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亿独生子女面临的困境,已来临
陕西靖边,有位58岁的男子把自己79岁母亲活埋的事情,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了,所幸老母亲被埋两天后被救活了,今天不谈这个,我们谈另外一个话题。01
从1980年到2016年,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诞生了1.76亿独生子女,现在年龄最大的独生子女们,已经四十岁了,而他们的父母,都已经到了该养老的年龄。
父母渐老,孩子还小,中国1.76亿独生子女的危机,已经来临!
这是一张很经典的获奖摄影作品,照片的名字叫做“独生子”。
一个独子,坐在两张病床中间,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
很可能这个独子身后还有堆积如山的工作,有需要照顾的岳父母,有朝九晚十每天加班的妻子,还有刚上幼儿园的孩子……
细思恐极。
这个孤寂脆弱的背影,
是你,是他,也是我。
一地鸡毛的生活和无法预料的变故,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就已经排山倒海的来了。
知乎上有人发帖问:“独生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被赞到第一名的回答是:
“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02
公司前同事。
几年前跳槽去了外企,中层,不到40,他和夫人算是最早一批独生子女。
这两年家里4个老人开始老了,轮番生病。他爸去年查出肝癌,幸好母亲身体还行,能照顾父亲,不然连工作都做不成。可这样一来孩子就没人带了,只能请保姆。
孩子开始读书了,同事朋友们口耳相传的“起跑线”简直让人不淡定!孩子要不要上补习班?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让夫人做全职太太?这些问题怎么也找不到完美答案。
公司目前发展还不错,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谁都懂。职位卡在中层,往上至少还要熬10年,而且越往上越难做。要不要辞职创业?但那个谁谁谁走了以后听说混得很惨,上有老下有小,这一步沉重无比。
大家还记得去年上微博热搜的黑豹鼓手赵明义吗?当年的铁汉如今也端起了保温杯,这哥们儿苦笑着说:
“端个保温杯怎么了?我刚工作的时候年轻,酒量好,陪客户连台转,一个月在家吃饭的时间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这几年喝酒改喝茶,烟也戒了几次了,应酬能逃的就逃,以前不爱运动,现在也定期跑个步打个球,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我是真不敢,也不能倒下!”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不敢生病,更不敢死。
不是怕死,是怕自己死了,孩子没人照顾,父母无人送终,痛断肝肠。
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活着,为生活奔波,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父母的老年,为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实现的理想。
03
大学毕业那年,我像每个年轻人一样拥有着梦想和情怀。
我拒绝了父母回老家考公务员的建议,一个人来到成都,多年打拼,工作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工资不高不低,生活不好不坏。
爸妈渐渐不再说要我回老家的话,只是打电话的时候偶尔会说起邻居家的那谁谁,二本毕业考上公务员,这两年都快当科长了,而且还不断加工资;同事家的那谁谁,别看刚开始没找着什么好工作,没过两年找了个家里挺有钱的老公,车子房子全买好,还给找了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活儿,一点不要她操心。
对此我嗤之以鼻,还嘴说挣钱是为了享受生活,一辈子窝在老家那种小城市,电影院就像放大版的多媒体教室;咖啡馆里只有两种咖啡:速溶的雀巢和速溶的麦斯威尔;商场里最高端的品牌是劲霸和泰格……挣再多钱也享受不了生活,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后来有段时间我妈突然一直流鼻血,在老家医院检查说是鼻腔里长了一颗瘤,我爸妈吓得半死,我也吓得半死。
手术前我心急火燎给公司请了假、火速赶回。万幸手术中的病理检测证明这是颗血管瘤,发现只是小问题,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在医院陪床那些困顿又不能睡的夜里,我就盯着输液瓶发呆,想到如果我妈的病是那种最恶劣的情况,我该怎么办?
我想如果真是那样,什么梦我都不敢追了,就是两句话:一,辞职;二,回家。
可是我悲哀的发现,如果辞职,当时我所有的存款可能还不够支撑我妈一个月的治疗费。而我们全家积攒的那一点称得上中产阶级的财富,也会顷刻间化为泡影。
大家还记得《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吧,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在别人看来,他已经算是不差钱的中产阶级了。但是岳父的一场流感,一天2万的ICU治疗费用,甚至卖了老家的房子来承担,但仍然没有换来岳父的好转。
什么中产阶级、什么岁月静好!都特么是狗屁!在一场大病面前,现实反手就抽丫一大耳光!
