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5|回复: 2

《小学生可以不写作文吗?》一帖的改进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7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中国足球,我就想到学生作文;看到学生作文,我就想到中国足球。中国足球的落后,不仅仅是场上11人和场下教练的原因,这是共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是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对其诟病甚多。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也在《人民日报》上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而作文更是首当其冲。30多年来,吕老的话一直反反复复地广大教学工作者被引用,但基本上只是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找原因,这也似乎是“共识”。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作文水平,如果囿于这两点,吕老的话恐怕还要被引用300年。我们要从这两点跳出来,站得更高,重新全面审视语文。现在的语文从头到脚每一个器官都存在浮肿,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话有点抽象,譬如说吧,常听有些家长对孩子说:“读书!用功!”对小学生而言,这话模糊不起什么作用,就像现在的语文,浮肿。但如果换成“你计算老是出错,今天下午必须把这10道计算题做完,做对。”明确、具体,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关于语文课本
   
    1978年笔者在读小学,那时的语文课本全书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都有一篇<习作例文》和一篇《读写例话》,从内容到形式凸显了作文、作文与课文的联系。每个单元后都有《基础训练》,可惜后来都被删掉,换成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因操作性不强往往被走了过场。笔者揣测这些内容被删掉可能与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内容是挺好的,只是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具体、细致的落实。这好比中央的有些好政策,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是由于贯彻落实不到位或走了样 。
   
    现在的语文课本真是一个“四不像”。
   
    说它是语文吧,工具性体现出来了吗?作文被虚化,收借条、证明、合同和大写壹至拾等等,这些与学生长大以后进入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竟然没有!人们特别是年岁较大的人听说有的大学生不会打条子、开证明,很吃惊,好像种稻子的怎么会不知道大米似的。这能怪大学生吗?他们没见过,更别说学过。
   
    语文课本像一本半年刊作文。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其一,课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形式和内容基本相似。例如一年级有写人的文章,六年级也有写人的文章,所不同的是字数有所增加,这本没有什么错,问题是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词句上,看不出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其二,作文刊物是让学生“学”的,而语文教科书则不同,学生应既要“学”也要“习”,光“学”不“习”犹如沙堆上建房。语文课本“习”的内容很少,课后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积累而设的。这些内容会把学生学傻,把知识学死,而数学课本上“习”的内容差不多占到整本书的90%。
   
    语文课本像一本历史书,内容陈旧,没有紧贴时代和学生,这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如人口,食品、水、电、交通安全,环保,珍惜资源,少放或不放烟花等内容很少涉及或没有。
   
    例如水电和交通安全,学校每期都强调,媒体和有关单位也经常宣传,可悲剧还是一出一出地发生下去。如果课本中安排一篇《某某学生上学历险记》的文章,记叙上学途中的惊魂时刻和血淋淋的惨象,对学生进行恐惧和悲情教育,这样的文章比起前面的做法教育效果肯定要好。 记得我小学时,常见有些课桌上刻了“早”字,《小木船》和《我的心事》也常被当作范文模仿。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内容钻到学生心坎里去了。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贴紧学生,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也许有人要说这些内容思想品德课上有。须知应试教育的天空下,思想品德等副科课上是聋子的耳朵,再者这些内容同样也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本像一本百科全书,内容十分繁杂。像《资料袋》、《我的发现》这些内容,放到教科书里我也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但你得考虑实际效果。我国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虽说应试教育被人们痛恨,但在被别的教育取代前,仍是最好的教育。编者同志们在编教科书时,一定也要考虑应试这个因素。这些内容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好钢一定要用到刀刃上。像议论文、说明文初中课本都有,甚至有的内容重复出现。大概编者同志们以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是6年而不是9年不吧。这也是重点,那也是重点,结果导致没有重点。该有的却太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虽源远,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却不能流长。去年,台湾谢长廷到大陆参访,说大陆没什么中华文化,台湾倒是保留了不少。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也可以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那么多无盐无油的儿歌,如果换成国学中的经典,像《论语》、《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等等其中仍不乏有时代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语句,该有多好啊!
   
