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 发表于 2025-11-18 22:11

千年古泉“聪明泉”濒临干涸 文脉守护不容缓

      位于宿松县城孚玉山(古称鲤鱼山)南麓的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聪明泉”,已出现了泉眼彻底干涸、池底裸露的状况。泉边那棵与之相伴岁月悠长的老樟树,也是断枝横陈,枝叶凋零。这眼曾以“盛寒不冰,大旱不耗,淫雨不溢”而闻名千年,承载着诗仙李白题诗题名与地方文脉的古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历史回响:从李白诗篇到千年文脉
   “聪明泉”并非普通泉眼,它是宿松县有文字记载的较早的名胜古迹之一。据县志确凿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于此,与福昌寺水光祖师席地谈道。忽见清泉自石底涌出,诗仙欣然导之,并命名为“聪明泉”,留下千古名句:“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
      自此,这眼泉水便与宿松的文运昌盛紧密相连。民间相传,每当科考之年,泉中便会发出翰墨之香,预示着邑中才子必将高中。这一美好的传说穿越时空,至今仍具生命力,每逢高考,仍有学子专程前来,祈愿饮上一碗泉水,以期金榜题名。泉水更是与“罗汉茶”并称,造就了“罗汉茶叶聪明水”的品茗佳话,至今仍有老城居民来此取水煮茶,品味那份独特的甘甜与闲适。1983年,其珍贵价值获得官方认定,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堪忧:名泉枯竭,古树凋零
      然而,昔日“日夜长潺湲”、“一望见底、水澄如镜”的盛景已荡然无存。笔者多次实地探访所见,令人痛心:从今年六月开始,由古青砖砌成的半椭圆形泉口内,唯有干裂的泥土与枯叶,昔日“浮出蛟龙涎”的生机早已断绝。泉上堆放的太湖石与镌刻着李白诗篇的诗碑虽仍古色古香,却因失去了泉水的滋养而显得孤寂落寞。
      更令人担忧的是,泉畔那棵被视为历史见证的老樟树,也因失去生命之源而出现了大范围断枝,树冠稀疏,生命迹象微弱。“泉养树,树护泉”,这一和谐共生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生态与文化共同体,正同时走向衰败。      分析与呼吁:紧急行动,守护文化根脉
      古泉的干涸,原因亟待科学探查。是区域地下水位发生了不可逆的下降,还是其赖以生存的泉脉在城市建设中意外受阻或遭到破坏?这直接关系到抢救方案的制定。老樟树的枯萎,则与水源的断绝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此事关乎文物保护、生态健康与城市历史记忆,牵涉部门众多,非单一力量所能逆转。      为此,笔者建议县文体旅局(文物局)牵头,迅速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林业及所属乡镇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理与全面调查。借助地质勘探、水文监测等科技手段,精准诊断古泉干涸的根本原因,科学论证后拿出修复方案。同时,邀请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对老樟树进行健康“体检”,并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
      “玉山泉似玉”,不应只存于李白的诗句和老人的回忆里。保护“聪明泉”与老樟树,不仅是履行文物保护的法律责任,更是守护宿松千年文脉、赓续城市文化灵魂的必然之举。
      希望相关部门能以最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让清流重涌,让古树逢春,使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免于成为永远的遗憾。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5-11-19 20:10

沧海变桑田,已是自然造化;气候增热,奈何泉不流水?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5-11-19 21:31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5-11-19 20:10
沧海变桑田,已是自然造化;气候增热,奈何泉不流水?

泉本无“文脉”,笔墨才是真;倘若文墨不留泉,空留山泉无人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古泉“聪明泉”濒临干涸 文脉守护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