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地域文化精髓 恢复历史地名竹墩为筑墩
筑墩,清朝时属归化里,为东乡十四庄中的一庄,筑墩仅辖一保。据旧县志记载:“县东南二十一里至界。东滨大湖、大赛;南洿池(今乌池),界长河;西义乡;北紫荆、白茅。约广五里,袤十里,有筑墩渡河”。筑墩渡河今叫竹墩长河,属千岭乡竹墩村。筑墩古渡
以前筑墩长河上没有桥梁通行,设立渡口用木船过渡,使宿松“后山”与“洲上”畅通,是十分重要的津渡。清朝康熙年间,有乡贤人士慷慨解囊,捐献田地,筹备钱粮,同施义渡,一代接一代延续近三百多年,分文不收,服务桑梓。发扬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闻名的“筑墩义渡”。
筑墩故事
其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清朝末年,宿松县县太爷带着他的随从姓祝的师爷去筑墩沿河一带体察民情。县太爷出门坐着官轿,而师爷坐的是竹子做的竹轿。晚上在筑墩一渔船上歇一宿,点着蜡烛照明,吃着筑墩的特色美食菱角米煮粥。一时兴起,以祝师爷坐竹轿到筑墩为题出一上联:“祝师爷坐竹轿到筑墩点烛吃粥”。并承诺如能对出下联者文房四宝相送。有一天,柳坪长溪山一个叫郑读五的私熟先生和他的朋友胡二去江西湖口县游玩,胡二爱好打扮,穿着狐皮袄,带着精致的水壶。郑读五见状顿时来了灵感。“胡二哥穿狐裘游湖口捧壶喝糊”,县太爷文房四宝相送。
其二,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民间故事。唐天宝年间,黄梅县黄港东边有一户周姓富裕人家请风水先生选风水宝地为去逝的先辈下葬。墓地选在一丘陵地带,依山旁水。一口三亩左右的水塘北边的山坡上。挖墓穴时一对鲤鱼跳入水塘中,当人们赶到水塘边时,又不停地跳动,随即跳入水塘下面的大湖之中。后来到宿松龙湖中时,周姓主人不停地叫喊,高喊:“筑住,筑住”。宿松龙湖边即刻凸起一个大土墩,大概这双鲤鱼也累了,它们跳到土墩上,有一条再也跳不动了,另一条被筑起的土墩堵在龙湖中,筑墩因此而得名。风水先生当即就说,筑墩那边一稀奇珍宝留驻,子孙定能兴旺、富贵发达。
筑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故事很多,用几个故事佐证筑墩的“筑”。自古筑墩驿站、渡口码头水陆通衢,渔市商贾云集,地域文化、禅宗佛教文化交融。如今的筑墩蓝莓种植、鱼虾养殖,农渔并重,物产丰富。生态筑墩绿水环绕、鸥群雁阵,风光旖旎,生机勃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新景,生动的写照。
由于上世纪第二次汉字简化的影响,人们为了书写简便,筑墩写成了竹墩,延续几十年了。汉语言文字一字一义,音同的字意思可不一样,筑墩易“筑”为“竹”,没有易来“竹”,反而甄没了历史地美丽的传说。
为了重史实,传承、光大、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弘扬“筑墩义渡”精神,讲好新时代的“筑墩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让本地人更加了解筑墩,热爱筑墩。外地人熟悉筑墩、走进筑墩,为美好筑墩贡献力量。深切盼望,特此呼吁乡村两级领导、乡贤人士、社会精英实事求是重视家乡的地名更正,恢复历史地名竹墩为筑墩。
宿松县关于地名带墩字的。桑洛州张墩 , 朱墩 , 刘墩 , 王墩 , 胡墩 , 戴墩 ......这些地方因水患后,明初移民私人建房为了抬高水位挑的土墩,大多是人工土堆。宿松县下仓镇望儿洲的望墩,早先叫它望儿墩。是伸入到大官湖的一个墩,旧社会渔民打鱼为生,除了风浪天灾,还有流寇人祸。历经南宋、元朝两个时候的内乱外患,明朝前期的农民起义军内乱。宿松县人口锐减。望儿墩谓宿松最为凄凉的一个墩名。下仓也有一个红墩。原红墩是明末守备宿松县官粮漕仓的,区别于现名红墩是九成一个村民组的名字。元朝明朝交接时候各驿站设烽火台,放狼烟的墩,也不少。洲头: 红墩, 宗墩 , 野鸭墩复兴镇: 乐墩 , 小墩汇口: 阳墩千岭乡: 筑墩五里乡: 万元墩。二郎镇: 梅墩畈 , 枫树墩。县城西边: 大西畈 , 妞麻墩(芝麻墩)宿松县的墩,新老不一,大大小小的有很多。它们因地名而流传的故事,明清两代属于莫谈国事一类,被茶馆酒肆所禁忌。于是地名后附加一个字组词。如梅墩,变成梅墩畈,筑墩变成筑墩渡。或者墩后配上字(宿松地方腔伤),配下字(宿松腔哈),如红墩哈,阳墩伤。
水乡泽国筑成墩,你筑我筑蹲墩墩。铁肩磨破血染衣,冬去春来筑成墩。燕子筑窝一口口泥,父辈含辛儿孙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