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尊重民俗,让鞭炮声从新响起来
沉寂沉闷,年味索然无味,人民日报发声了:不宜禁放鞭炮,拿环保说事搞一刀切,是懒政愚政霸政。人民日报的发声,无异于响了一春雷,接地气,顺民心又合乎民意。 众口同声,年味越来越淡索然无味,过年本就是歇一歇的注脚,讲究的是热热闹闹,过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历朝历代都很注重过年,除夕夜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事。过年放鞭炮寓意着人们的一种寄托和翘盼,盼什么?辞旧迎新,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放鞭炮和过年是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祸害百姓凶猛异常的怪兽叫“年”,这个叫“年”的怪兽会在除夕夜出现,人们为了吓跑它,家家户户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点燃鞭炮,还果真奏效,“年”被吓跑了,家家户户太平无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辟邪。 地方机构过于强调重视环保,再加上一些高堂殿阁里的专家大放厥词侃侃而谈,说什么放鞭炮污染大气环境,地方政府不体恤民情,生硬的一刀切,严令不能放鞭炮。其实,这完全是地方政府不自信懒政的表现,可以合理的引导民众限时放鞭炮,既守住遵循了传统的民风民俗,又体现了地方政府能管的住也能放的开的担当作为。 过年放鞭炮,本就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里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鞭炮声响起来,年过的喜庆又热闹。立足于传统,传统的东西不能禁不能丢,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精神图腾,展示的是一幅民乐民喜的画卷。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鞭炮声响起来!中国结挂起来! 大疫三年,我们用喜庆的鞭炮来驱赶瘟神的时刻到了!鞭炮禁放显然是好事:既杜绝了钱财浪费,又防止了大气、环境、噪声的污染;同时,也防止了鞭炮生产中重大事故的发生。
虽然,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的风俗,但是,对这一陈规陋俗予以改革、废除,显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如果计算一下,我国每年用于烟花爆竹所花费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将这笔费用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或者其他民生事业,那肯定是受益匪浅于国家、人民。
我们信仰唯物主义,因此,难道为了追求一时的“星光灿烂”,宁愿舍去浪费巨额财产?
难道宁愿看到每年过节医院眼科不少人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去医治?
难道忘记了因生产烟花爆竹发生的重大事故所产生的血淋淋的悲惨景象?
总之,唯物主义者不仅要看到眼前的”星光灿烂”,更应当看到与眼前事实有关的其他相关事由;说到底,燃放烟花爆竹其实也是一种迷信;我们已经破除了许多迷信,难道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迷信,就无需破除了吗?
难道真如楼主所称,“大疫三年”,鞭炮就可以驱赶瘟疫吗?
这倒像算命先生在胡说八道;不可信;也不必信。
当然,也有达官贵人相信烟花爆竹的作用,但是,这只能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