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宗华阳剪纸
宗华阳老师的作品于2018年9月22日至10月22日在松月堂举办“指尖生花——三原色师生剪纸展”,有幸一睹宗华阳老师的作品,栩栩如生,妙不可言。亦是松月堂之容幸!!! 2018年这个冬季,注定是暖暖的。红红的《指尖生花——宗华阳剪纸》画册由当代剪纸艺术大师王少丰老师作序,共包括序、自序、前言、剪纸近作和发表作品几部分。画册大16开,精装硬封,157克亚光铜版纸彩印。全书共收录作者近200幅作品,除发表作品外,均为作者近四年新作。这些作品构思新颖,造型生动,手法娴熟,透露着现代艺术的气息以及民间传统艺术的底蕴。应该说画册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值得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剪纸艺术爱好者欣赏、学习和收藏。同时我们的宗华阳老师画册“正式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我们把这本画册的部分内容呈现给大家,以飨读者。序 就我而言,宗华阳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皆因为他的剪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宗华阳算是个多产的剪纸作者,时不时能看到他的新作问世,他也常把新作发给我品鉴;说陌生,是因为我和他并未谋面,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不熟悉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状况。其实,作为剪纸同道,我只需要了解他的作品就够了,从他的作品里,我能看出他的思想,他的喜好,还有他的为人。有句俗语叫见字如面,我见到宗华阳的作品,也仿佛见到他本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华阳告诉我,他要出版个人剪纸作品集,想让我为他写几句话,我没半点迟疑就应许了。我觉得我有一份责任,要为献身剪纸事业的艺术家们摇旗呐喊,不为别的,就因为我与他们同在一条路上并肩前行,我们是同道,亦是朋友。更何况,华阳是一位出色的剪纸家,他用作品证明了他的实力和才气,绝不是吹出来的。 早在20多年前,华阳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一殊荣,是来自他对民间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不仅在纸上镂刻,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根雕艺术家,有不少作品发表和参加各种展览。 前不久,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目睹了华阳创作《渐逝的老手艺》系列剪纸作品的过程,很是佩服。他怀着一颗对古老民间手艺人的敬畏之心,满腔热情地诠释着民间手艺在历史长河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相依共存的动人场景。《编箩筐》、《打铁铺》、《爆米花》、《补鞋匠》,一幅幅熟悉而又远去的画面,把我们带回儿时的情景,甜蜜而又温馨。更为可贵的是,从这些画面里,让我们重温手艺人的智慧和不灭的情怀。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敬畏传统,不忘初心,让中华老手艺在新时代里传承并发扬光大。 《渐逝的老手艺》系列剪纸作品,不仅内涵令人回味,同时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美感。作品构图丰满,线条流畅,精雕细琢,剪味浓厚。尤其在系列作品构图上,力图做到统一而又不雷同,画面有情节,有动感,且赋予装饰韵味。可以说,这是华阳的剪纸代表作,也是较为成功的一次艺术实践,值得为之点赞。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但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形式,只有将剪纸传统表现手法与当代审美以及造型理念完美结合,创作出不脱离传统又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以满足新时代的人们生活与审美诉求,这才是当代剪纸家应该思考的课题。华阳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我衷心祝愿他的剪纸更具个性,更具艺术魅力! 王少丰 2018年2月26日 (王少丰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贵州画院特聘画师、《当代剪纸家》微刊主编)
纸上生我指尖花——我的剪纸历程(自序)宗华阳 我童年就喜欢涂鸦。上了初中,由于有此一爱,更是成了学校的“名人”,无论墙报还是各类书画展,我都会参与。而酷爱剪纸,则是上高中之后。1982年临近高中毕业,我偶然看到一幅剪纸,觉得新奇有趣,就剪下来夹在课本里。后来收集的越来越多,不知不觉被一幅幅色调单一,造型抽象,线条简洁,构图饱满的剪纸吸引。当时收集最多的是罗枫、张侯光和申沛农老师的作品。高中毕业,我一边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忙着学习专业美术知识,一边忘情于丰满自己的“剪纸画册”。没事就找些简单的剪纸临摹,虽然做出来的不是这断就是那掉,但乐此不疲。有次在文化馆学素描,我认识了文化馆馆长王经田,他就此成了我剪纸生崖的第一位老师。在王老师办公室,也是他工作室,能看见墙上挂满各种剪纸,桌上还放着准备寄出的作品,琳琅满目。和老师交谈,得知他剪纸多年,发表过很多作品。后来我一有时间就陪伴在王老师身边,看他剪刻如飞,不一会一张普通的红纸就脱变成一幅精美的作品了,令我目瞪口呆。王老师经常给我讲解剪纸方法和技巧,使我感悟到民间剪纸的神奇与博大精深,由此真正“爱”上了,渐渐融入其中。有了老师,不懂就问,我偿试着自己创作。起初真是举步维艰,画了废,废了再画,日积月累,渐入佳境。我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王老师不断开导我,鼓励我坚持。1985年11月22日,《安徽青年报》终于发表了我的《勤奋》,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剪纸作品。有了收获,喜出望外。我懂得,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我生活的农村,农田广袤,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劳动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以后数年,我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农村体裁的剪纸,作品也一幅接一幅见诸报端。