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到400元,不止品牌溢价
这是今天《工人日报》的文章,说是同样的质量,出厂价40元的鞋子,贴了商标后,就能在商场里卖400元。这让一些商家不禁感叹,“我们的品质上去了,就是缺品牌。没品牌就像没文化一样,太郁闷了!”
同时,该文章还列举了一些贴牌生产的商品,出厂价与贴牌后的价格差异。
比如说,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着两种鞋:一个是贴牌生产国外某知名品牌的童鞋,出厂价每双65元,贴了牌到商场里卖三四百元;另一个是这家鞋企自主品牌的鞋,卖五六十元一双。
还有,位于温州瓯海区的浙江通达光学有限公司贴牌生产多款国际知名品牌眼镜。9月27日,该公司董事长周爱松拿起一副刚做出雏形的眼镜告诉记者:“这款眼镜出厂价两三百元,售价五六千元。” 这位一脸朴实的企业家坦言:“想想这20倍的差距,有点心酸。”
第三个例子是,爱仕达是国内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之一,给300多个国外品牌做贴牌。记者了解到,其制造的一款德国品牌烤盘,出厂价200多元,市场价是其10倍,而爱仕达自有品牌的同类产品卖500元。
同样车间,同样的生产工艺,同样的生产流程,同样的生产材料,尤其是同样的工人,同样的质量控制,但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国内的生产厂家出厂价与贴上国外著名品牌的标签之后,价格竟然能够达到10倍以上的差距,甚至在眼镜的价格上,差异达到了20倍,不能不说这品牌溢价真的很惊人。
文章中列举的三家国内商家也都认为这是缺乏品牌的缘故。同样的商品只是因为贴上国外商标之后,价格才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而且高价格也能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国内的商标,或者说国内商家同样的商品,却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哪怕是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品牌的标价。
很多时候,消费者之所以对国外著名品牌的商品认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品牌的商品对质量把控的非常严格与细致。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然国内的这些贴牌生产商家都开始对自有品牌也高度重视质量。在自有品牌中,国内商家开始从市场需求上、从设计上、从细节上、从商品生产上等环节,把控市场趋势注重商品的质量。相信这样的努力假以时日,肯定也会有效果的。
想想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手机的高端品牌苹果手机,不就是在富士康生产的嘛。很显然,富士康的生产与质量把控,完全是世界一流的,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如果说,富士康要能研究市场需求,设计出引领潮流或者迎合市场的商品来,凭借着富士康超一流的生产能力,岂不就可以出品比苹果性价比更高的智能手机?这样设想可以,但是富士康为啥不如此行事呢?为啥却只是定位在贴牌生产商呢?其中的道理或者说理由,富士康的高管或者郭老板肯定心中清楚。
就如目前国内最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小米品牌,雷老板只是抓两头,而将中间的生产环节,使用贴牌生产。这一方面是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是设计与售后,小米公司更有优势。充分发挥优势之后,生产出来的小米品牌的商品,也就能成为有足够竞争力的商品。
说这些的意思就是说,品牌很重要,质量是品牌的核心。但是,并不等于一个能够把控质量的生产商家就可以成功的自创品牌。毕竟,国内改革开放,就从 “三来一补”,到 “出口转内销”,到贴牌生产,这其中也诞生出不少国内著名品牌商家,但是都没有能力占据高端的品牌,几乎都只是在中低端竞争。
看来,只能说是中国制造有优势而已。事实上也如此,以汽车生产来说,就很典型。目前世界上,汽车商品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品牌都有,国内的汽车生产制造更是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然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际品牌商家 “召回” 汽车,往往这是因为发现某一个漏洞或者缺陷。但是,不知道谁听说过,也算是汽车生产制造大国的我们国内汽车商家 “召回” 过汽车?是不是国内的汽车都是质量杠杠的,没有一点问题?
优质优价,一般来说,著名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特别是国际上著名的品牌,都意味着拥有一流的设计,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售后。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这个一流的售后,啥是一流的售后,就是品牌商家的责任意识。当然了,责任意识就是商家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符合标准就行。显然,在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的把控上,国家的标准与管理规则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至于知识产权的溢价,就体现在设计上,体现在技术含量上。乔老爷的苹果系列引领一代消费潮流,苹果的高溢价几乎无人能比。然而,今年刚出的苹果8系列却遭遇到了销量的滑铁卢,原因据说就是技术先进性的缺乏。从智能手机来说,国内商家没有创造,缺少核心技术,流行山寨,这根本是很难增加多少溢价的。
到此,要是直接说的话,就是说商品的质量很重要,但是从出厂价到零售价上涨10倍以上,除过商品的品牌溢价占据部分外,知识产权溢价、国家的标准与制度也占有不少的空间。很显然,造成贴牌商品高溢价的因素不仅仅是品牌。
{:5_233:}{:5_233:}{:5_23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