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组诗)
过年(组诗)一:送灶王
文/杨贤明
题记: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是正式过年,宿松风俗是把灶王老爷(灶神)送到天上过年,因为灶王和土地老爷,虽说是管理人间善恶的神,但总是天上的正神。必须天神送走,家神才能回家。所以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才能接祖。
九天东厨之司命
四季值日的督官
烟熏火燎的神
管着人间的善恶
一灶烟火
熏出了不同的心
熏出了不同的世界
送着同样的神
三缕青烟,一挂响鞭,灶王开心
荤素供果,米饭糖点,灶王笑了
酹酒纸钱,醉登天门,灶王晕了
勿长勿短,取利报安,灶王昧心
神仙都被甜嘴,粘口难开
世人攻关的技巧
点亮了通天的路
也抹黑了地狱的门
真神假神,假神真神
静土在那里?
2017腊月23日
二:接祖
题记:宿松的风俗是腊月二十四接回家中,每天供饭菜,接的时候要把祭品托到外面,对着祖祠的方向,烧香叩头迎进门,引到祖宗牌位再烧香叩头,再等到正月初四送回祠堂。然后初五迎灶神回家。全国各地各有不同。
送走九天司命
迎来祖庙家神
点燃几炷青烟绕
化上一堆纸币飞
荤素果酒摆在供桌上
祖宗从画像里走出来
坐在了堂前
挂鞭响后
三拜九叩
叩出了五千年的传统
叩出了疏远的亲情
叩出了未来的样子
2017年腊月24日
三:打豆腐
题记:在以前经济和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自己种的豆子,加工成的豆腐是过年的一碗主要菜。加工豆腐叫打豆腐,。每当年前,三五家合起来打豆腐,提前浸好豆子,连水用手工磨碎,用纱布网把渣荡洗干净,冲成浆煮熟,用石膏点卤,使其凝固成嫩豆腐,再包好压实就成了一块块的豆腐。从早到晚好不热闹,真是年味十足。
二十五,打豆腐
儿时年关的童谣
勾起了我的记忆
左邻右舍,家族上下
用亲情搭伙,友谊互助
泡豆,推磨,洗渣
煮浆,点,压实
一天的忙碌
声声的吉祥
挂在嘴边,飞在脸上
也飘出了嫩豆腐的香气
自产的豆子
在分工合作中
做成了浓浓的年味
2017年腊月25日
四:杀猪剁年肉
题记: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家都养几头猪。过年时几家共福一头年猪,大家分着过年食用和走亲戚。过年杀猪有风俗的。把"杀"叫福,把"血"叫旺子,把"猪头"叫猪首,把"猪肉"叫年肉,走亲戚家的"肉"叫拜年肉。
二十六,福(杀)猪剁年肉
随丁酉年,余下天数的到数
乡下福猪,也是过年的前奏
一大早叔叔电话,今天福猪
来到老家,看到了儿时的场景
烧水、摆盆、猪尖尖的叫声
叫出了来年的兴旺
放旺子(放血)、去毛、吹气
在屠工的吹奏下
长成了大白胖子
上梯(挂在梯上)、开边、剁肉
就这样分出了完年肉,拜年肉
拜年肉上的搭头
搭出了不能丢的风俗
搭出了一点点记忆
只是少了一桌热闹的旺子酒
也就少了一份失落的旧情
2017年腊月26日
五:做年粑(糍粑、年糕)
题纪:年粑是过年的必备之物,精选上好糯仙米按比配好。用水浸泡,磨或打或椿,用模印出吉祥图案。蒸熟互送尝鲜。
二十七,做粑吃
随年味的渐浓
年粑的影子
还是从心底晃悠了出来
糯米仙米的搭配
米粉和水的结晶
巧手和模具组合
福寿吉祥,柔成了工艺品
躲进蒸笼炼成了精
炼成了礼上往来
成了情感的扭带
也成了特定的记忆
2017年腊月27日
六:二十八九
年夜饭的喘息声都能听见
鸡鸭也摆上了托盘
等待着完年的炮响
县乡镇火爆了
豪车压痛了马路
一桌奢侈的年夜饭
身份的象征,脸面上光鲜亮丽,
赌桌上贪婪的眼神
拆射出人性的扭曲
只有驼背的她
站在村口,寻找着南方归来的摩托
七:年三十辞岁
带着儿子、孙子
也是在身教儿子
今后带着他的儿子、孙子
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山就在眼前
树林隐匿了炊烟
枯草填平了山路
防火工作者辛苦的值守
表心只能这样做了改革
在祭司点三拜九叩
我的心酸酸的
妈妈好像笑了
八:除夕走进零点
零点一步步走近
开门炮
叫醒了又一个春天
驱散了旧岁的霾尘
独有的轰鸣声
守着这无眠之夜
守着连篇的诗句和希望
惊艳了炉堂
窜起了红红火火
照亮了新桃旧符更迭
演绎着五千年的习俗
传承着华厦的文明
描绘着儿时的梦想
年轮就一圈一圈
描到了爸爸的脸上
2017年腊月30日零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