同时,我还利用当地根材资源,学习根艺。1992年,我认识了根艺老师刘有余。他是原安庆根艺研究会副会长。我慕名到刘老师家学艺,他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当得知我酷爱剪纸时,喜出望外。说,民间艺术有你这样的年轻人参与,一定大有希望。他鼓励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要将这些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从1992年至1994年间,我的剪纸也从原来的豆腐块转至中大型尺寸,在一次次展览中受到同行关注。1994年4月,刘老师告诉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共同评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希望我能报名。我犹豫,觉得所谓的“家”,一定要老艺人才能名实相配。刘老师提醒,不光创作和发表作品,这次参评也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贡献。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迅速整理材料,准备了十余幅大尺寸剪纸原作,通过安庆民协审核,连夜送往省民协,送到省民协副主席黎帮农那里。当我把材料和作品递给黎帮农副主席并说明来意时,黎老连声说,不错,不错,年轻人,我看你大有希望。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作为安庆市唯一代表参加了在滁州召开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剪纸)保护和拯救”工作会议。会上我就安庆民间剪纸现状及拯救保护措施向与会代表作了汇报,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1995年9月,我顺利通过中国民协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拿到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那一年我32岁。我很幸运。而这也是对我持之以恒的回馈。从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那一刻起,我深感压力天大。我知道,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担当,责任。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倾力于开阔眼界。这一时期我的创作思路也得以调整,作品相对于过去更加精细,更加唯美。作品也从较单一的农村体裁转而多元化,人物、花鸟、山水等都呈现在作品中。到了1998年,我所在的国营企业面临倒闭,同事们不得不“下海”谋生。我也不知所措,执着于民间艺术只是爱好,并不能养家糊口。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幸运之神却意外降临,因为艺术,我被调到当地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教美术。2011年,我又来到了县城松兹小学。自从走向教师岗位,我有更多时间从事剪纸创作与研究,也有更多机会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授给学生。非常高兴,2014年9月,我正式成为宿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回顾我的剪纸历程:既然剪纸艺术也是民俗,它又来自于民间,那么,创作或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一基石。其实任何一件作品的创作都不容易,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独特的审美能力。从构画草图,再经数次修改,满意了再画正稿,最后才能剪刻。当然,在剪刻中,也或许灵感顿生。如果创作遇到困难,就要冷静思考,不能急于求成,慢慢的,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重视。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民间艺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从各方面给予扶持,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的意见》更是让人信心百倍。现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创作和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上。配合新课改,利用课堂和兴趣班,积极传授剪纸艺术,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扎根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以此为乐,不离不弃。剪纸已经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剪纸30余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和快乐。为了对自己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做一个回顾,我在两年前就计划出一本个人剪纸画册,如今,梦想成真。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感谢一直以来默默关注和鼓励我的各位同仁。前进的路上肯定还有坎坷,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以纸为舟,以笔为帆,以刀为桨,就做一名寂寞的水手。搁浅不怕,因为水手的选择永远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对画册里的部分作品作者有意出售,望有意收藏的朋友可微信或电话联系)
有意收藏想购买画册的朋友,可通过以下途径:1、邮局汇款2、微信支付(包括红包或转帐)注:凡购买画册请务必注明购买者姓名、画册数量、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如需作者签名也需一并说明。联系方式联系人:宗华阳手机:13955613675(微信同号) 或扫下方二维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