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3-6-23 14:23

悼念屈原

      屈原,一个伟大的名字                  
   以他满腔赤忱的爱国热情、
    以他以死明志的投江一死,
   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在那个昏君当道,
    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刻,
    想到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无情毁灭,
    他绝望投江为他的祖国灭亡而殉葬了。

   他的自杀,
   不是懦弱,
   而是绝望、
   悲愤中的勇敢。

因为屈原的死,
所以唤起了人们勇于为真理而奋斗的雄心;
因为屈原那令人刻骨铭心的诗句,
   所以这些诗句令世界人民敬佩、难忘。

    屈原离开人们已经两千多年,
    但他的爱国热情,
    他的文学才华,
    都将永远载入世界史册。

    相比之下,
   有的人功劳不大,
   却自吹自擂,
   妄想贪天功为己有。

其实历史中,
曾经那些不可一世的人,
有多少被人们记住?
其 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HJANX 发表于 2023-6-28 08:28

屈原的个人意见被否决以后。原本三闾大夫管理三家大姓,只因继续坚持联齐抗秦,以致丢官流放。流放期间骚体文学发挥得有声有色,到了顶峰。楚国失去齐国外线支持力量,楚被秦打败,屈原选择对自己水葬处理,死得倒也干净。
如果说,因别人的过错而造成战败,他就选择去死。等于认可秦统一的正确性、必然性、优越性。则坚持联齐抗秦,不是最好的选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许多诸侯小国被吞并掉,秦统一七国,属于吞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后续环节。接下来的工作量是由谁来统一七国的讨论。为什么小疆域的秦国,能够打败地大物博的楚国。为什么那么多人才,在秦统一之前,投奔秦国,而不选择楚国,也不选择齐国。为什么,被秦消灭最后一个的是弱势的魏国。
胜败全局一盘棋。胜方每胜一步,败方每败一步,都有不可克服的原因。
而评价历史变故,要不要全局一盘棋考虑?当然要的。特别是屈原如果不自己选择投水而死。会有什么转机?是能帮助房东扫地担水呢?还是能帮助驻地组织力量打跑入侵者呢?都不能。
文人骚客爱慕的是屈大夫的写作。什么秦呀楚呀,两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让文人骚客去享受战火纷飞去吧。小小老百姓只有一点,珍惜太平。借端午节放假,加加餐,走走亲戚。年老的不多说怪话,年轻人不少笑哈哈。

HJANX 发表于 2023-6-30 08:37

我在与你交流论证作文时,引用有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论证事件的,有些被通过,有些没有通过被删除了,你能看到是断断续续的历史事件,难怪你觉得不爽。并不是不讲史实就会嘴臭就会死,只因网友爱钻牛角尖,说些错误的人和事混淆了对错。今看你的点评,京尚对屈原。是靳尚写错了吧。如果是靳尚,就错了。不是同一个时代人,哪有那一环事呢?好一比“关公斗秦琼”。说着玩呢!你不是说读了房东姐姐的高中书吗?上面有唐人杜牧《阿房宫赋》,多么好的一篇赋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多么明智的点评啊!先生竟然全忘怀了么?你说读了房东姐姐的高中书吗?上面有楚秭归(宜昌)人屈原《九章.涉江》那可是一篇点名的骚赋啊!“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懂道而不预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流放溆浦,从楚国的都城郢出发,过长江、经洞庭、上沅水、发汪渚、宿辰阳、入溆浦长途跋涉,历时经年。感慨良多。有才奈何不用,牢骚满腹。不但楚国不允许,后来多个皇朝也不提倡臣民随意“。感慨良多。有才奈何不用,牢骚满腹。”没有在校只是自学,当然没有老师讲解,不怪你坚持错误不放。屈原的确值得歌颂。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连司马迁都只能点到为止。其余更不消说。所以有些编著,违背历史说瞎话。所谓“靳尚短屈原”其实是不顾历史说瞎话。屈原生于公元前342年,殁于公元前278年。公元前314年,屈原被任命左徒(军政丞相)期间编写过法律。当时有个姓上官的大夫,在楚怀王前说屈原的怪话。屈原被排挤。不再是左徒了。被贬为‘三闾大夫’,只管楚王室屈 、昭、景三姓的宗庙祭祀。所以人称三闾大夫。公元前304年流放到汉北。期间楚怀王以秦不守信,重新与齐国和好,并且以太子留齐为人质。公元前299年,从汉北返回都城,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听信了上官大夫,和小儿子子兰的鬼话。带着子兰做人质,赴约“武关会盟”。被秦国扣留。楚国不得不从齐国迎回太子作了楚顷襄王。子兰逃回做令尹。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秦楚绝交,楚顷襄王流放屈原去湖南的南部~溆浦,所以有屈原的骚赋《九章.涉江》问世。再来看看楚国郢(江陵)人靳尚始末。楚怀王重臣,把靳江流域赐为食邑,并以封地为姓,所以名曰靳尚,而不是先生点评的京尚。楚怀王18年(公元前311),秦惠文王派张仪诱使怀王绝齐,楚怀王发觉受骗,张仪是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于是靳尚献计于归途中杀之。因故,不但没有杀掉张仪,而且靳尚被人杀了。那可是楚怀王18年(公元前311)的事情啊!!与屈原两次被流放没有关系啊!!见《楚辞策二》说: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已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张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旄魏无患矣。”屈原在任左徒期间只有上官大夫短屈原,楚怀王罢屈原官~左徒,降为三闾大夫,没有靳尚什么事,之后屈原被流放,靳尚早已死了。先生为何点评说靳尚斗屈原呢?