    以上种种缺点和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于阅读教学                                                   
   
    笔者刚走上讲台那阵子,不知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地学。可是一个时期下来,学生从这种一节课自始至终为提问而提问,为理解而理解,为教育而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收获到了什么呢?我茫然,心里空落落的;学生也很迷惑,疲惫。
   
    对学生的提问大都集中在“理解”、“感受”、“体会”这些大而空的问题上,对学生而言,这些犹如不管怎么跳也捞不到的半空中的云,而不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我们真该认真反省一下,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学习语文的目的,还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退一步说,这些问题即使能被回答,学生的收获能保持多久呢?教过数学的老师都知道,有时一个数学问题要反反复复讲解很多次,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加深理解,学生才能掌握。真不能想象,学生在语文课上听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当堂和课后也没有做任何巩固、应用和加深理解的练习,学生在大脑中能保持多久呢?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课学生至少应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练习必须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补充。
   
    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像钢琴演奏会,卖力的老师是演奏者,深奥的课文(老师使课文内容很深奥)是演奏曲,迷惑的学生是听众。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笔者找了一些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视频对比着看,归纳出两者的几个不同点。一,数学围绕一个主题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性强;语文把课文大卸八块,有时把问题扯得很远,逻辑性不强,教学目的不明确。打个比方吧,数学教学是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的,语文教学是在一个沙坑里拼命往高跳。二,数学教学中、教学后当堂练习,课后也练习;语文自始至终阅读、提问、讲解,当堂和课后基本无练习。三,数学直观、趣味、结合实际;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单调,讲解抽象,埋头在课文里出不来。四,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积极,互动性强;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表面看有互动,实际上学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偶尔还有打哈欠的。
     
    或许有人说两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不像数学那么好教,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笔者曾尝试改变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气氛之热烈出乎我的意料,吵得隔壁的老师过来伸头问:“你们班是在干什么?”遗憾的是命运捉弄,我的继续深入探究的想法不得不过早画上句号。
   
    以《将相和》为例,简述如下。向学生讲解题目,文中讲了三个小故事,写事就要写人,写人就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指导和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以及怎样表现这些内容和自己有哪些不懂提问(指导和引导学生提问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这时老师可要竖起耳朵听仔细了,捕捉到有价值的提问我会叫起该生:“x老师问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有谁能答?”把评判权也交给学生。为什么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一幕:对同一个问题老师接连叫起多个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造成他是答给老师听的与我无关的想法的结果,容易让学生走神。老师也认为学生是答给自己听的与别的学生无关,使教学变成了面对学生个体而不是全体。其实学生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都是答給课堂上每一个人听的,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必须听仔细了,这一问题往往被老师和学生忽略了。把评判权和补充权交给学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该生回答得好时,我会要求学生齐声赞:“x老师,你真棒!”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重要问题我会加以补充。很快,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成绩较差,上课沉闷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激情四射,能提出一些我没想到的好问题。如渑池会上维护赵国尊严的是蔺相如一个人吗?面对廉颇的不服气和挑衅,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会怎样对待?我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思想。
   
    结合廉颇说的不服气的话,让学生回想自己听到过、看到过或说过一段不服气的话,写一写,用上“我xxX,他xxX,”的句式,让学生养成书面表达的习惯;读一读,读出不服气的语气;评一评,看谁的不服气的语气最强烈。这种跳出课文结合学生实际的读写相结合做法反过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了作文素材,把作文元素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得了课文,又出得来。
    因此在笔者的设想中,语文教学既像演戏,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又像运动训练,老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
   
   关于练测内容
  
   这么多年来,教科书在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变,而练测内容一直没变。 练测内容与课文教学内容脱节,这使得学生花大把时间在课堂上的所学,像石板上的沙子被时间吹得一干二净。
  
