午节作者:杨贤明一年真快,又到榴花似火,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了,也叫端阳节。是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第二个节。也是午季丰收节。要是在从前,人们也就度过了春荒。
特赋七绝一首:
端阳情
榴花似火燕匆忙,青果披金麦子黄。
碧波顺水流鼓点,正思娘煮粽飘香。
但是,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民风民俗各易,正所谓是,十里不同俗,各处一乡风。我这里就说说,我们宿松人过的端午节。
从我记事起,七十年代初。在那种经济条件,及其溃乏的年代。人们刚刚可以解决温饱。但过端午节,还是显得很特别。走亲访友,尊老爱幼,都能从每家每户的,笑语欢声中,飘出一种节日的气氛。
现在从年轻人说起。因为,年轻人的事,更能反映整个社会的全面。那年代,年轻人也都是在家,你家老子是干嘛,你从学校出来就干嘛。有的农村青年还读不起书。自由恋爱更少,都是通过长背说媒,及使有自由恋爱的,也要托媒,再定下亲事。
定亲和上们,大多数是选在三节,那样也显得隆重些。定亲,相对要简单很多,十斤十包,买点糖果,几件衣料,一双鞋和一把洋伞。要是端午节,就必须多一把扇子,大多数是好毛扇。
要是端午节上门,那就完全不一啊。
这里有一首宿松童谣:一百饼子一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唃(家)。外母勤(寻)我要肉柒(吃),我勤外母要马妈。
从中可以误出一点门道。所要挑的东西,也是成十倍,百倍,根据这家亲戚朋友的多少,在媒人的说合下而定。一个亲戚朋友一份,也并不是,每个亲朋家都是一样多,有亲有俗,自己的亲叔亲姑就较多,其他亲朋也随意而定。
上门这天也有习俗,根据东西多少,两个人或四个六个人不等,必须成双。宿松话,叫成双作对。没车时是用人的挑,分成几担,办一个鸡笼,笼里要关上一公一母一对鸡。女婿回家时也要跟着一起反回,大概意思就是,成双作对同出同进。一个托盘托着布料,盖上红手服,那时没有礼金,如果有礼金也是放托盘里。那天所有的东西上,都要有剪纸的红双喜。代表双喜临门。盖红手服,是红红火火,柏叶最好带籽的,遇意是百子千孙。等等。
最有特色的也就是,端午节的扇子,要是端午节上门,那就要多上一个礼品,毛扇、莆扇、折扇。毛扇是送比较亲的长背,小毛扇是有小孩子的,折扇就是男士的。每个亲戚朋友家都有,把数不定,随礼一家一份,扇子是多把。老婆如果没过门,每个端午节也必须拿一把毛扇,其他地方习俗不得而知,这个反正是宿松的风俗。
己出嫁的女儿,端午节这天,也必须带上老公和孩子,基本上都是全家,也要回娘家。同样带上礼品,亲叔亲伯,爷爷奶奶健在的更要探望。分了家的哥哥弟弟,同样也要拿礼品。这也是一直没改的习俗。
相应端午节这天,也是父母最累,最高兴的一天。从头几天就要准备,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採几把菖莆和香艾,(然后把香艾晒干,扎成小把留作药用。)端午节那天分别挂在门口两边。包好粽子,蒸熟新粉粑,再煮好茶叶蛋,摘几盘新上市的瓜果。如果家里没有,必须到市场上去买。否则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孩子们。
这也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真正的大团圆过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人口的流动性增大。有一部份老人和孩子,能全家团圆是一种奈望了。这里也赋诗一首,送给外出打工,不能团圆的朋友们,多想想留守在家的亲人。
端阳情
榴火逢中夏,鲜桃席上珍。
艾菖芳府宅,佳节念离亲。
旧燕堂前笑,寒心日暮贫。
倚门扶杖望,喜雀想分身。
宿松人的过节,也就是送礼,传统还是那样一成不变,给自己的亲人也无可厚非。
但是,改革开放的浊浪,也让这传统佳节染上了毒瘾,拔不去戒不掉。随之而来的是名烟名酒购物卡,在传统佳节中,也扮演了光明道路的通行证。也给传统佳节盖上了一层羞羞布。这也是潮流所需,也是社会发展,另外的一种动力。
呵呵,不错,原汁原味的宿松习俗。 勾起了无数乡情,这也是宿松乡风民俗的真实写照。
榴火逢中夏,鲜桃席上珍。艾菖芳府宅,佳节念离亲。旧燕堂前笑,寒心日暮贫。倚门扶杖望,喜雀难分身。
{:5_233:}{:5_233:}{:5_233:} 龙的传说 发表于 2017-5-24 07:58
呵呵,不错,原汁原味的宿松习俗。
谢谢先生美赞雅评,晚上好! 至诚致远 发表于 2017-5-24 15:37
勾起了无数乡情,这也是宿松乡风民俗的真实写照。
榴火逢中夏,鲜桃席上珍。艾菖芳府宅,佳节念离亲。旧燕 ...
谢谢先生美赞雅评,晚上好! {:5_233:}{:5_233:}{:5_233:}{:5_233:} 勾起了念家的冲动和婚俗的共鸣,真好! 蓝野明 发表于 2017-5-30 23:19
谢谢先生美赞雅评,晚上好! 蓝野明 发表于 2017-5-30 23:21
勾起了念家的冲动和婚俗的共鸣,真好!
谢谢先生美赞雅评,晚上好! {:5_233:}{:5_233:}{:5_233:}浓浓乡情,令人回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