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诗歌——高嗣照《触摸月光》出版
箫板间坠浅唱低吟——序高嗣照诗集《触摸月光》祝凤鸣 三年前秋天的一日,我与故乡宿松县几位文友到合肥北郊“中国非物质遗产园”拜访高嗣照先生,其时,他在这个机构的上级集团公司任总裁。一别经年,嗣照兄性情依然,他笑容爽朗,眼神热切,洪亮话语中步履急切又匆忙……我们一起小酌、散步、练书法,欢愉至深夜方才停歇。 随后,我读到高嗣照的一首诗《在非遗园……》,这首诗不仅完整挽留了我对那个秋日的美好回忆,而且我还体味到诗人涵义幽微的心灵景深。 “这些不知年代的古婚床诞生过多少帝王将相/朽木牌坊隐逸着古徽商的血泪传奇//夜色渐深,非遗园突然变得异常神秘而/宁静。这一切,好像就要从我身边消逝……”(《在非遗园……》)。 一次相聚、一次游历,竟然变成一首诗,而且这诗集缅怀、诉说、祈祷、忧心于一体,这是诗人高嗣照的本领,我自叹弗如——我记得在《歌德谈话录》里,歌德也曾严肃告诫过青年诗人爱克曼,别一开始就贪图写大部头作品,要多写应景即兴诗。 我印象中的高嗣照诗歌,大多是抒情诗,而这些诗往往记载了个人日常事件,有着日记和即兴曲的特征。“先生:今天,我看你来了/2007年10月26日,也是在寒冷的深秋/你的草堂再不在远离尘嚣的郊外/却被千万间广厦重重包裹,一层又一层……”(《在成都草堂拜祭诗人杜甫》); “傍晚8:20,里昂的天空夕阳西下/北京时间已经到了凌晨/我经过一天劳累的妻子正在进入梦乡/此时,我旅行到法国里昂——”(《在里昂市大街上漫步》) 在高嗣照不少诗篇里,作者径直署上了日期与时刻,部分诗作甚至是当晚追记白天的所感所思,这在我对中国当代诗歌的阅读中,无疑添加了一个异常陌生的经验。诗人为何如此急迫,匆匆写下诗篇?——思虑再三,我想,还是随着时空速转,世界迎面撞来,诗人心中激情难耐,心随身走,随感而发,不得不直书胸臆,发乎为诗吧。 我与高嗣照先生相识于1992年夏天,转眼已过去20多年。其时,我在《诗歌月刊》任编辑,他在故乡县委任秘书科长。我们是乡亲,因诗歌而结缘。在年龄上,他是我兄长;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我前辈。 我记得第一次去宿松县委三楼办公室拜访嗣照兄的情景,在走廊上我高声直呼他的名字,他在室内响亮地应答,接着是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也清晰记得那天中午,高嗣照热情招呼我到他家中,在宿松中学校的一处两间平房,摆设简朴,靠墙一张八仙桌,嫂夫人在桌上摆满她烹饪的精美菜肴。 “触目你,我一阵惊惧!木棉花——/你张开笑脸,就展现出一个完美的春天/裂开的红唇,真实的生命如此灿烂!”(《致木棉花》) “是谁,不经意中唤醒了人类持久的文明?/是谁,永恒的魅力持续风流穿越时空?/佛罗伦萨——人类的精神故乡,文明之母!”(《在佛罗伦萨寻根》) 激情抒怀,节奏铿锵,高嗣照诗歌深具浪漫主义特征。欧洲浪漫主义诗歌,诞生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波德莱尔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随着自己的心走。” 随着感觉走,强调直觉与想象力,浪漫主义诗人多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玫瑰与铁锤一并抛撒给人世。无疑,浪漫主义对世界诗歌影响深远——针对浪漫主义重情感的特征,波德莱尔曾力倡诗歌的“灵性”,这“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因之成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象征主义注重联想、暗示与隐喻,思想容量自然大大加强。到了20世纪初的伦敦,浪漫主义式微,维多利亚诗风多无病呻吟、伦理说教,象征主义诗又太过玄秘,庞德及同仁率先发声,倡导“意象派”。所谓意象派诗歌,就是用鲜明的形象去克制感情,远离说教,远离抽象,远离情感泛滥和节拍器般的节奏,让诗歌回归清晰、精确与硬朗——由此,重沉思、轻感觉,重经验、轻激情,重客观冷凝、轻华丽抒怀的英美现代诗歌大潮开始涌动。 “你是我身边,偶尔拂过的那一阵风么?/将沉静的夜晚,凝成了我轻轻的吟唱”(《你》) “但我相信有些东西你是看不见的/我家窗台上那座假山,一年四季绿草/如茵,曲桥流水,你是看不见的”(《有些东西你是看不见的》) 时日悠悠,初识高嗣照后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在故乡一些文学会议或诗友相聚中,我们偶尔邂逅外,我与他私下联系并不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彼此都很忙碌。 与高嗣照相处,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每每在欢声笑语、群情愉悦的间隙,他会屏声静息,眉头皱起,面容严峻,目光也显得悠远空茫,且萦绕着明显的忧郁与清苦气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留意到一种人的美德,就是将激昂的情感和沉郁的心绪两者紧锁于内心,在自我克制中达到平衡。只有在铺纸展笔、发为心声时,才露出端倪。 高嗣照除了那些煊赫响亮、激情昂扬的诗歌外,我特别注意到他另外一种类型诗作,这些诗作大多写于2011年或者之后,它们与铁板铜琶式的高歌相比,堪称如泣如诉的浅唱低吟: “日光散淡。