    笔者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分为积累、模仿、运用和创新四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巩固加深理解知识的作用,而常见的练测的内容大多仍处于练习低端,像语文课本中的《读读写写》和《日积月累》,有些课后有针对好的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抄和背的题目,练习中的组词,指出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判断句子是什么描写等等。这些类型的练习内容如果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角度看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就像农民打下来的稻子,没有经过深加工,利润不高。如果对练习内容升级换代深加工,定能提高练习的附加值。
   
    最近《中国青年报》刊文《救救语文教育》,文中提到参赛理工科大学生的作品介绍70%被要求重写,“都不要说错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笔者以为这怨不得大学生的现在,这与现在的大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语文基础,练习内容及设计不科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标点符号吧,我们常见的题目形式是把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话给补上,这样的练习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就是农民打下来的稻子。笔者把它“升级换代”一下,以立足于运用的造标点符号句子的效果会好些,如写一句话连用三个逗号,写一句话用上引号表特定称谓,写一句话用上省略号表列举内容的省略。当然这有可能导致学生背范句,但如果放在阅读中结合文意来造或出半命题造句,可防范。
   
   再说造句,从一到六年级都有造句。如“连忙——我连忙读书。”造比喻句就是“月亮像小船。” 造拟人句就是“小鸟在唱歌。”这样的造句有多大的练习价值?只会让学生越练越懒,越练越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造句练习,造好句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连一个句子都写不好怎么可能写好一篇作文?我们既然可以要求学生作文不少于400字,要有感情,要具体,要真实等等。为什么不可以要求学生造句不少于20字,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连忙”,要求不少于15字,要表达高兴的意思。“连忙——今天,我语文考了第一名,我连忙拿好试卷冲出教室,一路小跑回家,让妈妈早一分钟知道我的好消息。”造比喻句表怀念“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坐在小船里摇啊摇,摇到了童年夏天那口小池塘。”造句还要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语言平淡结合“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造句,    要求不少于15字,要突出生气,要用上“!”。针对学生动作描写不具体,结合“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 ,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求突出痛苦、无奈,不少于20字。当然这对小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指导着写,但与整篇作文比,不难。笔者相信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大量的造一句话作文(为区别于常见的造句,暂这样称谓),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一定会为小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作文是风光秀美的顶峰,那么造句式、造句群和造段是登上顶峰的重要的三级台阶,可惜这三级台阶一直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可以设计造句式练习,像上文提到的“我廉颇''',他蔺相如'''”。造句群练习,如用上“期待、懒惰、谈何容易、平安无事、突如其来”中的4个词语写一个语意连贯句群 ,不能少于50字。或造段,给出一个中心,如表现天气寒冷,要写出人、动物和景物  ,但整段不能出现一个冷字,不能少于100字。这三项练习能使学生向写好整篇作文更迈进一步,分解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来说说阅读练习,阅读练习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其实质是课文阅读教学的缩小版。老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绞尽脑汁,学生面对阅读题目愁眉苦脸、无可奈何。这使我想起了各地花大力气搞的“农家书屋”,到头来是劳民伤财一场空。或许有人把责任归结为老百姓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其实是政策本身一开始就行不通,我们的阅读练习与此相类似。阅读练习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如果从一张考卷的角度看,内容有重复之嫌;第二部分是针对课文内容理解所提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进而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如有一篇《赎回灵魂》的短文,大意是一个少年窃贼 持刀入室行窃,室内只有失眠的女主人及其熟睡的孩子,窃贼偷得一双玉手镯,逃跑时被保安抓住,女人宽恕、解救了他。文后共提6个问题,另要写3 个这位母亲为什么要替窃贼“赎回灵魂”的理由。挑出其中的两个问题:(1)夜遇窃贼,女人内心为什么出奇地镇定?(2)“一张十分年轻的脸,脸上还有小小的绒毛,大概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眼神里全是恐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回答这两个问题前,先扯点题外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误会和矛盾也时有发生;小学生不能看人脸色行事,听不懂大人的话外音,这也很正常。再回过头来看这两个问题,与其说这两个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倒不如说是在考查小学生有没有达到成年人的心智,这样问题的答案应是开放性的,不是唯一的。我不知该文的作者能不能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反正作为成年人且教过近10年书的我是很难答对答全,有几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能答正确呢?
    通常情况下,一个题目如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答出,那么这样的题目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笔者建议这样的题目从此永远消失,不要再祸害师生!
   
