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 发表于 2023-4-13 21:09

千里追寻故乡的故乡

       每一个远行的人都有他的故乡,我也有故乡,还有故乡的故乡,我的故乡在秦岭南麓、大山连绵的商洛镇安,故乡的故乡在长江之滨、湖泊浸润的安庆,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故乡是老曾祖辈由这里出发迁徙到镇安的地方,我熟知的先辈却从未去过。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祖辈、父辈把吃饭叫“qi饭”,把坐下叫“cuo下”。我们要把爷爷叫“爹dia”,把奶奶叫“na”,把父亲叫“爷ya”,把妈妈叫“姨”。我们都要按宗族排行来起名字,以便能够知晓辈分关系,避免闹出没大没小的笑话。在我的村子,我是昌字辈年龄最小的,比我年龄大的晚辈,要把我叫叔叔,他们的子女把我要叫“dia”,自小就有一种特别的亲情优越感,同时感到我们高家的与众不同。来家做客的朋友对我们的称谓总有疑惑,要专门针解释一番。我们也渐渐知道高家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别处的“下湖人”。听爷爷给我们讲,从安徽省宿松县迁居到镇安的高家祖辈,分居于镇安不同的地方,其中一支落脚孙家砭半坡上,曾经修建了徽派高墙大院,购置了大量田地,还雇佣了长工。因为老曾祖辈得罪了一位长工,遭到了长工结伙土匪的报复,家业遭受打击。爷爷说起这个故事,就是要我们做人做事要学会厚道和友善。在镇安虽分居不同的地方,相距不远的则常有走动,遇到急手的事情,家族之间互帮互助,德高望重的老人,则会出面组织和协调相关事情。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一位高家女子在婆家受到不平待遇,进而引起家族之间的矛盾,我陪爷爷参加了这场矛盾的化解,很多高家人都参加了,婆家人在爷爷反复劝导下逐渐理解,化解了双方亲戚的矛盾。虽然我们是外来人,我们也是大户人家,我们在这里也生活了二百年,不愿意受到异姓的不尊重。关于家族内部矛盾、以及家族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生活过的,或者读过陈忠实著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应该能够理解。家族治理,自古至今都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的书房有一本珍贵的红色册子,名为《镇安高氏宗谱首编》,编撰成册于2014年4月,主编是荣彩、荣权、荣群、昌怀。荣权是我的父亲,在家谱的汇编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用了多年时间手工记录和整理了一叠很厚的名录,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荣彩叔、荣群叔和昌怀哥是家谱成册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全县本族高家的资料,此册结束了镇安高家二百年没有全谱的情况。家谱有序言记载,高氏源头各有区分,上古高阳乃皇帝之孙,属他支高氏始祖。江南高氏肇自傒,炎帝后西周齐太公姜子牙第七世孙被封在高,被称为公子高,其孙傒被齐桓公赐姓高,高傒字敬仲,迄今三千二百余年。高氏郡望曰渤海郡,启自高洪,洪乃傒之二十五代孙,迄今二千二百年。金镜堂之典纪源自崇文,迄今一千四百余年,宿松籍一世先祖祖一公,迄今七百余年;镇安高氏肇自虔行,迄今二百三十余年。崇文之子承简随父仕蜀,承简孙高戬任绩溪令。南宋后,安徽高氏分为庐陵和晋陵两支,晋陵令高彻字琼台,后裔至祖一,登元进士,任淮南行省都事(省府-安庆)。元末明初,祖一殉职,子瑞甫携子迁入宿松。定居城东城南,生衍耕读,蔚为望族。正如谱中又曰:“高氏溯源三千载,下抵清末上至周。源远流长溯同宗,金镜堂前祭先祖”。      那么,镇安高家是何时为什么由宿松迁徙到镇安的。据有关资料,明代镇安县城在今天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当时镇安县人口锐减相当严重。成化六年(1470),起义军刘通、王彪占据镇安。成化十二年,朝廷率兵40万屯镇安县镇压刘通、王彪,百姓纷纷逃离。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起义军几经县城,屡屡燃起战火。镇安因战乱频繁,人口外迁,据康熙志载,镇安县明末共折下下丁8083丁,据顺治七年统计,逃亡7342丁,只存645丁,后又招回15丁,审出遗漏27丁。乾隆七年镇安县实有560丁。若按四口人推出一名成丁估计,其时镇安人口不过2200多人。