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匠
碎片拾遗《染匠》文 / 杨贤明(新韵)细工水煮染天蓝,漂洗晾干羞涩还。恋旧如新留倩影,情丝一段梦中弹。 现在的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日新月异。人们穿的衣服千奇百怪,颜色更是绚丽多彩。这都是现代工业,大型印染企业的杰作。但在五六十年前,印染也只是手工作坊。有作坊就有匠人,而且这种匠人,在中国文明史中,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息息相关,离不开的匠人,叫"染匠"。
说到染匠,现在的人们更陌生。因为他退出历史舞台较早。染坊我也只在电影和书上看到过,满院子大缸,满院子凉晒的青布白布。
我这里就说一说,我记忆中走村串户的染匠。
六七十年代,我国城乡经济,还处在一种过渡时期。农村还是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只是以集体为单位。在机织布的影响下,也还有少数自织的的土布,基本上不做什么外套,只做内衣或床单等。所以染匠只能是给人家染染褪色的衣服。
染匠也和其他匠人一样,也是在农闲时,带着徒弟,一个村一个村的往前走。每到一个自然村,就在一个既集中,又离水塘方便的地方落脚。徒弟满屋场的喊:"染衬衫、裤子、土布。"喊上一遍不行又喊二遍。 染匠工具不多,一个废铁油桶,锯下小半节做的炉子。有的甚至就是一个三角架或地下挖个洞,几块砖头架起来就行了。一口大铁锅是少不了,几个铁皮桶,还几个大铲子、捞子、竹子做的篾夹子,再加上各几种不知名的颜料。那时走村串户的染匠,只能染两种颜色,蓝和青,实际也是一种颜色,青也是出手蓝。第一次染出的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深蓝、缸青,最深的蓝色近于黑色,称为"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显见是染坊中的经验。
徒弟喊了几遍后,村民也就断断续续地拿着柴火,还有褪色的衣服,和那些小块的老土布。小块老土布有家里存的,也有做头肩(死人披孝用的)的,拿出来染一染好洗。
师傅在这里也搭好了锅,生上了火。把其它几个空桶里装上水。等水烧到一定温度时放入染料,辅料和固色的其它料等,搅拌均匀。按先来后到的次序,做上记号,放入锅中小火温煮一个小时左右,并不停的搅动,然后用大的捞瓢,在大竹夹子的帮助下,放入到其它水桶中浸泡一段时间进行氧化,又夹到另一个桶里浸泡。如果要染深色,晾干再下锅。
接下来,师傅把锅里兑好染料的水,舀起来看一看,再添加适量的染料,第二锅的衣服也下锅煮了。如此往复,直到全屋所染的东西染完,再倒掉锅里的染料水。收拾行囊重新进入下一个屋场,直到农忙时也转回到了家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