    那么阅读练习到底该怎样抓呢?对学生而言,阅读的目的无非是扫清阅读障碍,汲取文章内容和写作上的养分。阅读要与学生的写作相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看作阅读文章的作者参与到阅读内容当中去。如有意把文章少数地方的次序打乱,让学生调整;在文中加入一些与文章中心无关的句子 ,让学生挑出; 空出文中的过渡句,让学生结合文意补上;删除文章结尾,让学生续上。像被字句、把字句、反问句、转述句等等这样的练习都可在阅读中出现。还可从文章的结构和选材等方面考虑出题。
   
    关于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是老师、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大事。书店里有关作文的书很多,社会上针对作文辅导的广告不少,可效果就是不明显。为什么呢?我们的作文教学太不给力了,作文指导思想犯了路线性错误。最近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一件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被要求每天写日记,这名学生写了几天后,挤了一个小时再也没有挤出一句话来,挤出的只有几滴眼泪。另一件事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了一节课才写好一篇作文给我看。作文写得很长,字也很工整,可通篇就围绕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地写难以卒读。我指着该文对该生说:“从这儿到这儿全部删掉!”该生哭丧着脸说:“不行啊,老师要求不少于400字!”对了,我想起该生写多长时间就数了多长时间字数,无语。
   
    至于东拼西凑,抄袭,背范文、移花接木应付考试是常见的事。我们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同时,在作文上不自觉地造成了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即使有少数学生作文写得好,那也是自身努力或家庭环境使然,与学校教育无关。莫言就曾说过这个意思的话。莫言的成功不能证明是学校教育的成功,有专家也说过。
   
    说实话我很同情学生,也很惋惜学生。是谁在折磨着学生?是谁在摧残着学生?我们反思过我们的作文指导思想吗?新课标再也不提学生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了,表面上看是降低了作文难度,实际上只会使学生的作文更不像作文了,由此可见,我们的作文还在雾霾里仍没找着北。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模糊、抽象、啰嗦,每次训练没有目的性、针对性。
   
    请看人教版小语六上第133页“据古巴《起义青年报》"""”“根据上面的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合理”、“具体”、“真实”,我们的作文要求和小学生写的作文一样只会用几个形容词。“合理”,怎样才合理;“具体”,怎样才具体?”真实“,怎样才真实?一次作文就有这么多的要求,要求多了等于没要求。这些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过吗?没有!在作业中练习过吗?没有!仅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这样那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能应付得过来吗?每次作文就一个要求,行吗?这好比要求还不太会写字的一年级学生,要会写楷、行、草。写好楷书就行了不是很好吗?
   
    除了较正式的考试,小学生一般每学期写8篇作文,少数学生还没写到。平时的作业练习中也有要求写作文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被要求“作文不写”。在一次次作业练习中,作文被一次次放弃。既如此笔者大胆问一句:“小学生可以不写作文吗?”把作文的字数和难度分解到日常阅读教学和练测中,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仔仔细细地、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到了初中阶段,写好作文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小学生不写作文是为了到初中阶段能写出更好的作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SS币 +50 收起 理由
无所畏 + 50 己发表过,以后只要重新编辑一下就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2-1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水准教育基础雄厚、水平一流、师德具备布尔什维克精神!可当前社会现状无奈、伤心、可悲!{:soso_e109:}{:soso_e109:}{:soso_e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6-1 18:41 , Processed in 0.02124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