火车开动了/像早春一条刚出洞的巨蟒,缓缓地向前/蠕动。火车离开了蛰伏的巢穴。就像我/要离开家乡,离开你,离开这个春日的下午……”(《火车开动了……》) “云淡风轻的午后/只听见,屋檐下蝈蝈声声的鸣叫/门前,日光下的白洋河面,波平浪静/牛群在村头的山坡上,悠闲地吃草/两只麻雀站在牛背上,打斗嬉闹/早春二月,村口的春风有一点小小的刺骨(《整个下午……》) “墙头的牵牛花在雨夜里疯长,春雨滴滴答答/相思在子夜又爬满了心头。又有人一夜无眠/黎明时分,静默地注视着那泛白的窗花。”(《春雨滴答》) 以上诗篇,气息单纯静谧,语调低沉,场景清晰,韵律流动而自由,有一种难言的生活的清新与生动感……因诗人情到深处,精神异常专注,所以观察精确,而某种意义上,观察的精确也等同于思考的精确。因之,这些诗作十分完整,也深具现代气息。 虽说铙钹与丝竹都不可或缺,但若强做选择,我更偏爱高嗣照此类低音调诗歌。与高天五彩缤纷的云朵相比,我更愿俯身向下,埋首畅饮性灵清冽、纯净的甘泉。 新世纪以来,高嗣照主持宿松教育工作后,我们交流得更少。只是偶尔从省市媒体上,我得知宿松教育连攀新高,令人振奋。使一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县,一度进入安徽教育管理与质量第一方阵,可以想象身为教育局长的高嗣照,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智慧浇开事业花,也使他心灵的诗歌之花日渐红艳。常年以往,高嗣照笔耕不辍,我时常在文学刊物上拜读到他的诗歌新作,也几次接到过他惠赠的诗集,在宿松公共场馆,我与故乡文友也多次品鉴到他的书法墨宝。 “秋夜,空旷的原野 青霜遍地/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流淌/广阔的秋原,织出洁白的锦缎/我的思念在空寂的旷野蔓延——”(《触摸月光》) “爱到尽头,剩下的 只有诗歌和梦想/只剩下门前的白杨河水 一涨一落”(《 爱到深处》) 去年我赴英国考察文学,特别留意诗人济慈。与雪莱、拜伦等介入社会、掷地有声的激情诗篇相比,济慈之诗更梦寐,更沉郁,在今日世界依旧发出嘹亮的回响——济慈出生贫苦,自幼失怙,体弱多病,其诗论中有个统摄性观念,就是强调“消极的能力”。 所谓“消极的能力”,即指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实与原委——其真正的微言大义是,在艺术创作中认知主体处于被动与接受状态,以便世界向内心完整涌来。 我印象中的高嗣照先生,总是乐观、自信而坚韧,很少见到他气馁与退却的时候。除机关工作外,还总是热气腾腾地为宿松文艺鼓与呼。但再坚强的人都有消极、茫然之时,总有内心围着悲伤打转的光景。而每当情感受困,西风急来,现实苦楚,一颗敏感的诗人之心,往往会将意念替代想象力。 “叶子哭干了所有的眼泪——/在秋天,开始一片片枯黄,飘落水面//我心里,一直惦记着 城里打工的姐姐/被生活夜夜逼窄的心事/和那张被日子一天天 愁黄的脸”(《枯黄的叶子》) “你屋后的弹子山,青松苍翠而茂密/……幼嫩的花草在阳光下,安静地开放/而村头,没有一声犬吠,没有鸡鸣。/多么像此刻,我已静止的心和无言的//痛,默默地 笼罩着这寂静的墓地”(《今天,我要用无声来探望母亲》)患上怀乡病的诗人,找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还有大山,还有春日的树木、江河与星辰。高嗣照与我一样,出生成长于农业社会,那是一个质朴又纯洁、单纯而静谧的世界,一个没有被工业和城市价值浸染的社会,但这个世界正在急速变形、凋零……基于此,我认为一个人的诗风是否“现代”并不是第一要务,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淳朴善良的心地,玲珑透明的诗心,直接描摹现实声色并高高超越个人生活领域,以簇新的诗作坚守对广大世界的挚爱与忠诚。基于此,我真诚祝贺诗人高嗣照先生第五本诗集《触摸月光》的出版,并也愿借此激励我的故乡宿松县,作为“中国诗歌之乡”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诗人。 〔祝凤鸣,安徽宿松人,省社会科学院著名诗人、学者、电视编导。〕后记----高嗣照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诗歌就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火炬,而诗人总是一群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人,手擎诗歌的火炬,将生活引向光明。诗歌是一个时代的梦想,是诗人人格的自由飞翔。诗歌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她能够喂养和滋补人的心灵,被喻为是一剂灵魂的鸡汤。 但是,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国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顶礼膜拜,使人的心灵越来越被物化。原本很高雅的写作和阅读诗歌的一群人,被时代逼到了生活的边缘地带,被讥讽、被嘲笑。但是当金钱和私欲将人心填塞得密不透风的时候,好像灵魂突然被失重,心灵不但没有得到满足,而是越来越枯竭,越来越被沙漠化。