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村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的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导致“官无可役之民,役无可派之丁,赋无可税之田”。《镇安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52)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镇安招抚流民,但回籍很少,继从鄂、湘、皖、赣等省招客民,下湖人第一次大量入镇安落户。”“乾隆十九年(175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迫迁长江下游灾民来陕西各地山区定居。这是下湖人第二次大批入镇安”。据调查,下湖人来镇安(包括柞水)定居者的原籍大体是:广东梅县、平远等;江西吉水、兴国、丰城等;安徽怀宁、潜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等;湖北黄冈、大冶、蕲州、竹山、咸宁、宜城、通山等。他们为镇安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金矿。这些记载,与高氏族谱序言记载正好吻合,镇安高氏肇自虔行,迄今二百三十多年。      《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几百年来经过多次编修。第七次续谱时在民国三年(1915年),老家派人赴镇采集,唯正位、正才二公下人丁纳费入谱,余皆未立。七修老谱带入镇安共有四份,在清末明初多次战乱中部分谱本被遗失,剩下谱本又在文革中全遭焚毁。因此《镇安高氏宗谱首编》意义非同寻常,为了追根溯源,主编荣彩,在编辑族谱时,要查阅相关史书、典故、典纪、郡县志、佐证先祖墓碑石刻、稽查“老谱”(宿松存本),就设法和宿松县建立上了联系,在镇安县教育局工作的荣彩,联系上了时任宿松县教育局领导高嗣照。这次编谱,和宿松老家建立上了联系,得到了老家宗亲很大的支持。这份族谱中记录了祖辈和子孙的名录,也要准确记录每个人上辈、同辈和下辈的关系,像我爷爷、奶奶、父亲,他们一生堪称家族中楷模,就有职业、生平,品德、成就等方面的描述。成册之前我的孩子刚好出生,因此记录其中,他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份家谱,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家谱对我们有一种无形的鞭策和激励。两地因为续谱,建立了交流,有了走动。其实,除了我们高家,还有其他很多家族都在互动,我有一位商洛柞水县的作家朋友徐祯霞,她写了一篇文章《宿松是吾乡》,详细讲述了徐家由宿松迁到柞水县居住生活的场景,以及她的家族到宿松寻亲的点点滴滴,令人感动。后来我在宿松家谱中看到有关高家四世祖和徐夫人的记载,看来几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就是亲戚。由于我在常年不在镇安,宿松和镇安之间的互动宗亲交流活动,我从未参加,很是遗憾,宿松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我常年在异地工作,得空就回陕西探亲,很少有专门时间去外地闲逛。今年元旦前息,西安的疫情非常严重,新冠阳性病例持续在增加,元旦只好另做打算,去一回安庆宿松。      多年外出有个习惯,如果是旅游就选择住在老城区市府路附近的酒店,如果是商业出行就选择住在新城区商业繁华的酒店。到达安庆人民路步行街下榻酒店,正好中午十二点,吃了午饭,就开始游逛城区的景点。首先步行前往最近的“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赵朴初生前任人民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我很早就知道赵老,是因为我的高中学校“镇安中学”几个字就是赵朴初题写。全国各地有数不清的旅游景点的大名都是赵朴初题写。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和赵朴初是中国佛教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书法大师。从赵朴初家谱简表可见,其列祖“四代翰林”分别是十三世祖赵文楷、十四世祖赵畇、十五世祖赵继元、十六世祖赵曾重。赵曾重是赵朴初的伯祖父,祖父赵曾裕是举人、江苏候补知县。赵朴初的太姑父就是李鸿章,其故居在合肥市中心,名臣快婿曾经为故居题书“四代翰林”金子悬匾,惜为日寇所略。该故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四千多平方米,是安庆市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不得不参观的著名景点。从故居出来,可以知道陈独秀的出生地就在附近几百米处。