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2016年大年除夕,由安徽省宿松籍诗人贺东久作词、桐城籍歌手张正扬作曲、芜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登陆央视猴年春晚,唱出了中华儿女恭谦礼让的美德,引发了一波六尺巷实地探访热潮。 自当年正月初一以来,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六尺巷游人如织,六尺宽的巷子挤满了返乡游子和游客,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合影,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吟诵谦让古诗,学习典故。春晚过后,不仅这首歌火了,还掀起了 “六尺巷” 的探访热潮。六尺巷的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它体现了一种文明礼让的精神,一种风范,是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六尺巷的故事打动人心:说的是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成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只写了四句话:
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可见,“六尺巷” 精神就是当今倡导的 “和谐” 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 “德义” 与 “礼让” 的生动诠释。 是啊,人生于世,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既象冬日里的暖阳,可以融化彼此内心的坚冰;又如沙漠中的绿洲,可以给予彼此和谐相处的希望。天下苍生,各含其性;民之万物,各有其形。立足于世,每个人都应有一颗包容之心。容人之短、容人之异、容人之才,这样才对创建和谐社会有意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休养和思想境界。平淡的生活中,我们每天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快。面对这些不愉快,你是埋怨、愤愤不平,还是心平气和、一笑了之呢? 一位老太太不慎跌倒摔伤,一名骑车的小伙子刚好路过,连忙停下车,小心翼翼地扶起老太太并帮忙拦车送到了医院。老太太的家人后来闻讯赶来,不明就里认为是小伙子撞上了老太太,于是对小伙子一顿辱骂……一位知情的路人上前说明了真相,但小伙子还是原谅了老太太的家人,并帮忙替他们挂号、找医生。小伙子的宽容让骂他的人无地自容、感动得热泪盈眶……。 宽容能够化敌为友。北宋的王安石在宰相之位时,因为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便借故把他贬到黄州,降职处理,给苏东坡的人生以沉重的打击。然而,东坡先生心怀大度,不念旧仇,在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他不断写信给予安慰,或叙友情、或论学问,后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唐朝名将李靖,曾是隋炀帝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却极力劝阻,力主宽容李靖。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反,一代豪杰周瑜,正是因为心胸狭窄,不懂得宽以待人,最终酿成吐血而死的悲剧。“既生瑜,何生亮?”正是这种心态证明,仇视无益,愤怒无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宽以待人。不求千人一面、不求万物一形。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烦恼,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和冲突,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多一些换位思考,把自己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多想想对方努力的一面、付出的一面、对自己好的一面,想想他是否遇到了什么难处,他这样做有什么原因,我如果是他会怎么样处理问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矛盾发生时,训斥、争吵、赌气,既影响自己的心情,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时候,包容和宽容会让我们的心态走向平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他就赢得了多少人。 总而言之,幸福生活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目标和追求,幸福的这种体验,来源于对和谐环境的满意度。和谐环境怎么得来?要靠我们大家去经营;怎样去经营和维护? 学问大得很,每当矛盾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妨学学清朝宰相张英,大胆说出这句话:“让他三尺又何妨!?” (王宇平)
让不让,要看人:得寸进尺当不让,贪得无厌更不能。智者之交互体谅,小人待人多算计。事物本有两面性,偏颇一方当不能。 六尺巷
张炼人
脍炙人口六尺巷,中华文明贵礼让。
精英肚里能撑船,互利共赢美名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