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后唐 刘昫
历史人物刘昫xù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初以好学知名燕、蓟之间。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士,明宗以后历为同平章事、吏部尚书、监修国史等。曾判三司事、尽去积弊,吏民相贺。后晋高祖时任东都留守。开运年间又授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判三司事。后晋灭亡后不久病卒。(参见《新五代史》) 名或作煦。五代时涿州归义人,字耀远,一作日辉。美风仪,以文学知名。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士。明宗时入相,清泰初兼判三司,察明蠹敝,民间以为德。后晋高祖时,官至司空、同平章事。两朝均以宰相监修国史。开运二年,领衔进呈《唐书》,即今《旧唐书》。后为东都留守。契丹犯京师,以目疾罢为太保。******《旧唐书》作者我不知道,但是《旧唐书》领衔编纂的人,是五代后唐文人刘昫,按说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公元926-933年在位,距离安禄山乱(公元755年),最多就178年。这赫赫有名的刘昫,是赫赫有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翰林学士。是赫赫有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宰相爷。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号时,刘昫监管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司。刘昫也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在位期间(936——942)的宰相。《旧唐书》关于安禄山乱,如果日子记录错了,是刘昫有眼疾,是庄宗同光年号的李存勖有眼疾,还是明宗天成年号的李嗣源有眼疾,后晋高祖天福年号的石敬瑭,不必问有没有眼疾。那幌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自称“儿皇帝”,废品一个。但是《旧唐书》关于安禄山的记载,应该是错误的。最少《汉程网》保留的《旧唐书》本纪卷九关于安禄山乱,收录的日期是错误的。摘录几段,为证:A、“十四载……十二月丙戌朔,禄山于灵昌郡渡河。辛卯,陷陈留郡,杀张介然”。B、“十五载春正月乙卯……。二月丙戌,李光弼、郭子仪将兵东出井陉,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进取郡县十余。丙辰,诛工部尚书安思顺。三月壬午朔,”C、“五月戊午,南阳太守鲁炅与贼将武令珣战于滍水上,官军大败,为贼所虏,进寇我南阳。诏嗣虢王巨自蓝田出师救南阳。六月癸未朔,”******我们来用历法规则验证一下唐玄宗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底腊月初一朔是不是丙戌。已知历法规则:①、隔十九年基本上农历日与公历日重复。②、隔四百年,闰2月29日97个。③、花甲子六十一巡回。朔日为农历初一日。按照①1953年1月15日是腊月初一,相当于63个19年段的天宝14年腊月初一朔。按照②1955年底腊月即1956年1月15日,相拒整整3个400年推算。3*400*365+3*97=438291(天)按照③(438291+9)-(7305*60)=0 说明1956年1月15日后9天,即1956年1月24日的天干地支~乙酉,与天宝十四载腊月初一相同,则知A、《旧唐书》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朔丙戌朔,错误。******我们用1956年农历公历对照,得知腊月初一是乙酉,而不是丙戌。且腊月大,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初一朔就是壬午,而不是癸未。乙酉到乙卯30天,则对照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乙卯。乙卯到丙戌31天。就是二月初三丙戌。二月初一就是甲申。从丙戌到壬午56天,B、三月壬午朔,就错了二三十天了。以上证明了三月壬午朔是错误的。我们暂且先假设B、三月壬午朔。存在,但是壬午到癸未61天。再回来看看C、六月癸未朔。简直就笑掉大牙了。从三月初一到六月初一日共八九十天。如果肯定了三月壬午朔的存在,哪来的“六月癸未朔”呢?依据以上历法规则推算。唐玄宗的天宝十四载腊月初一朔是乙酉。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乙卯,二月初一朔甲申,三月初一朔甲寅,四月初一朔癸未。五月初一朔癸丑,六月初一朔壬午。