不足一平米的红底白字招牌,把我引进一块建筑低矮的民居院子,可惜他的出生地已经夷为平地,只有一床之大的平地立着一块1999年元月建立的“陈独秀诞生地遗址”石牌,旁边的院墙上挂着一块喷绘的陈独秀生平简介。我默默的走出小院,继续启程去郊区的独秀园一观。      车徐徐前行,我看独秀园的地方越来越偏远,担心不好再找车返回,于是和司机沟通返程,司机介绍说邓稼先故居也在附近,两处景点参观完,如果四点前能返回市区就收壹佰贰拾元,如果超过四点钟就收壹佰伍拾元,我看这的确是个好计划。参观完陈独秀纪念馆,接着参观陈独秀墓园。独秀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顶天立地的雕像,和敬告青年书的一段雕刻,“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段话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样令人鼓舞和振奋。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人和主要骑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我仿佛看到了陈独秀大义凛然的呼喊,在我心中久久回荡。在陈独秀的墓前,有石碑刻妻子高氏。经仔细查阅,原来第一任妻子是父母之命而娶的高晓岚,育三子一女。第二任妻子是高晓岚表妹高君曼,第三任妻子潘兰珍是陈独秀结识于受国民党悬赏通缉后。高晓岚和陈独秀的女儿高晓莹早死,儿子陈乔年、陈延年皆因国民党迫害相继在上海壮烈牺牲。据说,毛主席在1953年到安徽考察时特地嘱咐地方政府照顾陈独秀的后人,其三子陈松年及其子女得到了相应的照顾。      接着是参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故居铁研山房。邓稼先就出生在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院。邓稼先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有书法大家邓传密、著名教育家邓绳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邓一蛰。邓稼先自小就立志做“三不朽”的读书人,就是要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功、立不朽之言。他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并爆炸成功和第一颗氢弹并爆炸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的名字和我们的国防大厦紧紧的连在一起。我们应该瞻仰他。      和司机感叹了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又说到陈独秀,原来陈独秀是怀宁人,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海子,和司机一番沟通,继续打车前往海子的故居。海子故居位于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关于海子的故事传播的非常广泛,这里不多言。在海子故居里,我见到了海子的母亲,比我母亲还要大十岁的八十七岁老人,像我的奶奶,也像我独居农村的母亲。她是非常慈祥的体面人,常年陪伴着海子的书房,几个柜子塞得满满的书房。海子的纪念馆、海子的故居,使这个平凡的村庄显得极其不平凡,有西藏、新疆、海南等地的人来到这里,春暖花开之后,游客更多。一些游客还把信件和在这里的留影寄给海子的母亲。默念这海子的诗歌,“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他的雕像和诗歌墙在夕阳下栩栩生辉。人人说到海子,到最后都是一声比夕阳还大的叹息。       由于次日要专程乘火车前往宿松,就早早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出租车是开不到步行街的,行人需要穿过倒爬狮步行古街,这里美食铺子一家连着一家,游客络绎不绝,穿过古街就到了现代时尚的步行大街。这里的广场舞健身曲有时尚现代的,也有黄梅戏曲伴奏的。酒店对面的黄梅戏馆一下子又把我吸引过去了。这是一座装修古典的戏楼,舞台的LED大背景为戏楼表演增加了更好的效果。自小我就喜欢听黄梅戏,特别是《夫妻双双把家换》我会唱,现场观看地地道道的黄梅戏,这是第一次。很多表演令人如痴如醉,最后的压轴黄梅小戏《戏牡丹》,药店老掌柜之女白牡丹和神仙吕洞宾斗智斗勇,机智灵敏,聪慧过人。“放歌如春水荡漾,轻吟如风树纷披。”我录下几十分钟的视频,回来是反复观看,山水清音,清亮甘甜,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今年夏天我去合肥市出差,参观了合肥博物馆,这里对安庆有一些介绍。