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pushui 发表于 2019-4-23 14:25

勤劳俭朴家风代代传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勤劳俭朴家风代代传方济仁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父亲读书不多,但对这条古训,却记得清清楚楚。在我开始晓事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他还作出解读说,你要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根线纱,都是农民通过生产得来的,都付出了艰辛,我们要珍惜,切不可浪费。      父亲的话,不止是说给我听听而已,而且他自己总是身体力行。我的父母一生以农业为念,以勤劳为本。他们在农忙季节披星戴月沐雨栉风是常有的事。因此,我家田里的水稻,地里的麦子、油菜、棉花、芝麻、花生、烟叶等等都长得比一般人家的好,收成比一般人家的高。这大概是“天道酬勤”吧!      我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因为所处地理环境比较差,田在河边,地在丘陵,易旱易涝。虽然庄稼比别人的好,收入仍然不很高,粮食并不充足。同时由于田少地多,结果是稻谷少山芋多。平常日子,往往大人吃的多是杂粮瓜菜,而大米主要是老人、小孩和客人吃。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平时很少有晕菜。解放后,日子逐渐好了,但是俭朴家风仍然没有改变,依然“粗茶淡饭,布衣蔬食”。父母的这些言行举止,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未忘怀。      父亲要求我从小培养成勤劳习惯,早晨不许我睡懒觉。我在私塾读书时,天不亮就要起床,提取粪箕粪屎刮去捡猪、狗、牛粪。天没有亮,有月光时能看清楚粪便,没有月光时只能看见一个黑影。天亮时一看,粪箕有时是砖头、瓦砾,只好把它倒掉。我家种黄烟,当烟苗正长时,还要到烟地里打烟叉,捉烟虫。插秧季节,还要扯秧插田。我读书实际上一直是边耕边读,深深体验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边耕边读的方式,并没有影响我的读书。凡是先生教的内容我能够接受,并且读得滚瓜烂熟,背诵从来不打梗,这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当我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当了领导,但是不管职务怎么改变,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农民的儿子,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而且要求自己做到勤劳俭朴。我下乡与群众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感到陌生,而是比较轻松。在“双抢”时,下田割谷、收稻、挑把这样的重农活,也不比农民差。“文革”中,我在生产队接受监督劳动,与社员一道干活,一点不比农民差,受到农民们的赞许。      在机关工作,分配任务时,我从来不以领导自居,不仅不比别人干得少,往往还把难事留给自己。我当领导,报告、讲话稿从来不让秘书写。特别是在报社工作期间,正好赶上“大跃进”,办日报,每天一版,炼钢铁,下乡抗旱,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但是我都能够坚持,这都得益于父母从小培养的勤劳顽强的性格。      对于衣食住行,我都非常随和,除了有一点酒的嗜好以外,其余从简。我住的房子至今仍然“秦砖汉瓦”,室内没有华丽装饰,保持着原生态。十几年来,我家没有一件奢侈品,从来不搞奢靡之风。衣服讲究整洁,除了外衣不穿破的,内衣能够补则补。尤其是我的老伴,内衣不是破到不能再补,她是不换新的,一直到我担任安庆地区纪委副书记她还是这样。      我家的婚丧喜事一律简办。自己的婚事是父母办的。女方是个等郎媳,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亲戚朋友吃了几桌饭,就算结婚了。对父母,我生前竭尽所能,满足二老生活需要,承“菽水之欢”。父母去世后,丧事从简,一祭了之。儿子的婚事,不送彩礼,不要嫁妆;女儿婚事,不要彩礼,不办嫁妆;亲戚朋友不受礼,不送礼,不请客,邀请至亲好友在一起聚个餐,算是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就因为这样简单,有人说我不近人情,我却心安理得。移风易俗,不拖累人,不麻烦人,没有什么不对,可能有一点过“左”。我自己的后事也作了。遗体捐献给安徽医科大学供教学研究,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患者。死后不搞遗体告别,不用道士、和尚作法事,不搞烧灵,不要后辈披麻戴孝,只要戴个黑袖章,不要跪拜,只要鞠个躬以示敬意。       我的子女们也都能够传承家风。他(她)们工作勤奋,生活俭朴,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儿子媳妇退休以后,甚至在自己家前屋后一点点小地方也种瓜种菜,搞一点庭院经济,通过劳动获得一些瓜菜之类的效益。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那是在传承我们家勤劳俭朴的优秀家风!


海门天柱玩童 发表于 2019-4-24 10:03

{:5_233:}{:5_233:}{:5_233:}

shipushui 发表于 2019-4-24 14:45

海门天柱玩童 发表于 2019-4-24 10:03


{:5_229:}{:5_229:{:5_229:}

手术刀 发表于 2019-4-24 15:28

老江,这篇文章你怎么看

MAOREN 发表于 2019-4-28 16:00

必须代代相传,不然,难道是懒惰相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勤劳俭朴家风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