国人们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自己:人心到底丢失了什么?其实,人活着,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之外,更需要一份精神力量——心灵上的完美,而这只能让诗歌和艺术的滋养来完成。 很可喜的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连续在政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国人读书的时间和数量明显飚升。书店里的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又开始在民间和青少年手中传递,诗歌的春天在开始复苏。 生活,这神密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又异常珍贵的存在,隐逸着无数的暗示。而诗人的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启迪人生。感谢缪斯!她一直是相伴在我身边的恋人,许多年来不管我身在何处,她始终如一,忠心耿耿,这是我人生一份多么难得的幸福啊!这些年来,是诗歌让我在喧嚣嘈杂的市井人群中,寻找到了一块清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不肯被污染的灵魂,那是一方明亮清沏的夜空,让我的梦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所以,不管工作压力再大,生活中再苦再累,而我的日子总是光明而晴朗。 写作诗歌,对于我是一次次生命的壮行,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一次次最好的精神解救,写出一首好诗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所以,30年来,任凭我工作岗位一次次变动,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而我都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和阅读诗歌。距离我第四本诗集出版的时间,一晃已经间隔10年了。这段时间陆续写作和发表过的诗作,一直没有整理出版。因为职责在身,找不到能够静下心来搜集整理的一段时间,也畏惧出书赢利的闲言。有读者朋友们的不断催促,也正好是10年时间的节点,有一种使命感让我将2004年至2013年间,写作和发表过的部分诗歌整理出102首,予以出版。诗集的名字叫《触摸月光》,以呼应我第三本诗集《抵达秋天》,也基本上能够体现我纯情浪漫的诗歌风格。收入集子中的13组诗歌,题材大致为:旅途中的边走边唱,讴歌异域风情,寄情家乡山水和抒发人之间的真情美好。这10年,我大多数时间工作在县教育局,以视作以诗歌的形式对我这一段人生的记录。 诗人谢冕说:“诗歌是不能混同于世俗的,因为诗歌的特点是幻想,诗歌借助幻想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人。”写作诗歌是件极为敏感的事情。诗歌作者是一群多愁善感、神精极为敏捷的人,往往一叶知秋,以一当十,所以,希望读者朋友们切不可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对号入座,以免贻笑大方。诗歌源于生活,但我的诗歌是用思想和情感过滤过的真实,比生活更睿智,更美丽,更空灵。 也许是因为这几十年来,我的诗歌有一大批固定的读者朋友,这才是我诗歌创作的不竭动力。为了表示感谢,从读者来信中选编部分评论或感言附录诗集之中,示作纪念或加深对我诗的理解。他们之中大部分为诗人、评论家、教授、学生、同事,也有一般普通读者。 最后,借诗集出版之机,我要感谢故乡养育我的山水和人民,诗集中寄情于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是你们养育了我的诗歌,陪伴了我人生一程又一程原本空虚的生命,给我了许多快乐而难忘的时光。只要我生命一息尚在,我就需要你们,我就会继续写下去。我要特别感谢为本书出版发行给予帮助支持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左克诚总编辑、余玲副总编;感谢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诗集作序的家乡著名诗人、学者祝凤鸣先生;感谢我高中时期的学生,现在的宿松县励利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培根同学!是你们的鼓励、帮助和支持,本书才得以顺利面世。 由于我天生愚钝,水平所限,集子中诗歌质量不高,请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教。 高嗣照于吟草堂诗人的笔,
既要写出世间的美,
更应画出世间的丑。
那些仍然存在人们心中的佳作,
虽然历经历史浪潮的冲刷,
至今仍闪闪发光。
而那些
由
华丽辞藻编织的花圈,
虽然可以使人心中
一时泛起
悦颜,
但
昙花一现的感觉,
自然会被时间冲刷得
一干二净。
情怀,
有人用笔抒,
情怀如东流水;
有人用生命抒写,
情怀如浩瀚长空的
星星,
点缀着那
永恒的
宇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