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ANX 发表于 2025-1-18 21:47

什么叫做物我两忘

判断一篇作品是不是物我两忘,单从字面是不够的。为了一个目的,舍弃应该舍弃的东西。那不是物我两忘。战国时期(宋国),亳州蒙城县人,庄子周,为了宣扬无为而治,他创作了一篇作文。《庄周虚幻蝶》。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一梦醒来,说他庄周其人,是梦里的蝴蝶在蝴蝶梦里变成了庄周。庄周的《庄周虚幻蝶》,从字面文学艺术来看,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属于物我两忘。从他的宣扬目的来看,庄周的创作是有目的的。算不得物我两忘。庄周如此,其他所谓的物我两忘,都是有目的的,算不得物我两忘。所以,忘我有过,忘物有过,物我两忘是没有的。有人说元好问的《颖亭留别》是物我两忘。单从字面看就已经是不够的。依我看,除了目的,还有创作时的背景。这首诗算不得物我两忘。《颍亭留别》 [金]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元好问这篇颖亭留别,字面上处处写的是景物,物我两忘是不存在的。偏偏有人喜欢这个意境,硬说是物我两忘。你说是物我两忘,管我什么事呢?我说不是物我两忘,又害了你什么事呢?一个不知此诗情趣的,犯得着我与你对骂吗?为了读懂元好问的这首诗。还从800年前说起。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由河南郑州登封赴昆阳、阳翟(今河南禹州)。临行,友人在颍亭送行,元好问写下这首诗留别。就是说,800年前,山西的元好问,离开河南的郑州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下颖阳湖畔,南行67公里到河南禹州,再南行89公里,到平顶山的叶县去。翻开记事一查,怪怪隆滴咚啊!元好问的叔父元格在甘肃秦安县任金国的陇城县令,元好问从小跟随叔父元格。那个秦安县可不简单,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监狱,被两根大铁棒夹碎胸膛而死,宋廷割秦州之半与金,州属宋,寨属金。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蕃,所以秦安县的陇城寨,是金国的陇城县。元好问是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金宣宗元光二年1224年1月金宣宗完颜从嘉驾崩,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1225年起金国联合西夏对抗成吉思汗。西北战场征尘滚滚。1226年秋任镇平县令,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元好问任内乡县令。1231年任南阳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金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又过了2年正月,元军进攻金都开封,金将崔立政变,开城纳降。元好问被俘。金国被元朝灭亡。金哀宗天兴3年, 1234年2月9日完颜守绪自缢于幽兰轩。西夏国的疆域主要涵盖了现在的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1225年,金哀宗完颜守绪,与南宋理宗拉关系,共同对抗成吉思汗,目光短浅的南宋君臣把宋朝与蒙古联合灭金看作是报靖康之耻。就是说1225年金哀宗完颜守绪,联合西夏抵抗成吉思汗大军的时候,元好问已经不是在金都汴梁为皇帝写历史了。而是离开了开封,避开战区,一路向南。当离开郑州的登封县之际,坐上了马车,朋友已经挥手了,还是觉得应该下车,与朋友一起喝两盅。于是写下了《颖亭留别》。全诗看似写万物流注,毫无自我。其实更突出金国的前景堪忧。“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物我两忘是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认为元好问的这首《颖亭留别》诗,并不是“物我两忘”的诗。而是征尘满天的“历史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叫做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