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的真相:当你老了,靠谁养?
每个人都会老去,今天我想聊聊养老这件事。 起因是,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真实故事。 事情发生在去年年初,昆明西南方向,有一座即将拆迁的破败老楼。70多岁的张爱华就住在这栋老楼里,和堆积如山的上百个外卖饭盒一起生活。新冠肺炎肆虐,无法出门。她听力几乎丧失,又摔伤了股骨,一跤跌成了失能老人。一开始,小儿子每隔两天就会过来。给她洗澡,顺带着做好两天吃的饭菜,放在冰箱里。 后来疫情没法出门,小儿子去的次数减少,每次做好饭菜就堆在冰箱里,交代张爱华省着点吃,多匀几顿。 渐渐,小儿子不去了。 一个星期后,饭菜吃光了,小儿子还没来。 张爱华饿得不行,就用开水把老茶叶泡开,嚼着果腹,吃到犯恶心。也就是那时候,张爱华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外卖。是小儿子给她点的。第一次吃到外卖,饿了几天的她特别满足。外卖成了张爱华的救命稻草,只是这根稻草,也开始逐渐下沉。 两个儿子轮周给老母亲点外卖。 一开始是每天两份,两个月后变成一次送三四天的份量,因为儿子们发现这样可以节省配送费。一面是不断闯进来的外卖盒,一面是已经坏掉的冰箱,气温回升时,张爱华的家里已经成了腐烂发臭的垃圾堆。 吃了一年这样的外卖后,张爱华几经崩溃。 她感冒发烧,想让小儿子过来,然而同在昆明的小儿子用外卖给她买布洛芬;她长褥疮,又是外卖送来了一只消炎药膏。 吃到了外卖的甜头,哪怕疫情已经缓解,两个儿子几乎没再踏进母亲的家门。 张爱华说:“他们就是想我死,早点死了,这个房子拆迁他们就能拿到钱了。” 而在儿子们口中,“生活困难”“难以抽开身去照顾老人”“还有自己家要养”,是他们不去看望母亲的借口。 在更多经济窘迫的家庭里,外卖成了远程赡养最方便的手段:积极的一面,是确认老人还活着;消极的一面,无异于是让他们吃着外卖等死。 那如果家境尚可,是不是就不会陷入这样的死局? 作家戈舟,曾去采访了一对拿着高退休工资的知识分子,李老夫妇。 李老那年七十,老伴六十八。两个人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都在北京定居,算得上是李老口中的“功德圆满”。李老夫妇的老年生活,一开始过得还挺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安度晚年,二老经常出门旅游。 直到李老心脏病发,得亏邻居帮忙叫来了救护车,捡回一命。 然而,当晚被留在家里的老伴也急晕倒了,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一夜,又是邻居敲门发现无人应,才喊来了120。 两个人都进了医院,李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敲响了警钟。他们不是没想过和孩子生活。 儿子们各自在北京的房子都有一百五十平左右,除了一家三口,也足够老两口去住。可谁也没主动开口,他们光是照顾自己的小家就已经每天忙到脚不着地。唯一说出的话,是劝父母去请保姆。但支付了金钱,并不意味着能换来同等价值的服务。加上殴打辱骂老年人的保姆新闻频发,在请过一次不合格的保姆,体验过“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门称霸王”的经历后,这个办法被李老夫妇彻底舍弃。 人之暮年,两位老人真切体会到了“相依为命”四个字的悲凉。 张爱华和李老夫妇的状况,绝不是个别家庭的困境。 如今这个时代,年轻人被996逼成了过劳过虑拼命挣扎的社畜,中年人踩着双亲的肩膀自己还扛着生活的重量,老辈燃尽了烛光也求不得安享晚年的梦想。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却从来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 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围剿,孝顺不再关乎个人的品格,而是早已成为一种奢侈品。 那当我们迎来老去的那一天,会是怎样的场景?提前严防不孝! 社会要引起高度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