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之初”
《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经仔细分析,我认为这句话其实是相互矛盾的:既然是“人之初,性本善”,那怎么又“习相远”呢?
事实上,当初生婴儿有自我意识时,首先他对所有权的意识就产生了;而对该所有权的占有,他是不分道德与规则的,而此,体现出的“自私”,显然与正常成年人的意识是不同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正确;而“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当婴儿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师长的教育、引导,有绝大部分婴孩才逐渐接受了人类独有的普遍价值观:仁爱、公平、守法、勤劳;而另一极少数婴孩的“自私”,则改变得更为缓慢;因为是逐渐接受这些普世价值观,所以,“性相近”,却“习相远”,就是这一现象的总结。
就人性的自私而言,显然,它是一个永恒人性基因,但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步,则将这一“人性自私”规范于道德、法律的制约;而“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就是最形象的概括;而“道”者,就是道德与法律。
曾经,有人企图以洗脑的方式,消除人性的自私,包括基于道德与法律的自私,以建立一个“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大同世界”。曾经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舍尽家财,搞过一个什么“人民公社”,结果被人性的自私瓦解了;可惜,这一教训,被后来人无视了。
如今改革开放后,人们才认识到人性的自私的固有性、并将这一人性自私纳入道德与法律的框架的约束中,我们社会因而才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应当改为“人之初、性本私;师长教,习相远”。
曾经,有人标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现实中,绝无此人,因为,如果真的如此,他命不长;如今,有人称:“我将无我”;此话从逻辑上讲,其意为对未来时的一种承诺,或者是宣示,但并不说明现在就是“无我”,而是还仍然有私心的,所以此言应当认定为是一种博取眼球的噱头。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5-1-13 18:26
曾经,有人标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现实中,绝无此人,因为,如果真的如此,他命不长;如今,有人 ...
路遥:请你看清楚:张学久最后那句“达到了这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点睛之笔,而你却称:“非物我两忘诗句”,这是不是显得你眼瞎?而你据此所发的讥讽,是不是显得可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