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 春节回乡下老家过团圆年,这是一年中一家老小难得团聚的机会,父母为了迎接我和弟弟两家人的到来,从一入腊月就开始忙活了起来,什么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早早就准备齐了。尤其是给小孙子和孙女的礼物,那简直就叫一个丰盛。光吃的就摆了满满一桌子,可小孩子们却不领情,看到感兴趣的就吃上几口,不感兴趣的连碰都不碰一下,这让忙得满头大汗的爸妈很是为难,搞不懂是做的不好吃、不对味,还是孩子根本就不大饿。倒是儿子和小侄女却好像没事一般,在挣脱大人的拉扯和摆脱老人的唠叨之后一溜烟跑到一边玩去了… 儿子和小侄女在院子里无拘无束地追逐嬉戏着,稚嫩的欢笑声一下子把我和爸爸的话题带到我的儿时和爸爸的儿时年代中去了。 “现在的孩子可真是幸福啊!要什么有什么。”爸爸感慨着自语道。其实爸爸的的童年是很苦涩的,那时候别说玩的,就是连吃的都没有,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还没有相关的计划生育政策,家中姊妹很多,六个孩子穿的全是打满补丁的衣服不说,而且还得成天饿着肚子。长期地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得如同非洲难民一般。三年自然灾害发生时,爸爸刚到上学年龄,成天忙着找吃的,书就没法念了,快到年关时家中早就揭不开锅了,所以那年的春节也就不得不在饥饿中度过。到了第二年春天,为了填肚充饥,不被饿死,没办法,爸爸就和奶奶一起到东山里去要饭。当时到处都是穷得要命的乞讨者,最后连要饭都成了问题,二姑饿的连脸都肿了,无奈之下奶奶就让爸爸到山里去挖冬天未及时收起而冻烂了的地瓜,然后背回来晒干,再用石碾压成粉末来充饥,这种冻腐变质的地瓜粉,味苦得让人难以下咽,但在极度饥饿感的驱使下,这种听着就叫人作呕的东西,却成为当时一般家庭难得的“美味”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烂地瓜粉也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了,大人害怕孩子们偷吃,就用筐子盛着吊挂在屋梁上。有一次爸爸、叔叔和姑姑们饿得实在是撑不住了,就背地里躲着大人相互扶着站在摞起小板凳上,偷吃筐子里的烂地瓜粉,由于饿得厉害,加上紧张,一把粉子填进嘴里,反倒被呛得背过气去。在那些日子里,白面是奢侈品,肉类就只能是梦里奢望了。爸爸每每聊到这里总是感慨万千,泪湿眼眶。所以每次看到老人们拾起掉在地上的饭粒放在嘴里咀嚼和痛斥现在孩子不懂节约时,我总是能理解他们的对粮食的珍惜高于对卫生重视的原因。 到了我的童年时,就已经是七十年代中后期了,正好赶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刚刚开始付诸实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年代,各家的孩子明显少多了,日子也慢慢过的得宽裕了起来。至少在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就不用再挨饿受冻了,只是衣服还是要经常穿打补丁的。只有到了过关,爸爸妈妈才会给我和弟弟每人准备一套新衣服,同色同款的,弟兄两个谁也不用扯什么不公平。不过平时的穿着还是比较紧张,衣服破了不能扔,而是要打上补丁再穿。当时有句俗语叫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一次,弟弟出远门走亲戚,妈妈就和我商量让我把新做的白衬衣让给弟弟,我好不容易才答应了。等到很长一段时间后,弟弟终于回来了,看着他把我的白衬衣穿成了灰衬衣,颜色被污,洗不过来了,我难受的哭了起来,为此伤心了好一阵子。要知道那时候拥有一件新衣服可不是随时就能拥有的。 再讲的就是儿子的童年了,也就是现在。自八二年国家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以来,年轻家庭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一家人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吃什么,给什么;要什么,买什么。连玩具都多得用专门的箱子盛。衣服全是新的,真是幸福死了。倒是老人每次给孩子讲到吃槐花饼和穿补丁衣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却总是让老人们哭笑不得,说那叫无污染的野味餐和赶时髦的乞丐服。现在的孩子们是不会理解从那个缺衣少食年代走过来的人的刻骨情节的。 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一家三代人童年生活的话,我想爸爸的童年是无色的,我和弟弟的童年是黑白的,而儿子和小侄女的童年则是五彩缤纷的。沿着三代人的成长足迹,我们看到了在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稳步实施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惠及下,大家的生活不断跨越发展的历程。正是这些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才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今天孩子们花儿般幸福和缤纷多彩的童年生活。 看着玩得正起劲的儿子和小侄女,此刻爸爸和我是知足和幸福的。我情不自禁地把嘴巴贴近儿子的小耳朵,轻轻地对着他说:儿子啊!你们才是最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