安庆别名“宜城”,安庆是个宜居的城市。安庆以前是安徽省的省会,是长江沿线经济发展的重心,后来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步电话、都诞生在这里。      我出行的下一站就是宿松,这是我本次之行的主要目的地。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接到宿松家族会会长留平爷爷的电话,他安排宗亲专门到高铁站接我。在宗亲的陪同下,我虔诚地向宿松历代世祖祭拜。一同接待我的有爷辈留平、冬生、早华,有父辈庙岭、苏华,有晚辈丰平、宗楼,有孙辈嗣红和他的孙子。中午和晚餐在自家宗亲的饭店,我享受了亲人们热情的接待。我疑惑,祖先的坟冢为何距县城这么近;也疑惑,各位宗亲全都住在这个县城和县城附近;还疑惑,为什么他们大多不按“宗族排行”来起名?宗亲耐心的为我解惑。原来,我们宿松一世祖从安庆迁徙到宿松定居,子孙众多,是这里的望族,高氏祠堂就在宿松县城主街道上,因后来的文化运动被拆掉了。过去宿松县城当地人称高半街,也就是说,这个县城一般都住着高氏家族的人。由于人口众多,按照宗族排行起名,重名太多。后来有很多分支迁到县城周边的村镇,比如大岭村就住着很多户高家人。虽然我能说镇安的方言,但和宿松的方言差别还是比较大,毕竟相距一千多公里,还过去了二百多年。但这完全不影响宗亲之间的交流,我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高家续谱房,看到一摞摞各个分支的家谱,我仔细的翻阅着老谱,从我们这一支看到和镇安家谱基本相同的记载,祖辈的姓名位列其中,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据宿松县家族会会长留平爷爷讲:“县级档案记载,我们的先祖去陕是当时清政府的一项迁移决策,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迁移任务,我们高姓这支当时有十九股都有移民去了,在七修宗谱上有记录,到目前只找到杓、莹、檐三股的人了,其它音信全无,当然也有没有找到的,河南和湖北还有没去找,我们前年还派人去四川寻祖,也没找出明堂,很是遗憾!”我非常敬佩高留平爷爷,他为家族的事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宿松是个非常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县城规模很大,是我们镇安县的十几倍大。这里水产丰富,稻谷盛产,县域拥有三分之一湖泊面积,龙湖和感湖合称龙感湖,还有黄湖、泊湖;长江流经三十多里,所以水陆交通相对发达。如果不是战乱,如果不是政府命令必须迁徙,我们的祖辈怎么舍得离开这样美丽的地方。      时间匆匆,宗亲送我到宿松高铁站,这座新启用的高铁站周边还没有太多的建筑,显得格外雄伟和气派。原来这个高铁站是元旦前一天才开通,吸引了很多当地的群众在广场上参观、拍照和打卡。难道这是冥冥之中注定对我的欢迎么,从上海到宿松只要四个小时的行程,可以不用转车了。在车站广场上,石材浮雕李白的《赠闾丘宿松》吸引了很多人,“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李白离开长安后,一路走下坡,而停留在宿松,患难中见真情流露。据考证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宿松所作的,李白在诗中高度赞扬县令闾丘治理宿松有方,随着时间推移,声誉可能超过宓、陶二人,这二人是指孔子弟子单父县令宓子贱和晋代诗人彭泽县令陶渊明。后又作《赠闾丘处士》,在病中作《赠张相镐二首》。因此宿松和李白有较深的渊源,这里有很多与李白相关的景点。宿松县高家还有一名大作家高嗣照,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诗、文,书法样样杰出,著作成果丰硕。宿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安庆、宿松之行,是我的一次精神回望,是祖辈世代殷切的希望之行。时代走到今天,两地宗亲的距离越来越近,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安庆宿松,西安和镇安的疫情过后我还要再来,要带上我的家人。      作者简介:高昌来,祖籍安徽安庆宿松,生于陕西镇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3-4-14 20:03

典故太多,目不暇接、脑子难记,倒像是事故罗列。
千言万语,主题不明,唯乡贤贵,族长威倒是诚然。

情非得_L70L1 发表于 2023-6-3 18:04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里追寻故乡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