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兹艺术馆 发表于 2018-8-14 19:57

油匠

碎片拾遗《油匠》文/杨贤明
炒籽清蒸日夜忙,油花点点倍增香。春秋普写和谐曲,几世轮回笔下苍。
       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固然重要。但,食用油也是必不可少。食用油大至分两类,动物油和植物油。植物油是我们今常食用的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等还有数不胜数。

       现在有大型的油厂,机戒化成度很高。今天我的碎片拾遗,不讲这些,单单来说说说,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植物油加工工艺。有加工,就有工厂。但是,那个传承下来的工厂,偏偏不叫油厂,而是叫油坊。

       油房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也是算比较大的作坊。十里八乡才有一个,多数民间集资,也有好大一部分是地主一家的产业。

       我所记得的是六七十年代,油坊都是土改后,归整个屋场或生产队所有。除了为本队加工外,也给周边生产队加工,按多少钱一斤籽(加工油的原料),或多少钱一榨(因为一榨也要达到一定重量的籽)。如果籽太少就要先称籽的重量,等几个生产队一起合榨才行,然后再按比例分油。

       油坊里有木榨、碾糟、炒籽锅、蒸粉锅、选籽筛、饼圈、油桶等等好多的工具。

       我们现在就整个流程简单回忆一下。各种不同的籽,大至加工程序差不多。

       第一步选籽,用上好干净的籽,再用不同的型号的筛子筛选。这个筛子和家里的小筛子不一样,它的直径有一米多,中间留个系绳子的环,从屋顶上悬一线绳子,绳子上系一小钩,钩到筛子中间的小环上,一个人扶着筛子,一个人把所要筛选的籽进行初选。然后到进炒籽锅里进行焙妙。

       炒籽锅是一种专用的大铁锅,石匠把它安装成外高内低,便于炒籽。还有木匠加工一个半月型的大木铲,木把子上装个铁环,再在墙壁上安装一根铁链带钩,然后钩到铁环上,等灶堂里烧火后,握着大铲把,拉紧铁链,上下不停地翻炒着,使其炒至适宜为止。又铲到筛子里面,细细的筛掉灰尘。

       筛选好的熟籽,接着倒进碾槽内进行循环碾压成泥粉形状,用手一捏能成饼状,还有油浠浠的感觉,碾得越细越好。

       这个特制碾槽是用很粗的树,我们这些丘林地区,大多数用枫树,其它的树没这么大。请专业的榨木匠,整木挖成一米多长,拼接成六米左右直径的大碾槽。碾槽底部是小半园弧型,深度约三四十公分,每个接头处用铁条齐上缝订好。碾槽底部安装时,统统间隔一定的距离,垫起三四十公分高,控制总高在六七十公分。碾槽中心安一园柱,从柱上横跨一大梁,约四米左右,连接到碾槽,在梁与糟之间安装一套木轮,轮也是木制,直径约五十公分左右,厚度约十公分左右,外切面微凸。用专业的东西套在牛的肩上,让牛拉着碾子碾压。

       籽碾好后,拿到蒸粉锅上蒸到合适后,就要进入到踩饼的环接。这里我也简单说一下蒸锅,蒸锅是用一个特制大铁锅,搭一个平头灶台。灶台上放置四四方方的大木蒸笼,毎格蒸笼有二十多公分高,边长跟锅的大小配套,格数不等,因为有备用的。垫上白老布,把碾碎的粉铲到蒸笼里,进行蒸煮。听老人讲蒸粉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活,蒸的好坏和出油率有直接的关系。

       踩饼是把蒸好的粉,到在踩饼的铁圈里,铁圈里放置提前整理好的稻草,稻草一头旋转系一下,从中间分开使其均均匀匀的在周围散开,把中间的旋转的草踩平,到入蒸熟的粉,然后小心翼翼的慢慢的踩平踩结实。接着把分散的草收拾一下,重新再套上一个铁圈,两个铁圈之间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使楔压时两个铁圈靠的足够近就是最好的效果。踩饼时也是有讲究的,一手拉着天上系好的一绳子,赤脚踩一踩再加点粉,如此往复。踩好后的饼,必须是中间高周围低,成为中间微凸状,应该也是便于楔压。

      接下来,就是把踩好的饼,一块一块的上榨。上榨一般情况要两个人同时完成,因为没榨干的饼有几十斤重,榨堂的高度有一米五六。

      上好榨后,根据空间的大小调木楔子(大头尖)也有两头一样大的楔子,用来调节楔子,楔子是用上好的檀木制成,宽度一样,厚薄不同,长短边不同,最短的也有一米多长,长的有一米六七,大头上加上铁圈。楔子分上下两层,把上面尖紧,下面的自动松开,下面的尖紧上面的自动松开。尖一尖在合适的时候停上一段时间,等它慢慢出油,若不出油时又尖一尖,而此循环往复,尖到铁圈都靠紧了就榨油完成。光榨油就要十几个小时,千万不能榨的太快,太快了也会影响出油率。

      再回头说说油榨,油榨要用一棵六米长大头的直径在一米多的大枫树,对剖开从中间,大头掏空六十公分直径的榨油堂,小头掏出四五十公分的楔堂。摆好饼上好楔子,接下来就是槌榨了。
      我们这里习惯把榨床叫老龙,把槌榨的叫龙,有的油坊有一大一小两条龙,小的用做一开始紧楔子,只要两个人可以操作。大龙要两个到六个人操作。龙是用一根粗绳上面系一个得,龙在离龙头三分之一的地方挂上,大师傅站在龙头的左手边,手握龙头上的一个大环或短绳,中间挂钩两边最多时各两人手握绳子,槌尾的人个子很高,手握龙尾,大师喊着号子,哎呦轻点一下所要打的楔子,描好准,接下来就是大声的号子,轰隆!如此往复的尖打。榨堂里铁圈旁边慢慢㴘出油花,油香地飘满整个油房,随着轰隆!轰隆!终于在欢呼中出油了。

       当时集体时候,油房里只有几个技术活的大师傳二师傳,其它都是生产队派去帮忙的人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余下来的饼,有做肥料有做饲料。炼好的油运回生产队,按人头均分。

       油坊里还有很多规矩,因为师傅们把油榨尊为龙,每当年头开第一榨时,都要烧香放炮,祭拜老龙和油神,保佑每榨都有高的出油率。实际上出油率,是决定在师傅的手艺和籽的品质上,那能是油神所左右的。

       油坊里平时开榨时不要女人去,规矩是讲里面有龙有油神,女人在古代地位很低,到了油坊会引起诸神不高兴,影响出油率。实际可能是油坊很热,男人们都是打赤膊,穿裤头,不太方便。

       另外在打油时,油很贵重,油坊要看夜,油坊都是离村子有一定距离的空旷无人的地方。房子都有六七间,有点阴森森的怪吓人,都是三四个人一起,传说油房有神会出鬼。晚上经常咔咔咔的响,实际上是楔子松劲发出的响声。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18-8-19 20:43

显然,土法榨油是人们儿时的记忆。由于其工艺没有脱脂,脱色,脱酸,脱气,脱水工艺,所以,其油只能说是“毛油”。可见,其所含的卵磷脂,芥酸,水分,异味不会被除去;而唯一令人欣赏的,就是卵磷脂的香味;但卵磷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特别是对高血脂人群。况且,卵磷脂的氧化速度较快,容易引起油质变坏;而芥酸,在临床上,普遍认为有害。
所以,该贴从文学看,有些味道;但从科学看,应该算是“科盲”;且有误人的作用。
所以,那些大桶小桶去买土榨油的人,傻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油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