综上所述,刘昫编纂的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丙戌朔,滞后了一个干支,十五载六月朔癸未滞后了一个干支。十五载三月壬午朔,滞后了二三十天。简直不会掐指一算了。诸位,您要是有空闲时间,可以计算一下。没有空闲,问问“盲人伯伯”,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立刻就知道天干地支。恐怕是,比五代后唐刘昫翰林学士、宰相,的计算还要精准些呢!年纪大了,眼疾会有的,有道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眼疾不谋那编纂差事就是了,呵呵!《旧唐书》的错误,何苦祸害一千多年间的学子,而且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呢?作为两朝元老,刘昫笔下的史记自然带有固有的偏见,犹如如今有人对曾经的历史的陈述一样,所以不足为奇;倒是你据此花费笔墨大书于此,倒显得难能可贵,辛苦了。 不过,你既然称为“戏说”,就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何为戏说】所谓戏说,是不够严肃的。五代,自朱温反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短短53年,换了五个朝,十四个皇帝,(朱温、朱友珪、朱友贞、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佑郭威、柴荣、柴宗训)。像艺术家演艺变脸一样,转头脸谱还没有来得及让百姓看清楚,就下一个了。像翻书一样,不知内幕。怪只怪中原唐朝集权不力,藩镇割据。战乱兵荒,抢夺地盘的同时抢夺粮食。没有一寸平安之地。文人越来越少,蛮横越来越多,而契丹祖成的辽国趁机发展起来。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之武力夺取王位,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中原北线再无屏障,自此之后中原人遭受契丹的武力讹诈越来越频繁。一个个第数落五代帝王眼疾,是不够的,说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废品一个,也不解恨。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一千多年过去了,似乎与今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历史的观点认为,太伤民族自尊心了。故,戏说之。汉程网,传播的是知识,是文明,是振兴中华众多网络中一席平安的书屋。它的录入内容来源是有出处的。尊重原创,即使原创有差池,也与网站无关。所以,没有理由说汉成网录入错误。归根只能说后唐刘昫眼疾。准确地说《旧唐书》提交发表是开运年号的第二年,(公元945年)。话说,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沿用了天福年号。到了公元944年,石重贵改年号为开运。前文我没有点名后晋出帝开运年号的石重贵眼疾。因为那幌子比石敬瑭强,就在开运二年在泰州,后晋军跟入侵的契丹人干了一仗,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史称辽晋泰州之战。
【事情是这样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趁中原饥荒,调 妫、檀、云、应 之兵,分两路进攻后晋。那延庆、密云、大同、应县、卢龙 军队。其机动迅速。东路前锋赵延寿领军5万,耶律德光督10万殿后,出幽州向魏州今发。西路由伟王,衰密云、应县军,出雁门关向太原进发。策应东路作战。看耶律德光东路兵员部署多,主战场当然在东路。先锋赵延寿取清河(貝州粮库),耶律德光入驻河北大名(元城)。西线军夺取代州、忻州。边关败绩,刹那间恐战病像瘟疫一样传播,战则存和则亡。好家伙,尽人事而听命矣,纵然战亡也不枉民族气节。出帝开始部署了。后晋高行周,为北面行署,陈兵于濮阳(戚城),张彦泽守浚县(黎阳),遣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拦截辽伟王的西路军,后晋出帝大军在濮阳。以黄河为天然屏障。******战略意图很明显,伟王如果在忻州(秀容)扩大战果,刘知远不能坐视不管。刘知远胜,则伟王向东靠拢,进入寿阳的鸦鸣谷。有诱敌深入的一步后手棋。如果西路军胜,东路就会迅速压过来。着意濮阳的戚城。于是麻答领兵一万牵制后晋军于聊城(博州),抢占军事要地马家口渡口,使后晋叛徒军杨光远作钳制。战争序幕拉开了
