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兹艺术馆 发表于 2019-10-17 21:46

吹鼓手

碎片拾遗:吹鼓佬(手)文/杨贤明
      吹鼓佬,也就是吹鼓手,宿松以前叫区(吹)喇叭的,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也就是六七十年代,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并且有着良好的生存空间,吹鼓手也从以前的一两个人单打独斗,吹吹喇叭(唢呐),发展到吹拉弹唱,演艺等多门类,从七八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中。也有了很雅名字叫"乐队。"还有的成立了庆典公司。      我这里闲话不多说,说说六七十年代的吹鼓手,我记事起,中间有几年基本绝迹,随着改策漫漫有点松动,有些人家老了人,就试着请一两个吹喇叭的人。在出霜(殡)的头一天,来到逝者家里,配合道士做法式的时候吹一吹,还有就是那天前来烧香磕头时奏奏哀乐,接接客人。等到出殡的那天,走在最前面奏着哀乐引路。总是那种吹不老的老调。这样下来,也就是进出两个工,还有吃有拿,对那种身体不好的人,也是非常不错的手艺,养家糊口还富富有余。      自古到七十年代,人们还是看不起吹鼓手,我记得当时我们县城,小东门方圆几十里地,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吹喇叭,不是拐子就是矮子,总知都是一些不好讨饭吃的人,学这手艺。在古代吹鼓手是不能和其他的先生,手艺人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只能坐在最下一桌,宿松叫鸡绸(笼)角下那一桌。      据说在晚清到民国时期,流传在鄂皖交界的黄梅宿松的断丝弦锣鼓,曾经达到空前繁荣。从民间到官绅,不论是红白喜事,过时过节,特别是过年的灯会。每支乐队都会亮出自己的绝活,还互相比势。大型活动半场32人,全扬64人,也可以两场同奏,那就是一百多人。私人活动,只有大财主或官家撑面子,有演三五七天,甚至连演半月的都大有人在。       断丝弦锣鼓,一般是以"管弦乐器有柳琴、二胡、唢呐、竹笛、的号。的号长1.2米,用黄铜铸造,没有音孔,全凭嘴唇和气的控制变化,吹气近似"宫、商、谷"的音,听起来像在尖叫,主要是烘托场面的气氛,使音乐有神秘的特色和粗犷的旋律,此种乐器已经失传。打击乐器有扁鼓、小锣、大锣、钹、马锣。马锣因外形像马蹄,比小锣大一点、厚一点。它是断丝弦锣鼓的主要乐器,演奏时左手用大拇指、食指、无名指夹着锣身,不停地移摆转动,右手用一个头大尾小的木槌连击锣心,木槌击锣心时,正好赶上锣身与手指脱离接触之际,故而音色及音的长短可以随着左手摆转幅度的大小而调整,发出奇特的悦耳之声。断丝弦锣鼓的多种曲牌是由马锣领奏,并不时把马锣抛向空中达2—3米之高,利用空气对马锣的阻力和振荡改变音波,以期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非同寻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现在这一民间奇葩,也得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被列入安徽省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乐队,行成了一个专业的产业链,不但有丝弦和锣鼓,再融入洋鼓洋号,人员配置跟据顾主家的不同需求如定,想要多少人都行,配上扩音喇叭,形成一文化风景线。2019、10、15、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