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2|回复: 1

“难得糊涂“ 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板桥先生冥寿320周年祭----

    此前浏览页一直用遨游,因其经常无故死机,最近电脑修理一番后,改用MSN,MSN首页有个功能,每天告诉你今天历史上曾有何重大事件。前晚过了零点,打出一条消息,昨日竟是怪才郑板桥的诞辰日。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于今正是320周年。板桥先生居然已经冥寿320岁了。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时人评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如今走遍国内寺庙园林,大致都能看到板桥的墨宝,尤其是他那一个“难得糊涂”,更是深入人心。但对这“难得糊涂”,如何认识?如何解?恐怕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今天笔者就尝试说说这“难得糊涂“如何解。

    “难得糊涂”之下,还有板桥先生几句注解:“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几个短句中,一共出现了四个“难”字,我想绝非偶然,这是关键之处,解决了这个“难”的含义,板桥想说什么,应该迎刃而解。

    无论聪明之难也罢,糊涂之难也罢,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由于各自天资情况不一,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努力与否使然,其理自在。天资聪明者加之后天努力,自然更为聪明;即便是天资愚钝者,后天经过不懈努力,而逐渐开窍者也大有人在。

    只有由聪明而转入糊涂者最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就以板桥先生来说,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最终真正转入“糊涂”的境界了吗?我看这着实难以断言。

    当然,此处还需要对这“糊涂”二字,有个定义。否则泛泛而论,未免不着边际,没有意义。

    所谓“糊涂”者,窃以为,世上有两种。

    其一,昔者,作为传统士大夫,从儒学的入世立场来说,自然是以天下为己任;今者,作为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之一员,自然对社会表现出一种担当。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他们都不可能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反之者,则是糊涂虫也。当然,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但不等于没有自己的看法。

    其二,世上之人皆有自私之处,大公无私如圣人者,实在少而少之。人固自私,但有个度,如果过分,则讨人嫌,在常识范围内,适当有一点自私,应该还在允许范围之内。而对此类人间琐事,一概淡然处之,从不计较,即所谓糊涂处之者,应该也是一种境界。

    我看这郑板桥,以前者标准而言,自然不可能归于糊涂之类,这聪明转入糊涂之难,看来也确为板桥先生肺腑之言,对正直之人来说,与其说是“难“,几乎就是不可能之违心之事;而以后者标准来看则可适当归类其中也。

    首先看郑板桥的一生,应该还是属于有担当,有抱负的士大夫之一员。虽然仕途不顺,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直拼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岁,才走马上任山东范县、潍县做知县,共计做了十二年的七品芝麻官。即便如此,他还是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疾苦,竭尽绵薄之力,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终因后来“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得罪了地方豪绅,贪官污吏,冤枉被参,革职而去。

    老话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小小县令,搞个十万八万肯定有些难度,三万两万估计还是有可能的!以今日中国来说,不过区区小菜一碟而已。

    但板桥先生去职之时,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富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可知他这十二年是如何度过的。

    显然以他郑板桥当时的状况来看,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是个糊涂人。对国家,对百姓,自有着自己的一份担当。

    再看板桥先生而后在扬州的卖画生涯。

    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自负清高,儒道两用,由于各种原因,下野的士大夫们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山水的态度,大凡题诗作画,多以闲情寄兴、自娱自乐的为多,唐宋两代,此类诗人,词人不少,诗词美则美矣,但有如今日的糖水片,不过泛泛而谈,无病呻吟,难以给人留下印象。

    而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摆脱了传统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郑板桥的题画诗一扫封建士大夫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风,而是关注现实生活,揭示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句,虽然通俗有山歌风,然而其深刻内涵,则绝对为封建社会一般士大夫所难以为之。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板桥先生有一副名画《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临风而立,坚韧不拔,尤其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更让人看到了他耿直倔强的人格和品行。 这一幅幅,一首首,何处能看出板桥先生的糊涂来呢?岂但不糊涂,而且是那种绝世而独立的,可与屈原、陶渊明相谈并论的人格高迈之人。

    大事如此清楚之人,在一般生活细节上,却也可以适当糊涂一点。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可见板桥先生对此小事之淡然。

    此外,板桥先生对封建论理也并不似一般道学先生那样严格,他52岁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判落了一桩风流案。事出附近“百佛寺”的一个小和尚与邻近“天月庵”的一位小尼姑,两人在一次幽会中被人抓住,双双扭送县衙。而实情则是两人原是同乡,皆为贫家出身,在剃度之前就已相识相爱,后因各自家庭变故,不幸分别,落发出家。且寺庵相距较近,他们虽身在佛门却心牵意挂,难断风流红尘,终生此事。而板桥断案结果也大出人们意料之外,引得潍县城乡一片哗然。僧尼风流艳事,伤风败俗,向来以严办为是,然而板桥先生作为新县令在明察案情之后却力排众议,判僧尼二人无罪释放,允其即可还俗结为夫妻,令县衙里众人大惑不解,鲁东地区沸沸扬扬。面对此情的郑板桥竟毫无顾忌,挥毫为僧尼二人题下《判潍县僧尼还俗完婚》一诗相送:“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这发生在300多年前的事,几乎与《小二黑结婚》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文至此,自己反倒越发糊涂起来,以上文所述“糊涂”的两种标准来看,板桥先生实在不是糊涂人,即使糊涂也是小事糊涂而已,所以才有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之肺腑之言。但以今日厚黑学而论,似乎这理论又未必成立,甚至完全可以黑白颠倒为之。国事,社会事,他人事,与我何干?群利,他人之利,又于我有何关系?于今之为官理论而言,郑板桥确是糊涂人也。不为己牟利者,非糊涂者又为何焉?

    如今网上流传的为官理论已经太多了,即不赘述,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官不贪,时不再来,明哲保身,莫谈国事,应该已是定论。总之,聪明即等于糊涂,糊涂即等于聪明,理论已经完全没有界限了。所以,最近已少有人说这“难得糊涂”了。当时代已经将“糊涂“变成”聪明“的同义语时,概念既已可以相互倒置使用,板桥先生的格言似乎也对国人失去其意义了。

    所以,今日中国,已经可以完全说是:人生之初糊涂始了。糊涂不难,糊涂既然不难,聪明就更不难。因为糊涂就是聪明。

    返回来再看板桥先生的格言,竟有昔日黄花,今非昔比之感。



发表于 2013-11-2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0:49 , Processed in 0.0217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