在中国,大病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中产阶级。医院就像是一个碎钞机,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我们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独自去承受。
而我们并不仅仅只是儿女,我们还是丈夫、是妻子、是父亲、是母亲……
我们需要养老、养娃、养车、供房……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要比别人更加的努力赚钱。
04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在网络被无数人转发和评论,标题是《独生女留学嫁老外 父母崩溃!》。
有一对中国夫妻,三十几岁才有了一个宝贝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提出想去美国读书。但是他们家里并不富裕,就一般的工薪家庭,父母为了供独生女读书,把110平的房子换成了小房子。
一晃十年,女儿在美国顺利读完大学,又读完研究生,突然有一天她给母亲打电话说要留在国外工作,并且要和外国男友结婚。
父亲气急,很是后悔送女儿出国读书,
说“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这条新闻引发争论的点在于:父母和女儿,你站哪边?
有网友说,大清都亡多少年了,中国式父母“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怎么还没变?女儿在美国不是挺好的吗,嫁了美国老公拿到美国绿卡,你知道绿卡有多难拿?不然为什么每年那么多孕妇拼死拼活跑去美国生孩子?再说女儿女婿以后可以多回国探亲,老两口退休以后也可以去美国定居嘛,为了孩子,做父母的就不能多付出一些吗?
但也有网友说,父母留在国内没人照看,过去美国定居,一点英语都不会,一点当地生活都不了解,就算医疗什么的再好,你会过得开心?父母快老了,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凭什么还要他们继续付出?
对于每一个离家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成为了今年“最遥远的距离”。
隔着上千公里的距离,隔着冰冷的电话线,你根本不知道父母正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不敢远游,不敢远嫁。因为害怕在家人最需要你的时候,自己无法及时的出现。
随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养老问题日渐突出。我们无法离开现在生活的城市,那么只有把父母接过来养老。且不论他们是不是适应,住房、医疗、生活习惯都将是巨大的考验。
把父母接过来,现在的房子是不是住得下?要不要考虑再买一套,或者换个大房子?买房可不是一笔小开支,钱从哪里来?
大城市的医疗条件是比老家好,但跨省异地医保能否报销?报销走流程复不复杂?
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伴侣是否能适应?生活节奏和时间安排能应付得来吗?
我妈总是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老了以后就去养老院,自己玩自己的,才不拖累你。”但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是真心想去。
和很多同龄人聊过,很多人的父母都说过以后考虑去养老院,他们拼命养生,锻炼身体,储蓄养老金,也是在对抗自家独生子女无力养老的那份担忧。
05
有一位上海的朋友是独生子,母亲生病,只好请了保姆在家照顾,每个月保姆的工资加上母亲的其他开销,一个月要2万多。
他是大家眼里的孝子,可是这孝顺,对大多数人来说,绝对算得上奢侈品。
这些年,无论是生产还是服务行业,人工价格都很贵。普通的小县城,请一个医院护工最低都要150~200元/天,大城市价格少了300元/天,根本就没人愿意做。
至少一半以上在大城市打拼的独生子女,月薪也仅仅够给护工发工资。如果是老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恐怕子女挣的钱还不够支付护工费。
而养老院呢?
比如上海的一家只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院,每人每月的费用也不高,8000元~1万元,然而这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退休金或许养老金。
再来看看高端养老院的费用。
住20年,总费用522万到1162万!
当然,对于有钱的父母或者子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是,我们大多数父母和子女,缺的就是钱啊!
新闻报道过武汉一位65岁的老母亲脑梗,住进了养老院,每个月的住院费要1万多。交了几个月后,儿子再也没在养老院出现过,费用也一直欠着。
“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背后,是独生子女不堪重负的现实!
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便宜,服务也不错。可现实是什么样呢?
一个深圳网友为父亲找了一家价格相对便宜、条件比较好的公立养老机构,但是需要排队,在她之前已经排了两千多名老人,而养老院每年能容纳的新进人数只有区区一百人,换句话说,要想入住,得等上20年!
北京晚报也报道过北京的一家公办养老院,价廉物美,单间只要2250元一个月,双人间每人只要1200元,但入住却要排队等100年。
贵的住不起,便宜的等不起!
所以,现实中,“孝顺”就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承担得起。
很多人会说,日本、西欧那些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的国家,老人没有子女照顾,不一样过着幸福的晚年吗?
哎,这些作业怎么能抄呢?!
06
看过《拯救大兵瑞恩》么?独生子女,每个都是瑞恩。不管是倒在了阵地上,倒在了生活里,还是倒在了病床上,全家的生活就塌了。
父母已老,子女尚小。一睁眼,周围全是依靠自己的人,找不到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宿命与困局。
此贴虽有些道理,但言过其实而有以点代全的片面性;故不足为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