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嗜好吧,有人嗜烟,有人嗜酒,有人嗜牌,也有人嗜零食,而我呢?我的嗜好就是买书。
买书这种嗜好于我而言,大约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吧。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每次跟小伙伴们一起到村口玩捉迷藏,我常常会躲在一个很紧密的地方翻看着自己随身携带的那些小儿书,任凭他们怎么喊也不出来。玩着、玩着,等到他们一个个都兴尽回家时,我还一个人沉浸在那些书中。喜欢看书的结果是,直接催生了我极强的购书欲望。那时家里穷,哪有条件买书,只有在过儿童节或国庆节的时候,我跟随小伙伴们步行去那个离村庄将近十里的小镇上看热闹,母亲才会很慷慨地给我伍元或者拾元钱,这个时候我总是兴奋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对于这难得的几元钱,我又该如何去支配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去那个熟悉的小书店购买一本《小学生作文选刊》,再买一本小“画书”(上面既有插图又有文字的那种),剩下的钱就买一瓶水和一些水果之类,这样便算过上了一个幸福愉快的节日。
也正是从那些小画书里,我很早就知道了雷锋的大公无私、曹冲称象的智慧,武松打虎的英勇,还有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是那些《小学生作文选刊》上的那些同龄人的作文,激发了我对文字的特殊情感与兴趣,从那时起我对写日记和写作文就非常感兴趣,总是自己主动去写些东西,而不是像现在我的儿子那样,经常要让我来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着去写日记啊、写作文啊。
上了中学之后,我也经常买书,只不过这时所买的书绝大多数是一些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之类,当然偶尔也会买上几本散文和诗词之类的书。小说一般是不会去买的,因为不敢花费太多的宝贵时间去读它,当然金钱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一本厚厚的小说一般要比散文书籍贵出许多)。
如今,我离开学校已十余年了,然而买书的嗜好依然不减当年。不过,现在所买之书多半是一些专业书、管理书、营销书,当然也少不了文学书,而文学书仍然是以散文和诗歌为首选,也许是习惯使然,也许是时间紧迫,我依然对小说存有一些偏见,一般是不会去购买那些看起来就令人内心发怵的“砖头”。前些日子,我一咬牙,破天荒买下了一本莫言写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回家来翻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有了丢下来的想法,后来还是强迫着自己看下去,于是又翻了余下的三分之一(总共也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二),终于还是丢下来了。不是因为书不好,主要的还是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耗在那个上面,每次只要捧起书来,心里便有一种压力。我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放下的好。
至于散文和诗歌,那依然是我的最爱。在一天的紧张工作之后,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只要桌上有一杯香茶,手里有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是一首绝妙的好诗,我立即就会精神饱满、倦意全消。
各类名家的散文都在我家的书橱里齐备着,而且他们的名字经常在我脑海里跳动:鲁迅、朱自清、胡适、林语堂、茅盾、巴金、老舍、冰心、丁玲、余光中、余秋雨、王蒙、刘墉、蒙田、雨果等等。还有各位名家的诗歌也都应有尽有,而这些诗人的名字我也会如数家珍:徐志摩、席慕蓉、戴望舒、汪国真、海子、泰戈尔、莎士比亚等等。此外,唐诗、宋词我家都有好几个版本、好几种样式的。妻子常常开玩笑说,我们家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图书管。
虽然有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我还是坚持买书。原因很简单,因为借来的书,你是不可以在书上随意圈圈点点的,而自己购买的书就不一样,你想怎么圈就怎么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且,本人看书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每看到一篇好文章或者一首好诗时,总是会得意洋洋地拿起笔,在文章或诗的后面或者旁边的空白处,潇洒地写上一个大大的“评”字,然后便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或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感概,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因为我总觉得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用心地把这篇文章或诗看完了。
买书多了也是会遇到麻烦的。我家书橱装满了,我就把那些装不了的书一排一排地摆放在书架上,书架很快又满了,就开始随处乱塞了,于是乎,我家客厅里、卧室里、甚至橱房的灶台上到处都是书。我常常怀疑书是不是也长有脚的,有时一本书我刚刚收拾好,不一会儿它又会堂而皇之地在我家的餐桌上或者茶几上出现,当我问及妻子和儿子时,他们都一个个微笑着摇头。
买书并非为了别的,就为购书时的那一份惬意,和看书时的那一份淡定与超然。我想,此生不求荣华富贵,只要口袋里常常有钱买书也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