HJANX 发表于 2023-7-1 09:31

历史久远,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很难想象战国时期,秦灭六国,是不是六国不可克服的原因。屈原为何要怀石投江,则比较而知一二。屈原、楚怀王都是芈miē姓一家,同朝共事,屈原知道,楚怀王尚有悔改,终久或许鸣冤。楚怀王死了,楚顷襄王处,各省县市乡镇都在上一级设置办事处,以公权力截访,黑白通吃。即使也有列入撤销名单的驻京办事机构625家。停止办公、撤下牌子、收回公章、撤回人员。屈原也不怀疑有其他截访。即使汨罗江畔也出现巡察组,也会像郑州黄河迎宾馆那样,各县市乡镇派人蹲守,围困巡察组,截访。屈原战国时期也会有的。屈原不可能带上汽油去某广场自焚,也不可能攀上高层让人知道他要跳楼。屈原判永久流放溆浦,一个带罪之身、伏法获罪之人,一个削除政治权力、限制人身自由之人,除了受罪,悔改,没有办法自卫,所以没有显示“自己是被扫恶之流”的机会。一句刹总,屈原根本就没有伸冤的机会。所以屈原怀石投江,选择对自己水葬处理,死得倒也干净。如今一派祥和,安享太平,过端午节,如果还在赞赏某公自杀,是如此值得歌颂,势必引出许多怪话牢骚。就不如端午节其他的含义。有关农业、有关疾控医药卫生方面的。所以小小老百姓只有一点,珍惜太平。借端午节放假,加加餐,走走亲戚。年老的不说怪话。不多说怪话。年轻人笑哈哈。不少笑哈哈。先生你不愿意吗?你坚持屈原是爱国爱家而投汨罗江自杀吗?匹夫有责~爱国爱家。屈原在任副令尹~左徒时,可以编写法律。可以接待外宾。屈原任三闾大夫时,可以管楚王室屈、昭、景三姓的宗庙祭祀。编写屈 、昭、景三姓宗谱。这时,他太有责啦~爱国爱家,屈原判永久流放溆浦,一个带罪之身、伏法获罪之人,一个削除政治权力、限制人身自由人。除了受罪,悔改。屈原是编写法律的人,他懂得,没有普通公民权力的人,匹夫地位都没有哇,还怎么说“匹夫有责”呢?比方说,被老板炒鱿鱼了。后来,老板的企业亏损倒闭,你就算心里很爱你曾经呆过的那位老板家企业,你还有能力出资让那个老板扭亏为盈吗?不能吧!如先生说的“不可一世的人“,使你觉得不公。你是——跳楼、自焚~显示“自己是被扫恶之流”的机会呢,还是像屈原一样,怀石投江以为爱国爱家呢?你都不会。你就不如也和老汉我那样,过祥和的端午节。不说怪话,不多说怪话。笑哈哈,不少笑哈哈。借端午节放假,加加餐,走走亲戚,得啦!

路遇 发表于 2023-7-2 15:09

因悲愤而自杀,遭流放难回政坛,没有选择振臂一呼,英雄云聚。

HJANX 发表于 2023-8-14 23:03

大丈夫为了国家能屈能伸。屈原则不能。公元前494年勾践战败于夫椒,为了越国生灵不被吴王夫差消灭,勾践甘愿去吴国为囚,甚至吃屎。有心痛病的美人西施,宁可被后人指责为“红颜祸水”,也要舍得一身剐,敢把夫差拉下马。先生,什么叫做“在得知楚国即将被秦所灭时,屈原才以死殉国”呢?是国灭亡了,自己就去死呢?还是为了救国就跟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呢?屈原怀石投江之时。还有几个国在与楚国的死对头~秦国交战。屈原62岁死,死后55年楚国灭亡。屈原死的时候,楚国还有很多战士在前线拼命抵抗。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楚国灭亡于公元前223年,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凭什么要说“在得知楚国即将被秦所灭时,屈原才以死殉国”呢?强调要纪念屈原,又不是没有理由。春秋争霸,还没有必要讨论由哪个诸侯国来统一,而战国时期,远交近攻,都是各怀鬼胎去削弱近邻国,指望外力来对付强秦。秦灭六国,是春秋战国吞并的继续。后人看来,战火不断,总不是好事,期望统一,人心所向。接下来的工作量,是讨论由谁来统一的事。有错吗?而齐国看不透秦国的远交近攻,答应了秦的鬼话。当秦一个一个灭掉其他国的时候,齐国远交,能交谁去?其他国的兵力为秦所收服合兵一处,王贲率领秦军,南下威逼到齐都临淄的时候,你猜怎么着?齐国土崩瓦解不战而降。有谁来则问过齐王建手下各位大臣了吗?没有。为什么有过错,没有人责问齐王建?为什么有功,反而说西施是“红颜祸水”。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不讲求史实。没有是非观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悼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