【弱能胜强】这是一步围城打援的一折小戏。看你怎样应答。如果你使重兵长途跋涉,前往救聊城。鸦鸣谷的伟王,就会重新夺取忻州、寿阳。濮阳的戚城堪忧。何重进、白再荣、安彦威,分兵把守鄄juàn城(麻家口)、聊城(张家口)、东阿(刘杨镇)、孟县(河阳),加强沿河防御。同时,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开路,神武统军皇甫遇跟进,各率万人,水陆并进救张家口渡口。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长途急行军,解救张家口谈何容易。人家已经准备了大军渡河。兵法云“上兵伐谋”,李守贞好样的。待半渡而击之。契丹骑兵,不习于水战,先灭一股,对岸自然溃退。果不出所料,那边戚城久攻不下,耶律德光假装弃元城,设伏兵于浚县顿丘。未果。再围戚城,没有半点便宜。耶律德光回撤。这一边李守贞破青州,杀叛徒杨光远。高行周部署潭州。刘知远、杜重威统领河北、山东、河南防御,护国节度使安审琦在安阳渡口列阵阻击,皇甫遇在邺县与契丹军遭遇,契丹骑兵,善于陆战,双方人数各千人,皇甫遇只好退守榆林,等待安审琦救援。契丹军见骚扰无果,撤回。于是乎,遣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威追击。下泰州、克满城、攻遂城。一直追到虎北口。泰州一战,令人鼓舞。后续作战,并不怎么的,中了诱敌深入之计。后晋步兵敌不过契丹起兵,终于后晋被契丹所灭(从略)。
【后记】后晋出帝开运年号的石重贵,辽兴兵犯境,势如破竹,叛变的叛变,潜逃的潜逃,恐战病像瘟疫一样蔓延的时候,后晋出帝,能组织仅有的防御力量,敢于跟契丹近二十万马步军对抗。比起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如何?后晋虽灭,而后晋的军人军魂没有灭。皇甫遇、高行周、杜重威、李守贞、的名字,流传甚广!石敬瑭不行(儿皇帝),石敬瑭的妹婿杜重威似乎也沾染了倒霉。杜重威与李守贞,降辽灭晋,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刘知远建立后汉,杜重威与李守贞归了后汉。此是后话不提。兵法云:“攻心为上”。后晋灭,旋即,耶律德光死了,只那石重贵皇族北虏,身穿孝服。爱子石延煦做了人质。耶律兀欲做了辽主,那辽主攻心术,倒也歹毒。就用后晋的乐队,迎接后晋的废皇帝,皇太后李氏,生母安太妃。旧时仆人的音乐,用哭泣声打着节拍,不敢高声,断送秋凉。此情此景,不亦悲乎!
【上文需要修改的错别字】
今特此更正,并且,修改好的字,用红色加粗标记如下:
A、在何为戏说题目下~
1、文明越来越少,蛮横越来越多,而契丹组成的辽国,趁机发展起来。
2、一个个地数落五代帝王眼疾,是不够的。
B、在事情是这样的题目下~
耶律德光督10万殿后,出幽州向魏州进发。
C、在弱能胜强题目下~
后晋步兵敌不过契丹骑兵,终久后晋被契丹所灭。
读罢五代十国,有点儿“审丑疲劳”。 由于藩镇割据、中央权威弱化、武将拥兵自重等因素,导致政权频繁更迭,共有14位皇帝在53年间交替执政。加之外族武力讹诈,害了皇族,苦了百姓,不说不是一重大历史教训。接着是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进入北宋开始。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基本上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因素,这在讲石姓人石守信的贴子里曾经讲到,在不赘述。******那,后晋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十岁,自称儿皇帝,那, 北汉刘钧生于926年,耶律贤生于931年9月11日,上表耶律贤,自称男。真是“儿子大于老子”,世间之大,无奇不有。奇丑无过与五代十国后晋北汉!刘钧沙陀族人,石敬瑭、刘知远、刘钧都是沙陀族人,辽国氏契丹族人。纵然怯懦,也不至于被武力讹诈到要做儿皇帝的地步吧? 【北汉】前文讲到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吼、耶律洼扶耶律软(字兀欲)做了辽主(世宗),后被伟王的儿子耶律呕里僧参予耶律察割叛乱,世宗被砍了脑壳。世宗的次子耶律璟,平叛收拾了耶律察割,自立为辽(穆宗)。年号应力。契丹人内乱又出现了穆宗被砍脑壳。换其长子耶律贤(字明扆)为辽景宗,年号保宁。(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伐,收拾了北汉,统一北方,后周世宗趁辽国内政不修进攻幽州,那北汉不是个东西,很有点像石敬瑭那样,石敬瑭纠合契丹辽国灭后唐立后晋。北汉利用辽国灭后周在太原晋阳建都,北汉睿宗刘钧奉辽为父皇帝。刘钧死后刘继恩接替,是刘氏与妹婿薛钊之子薛继恩,本是外甥,当了两个月王,也被供奉官侯霸荣砍了脑壳,薛继恩的同母异父弟何宏初,改名刘继元,字保汉,本姓何,名宏初,经宰相郭无为支持,被辽朝册封为英武帝。北宋只要打击辽军的支援,灭北汉不成问题,上文讲到辽国两代帝王辽世宗辽穆宗被砍脑壳。辽国内乱甚于外患,景宗耶律明扆自保自,哪里还顾得上北汉存亡。于是在公元974年北宋实现了北部统一。
前文有一个率字,打成衰字了。不好意思。原句更正如下:西路由伟王,率密云、应县军,出雁门关向太原进发。策应东路作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