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文/高建瓴 读书原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只是因为被人们强加了一些外在的因素进去,就使得读书的快乐被冲淡,甚至完全丧失。这就好比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在经过人们“加工”、“再加工”之后,营养逐渐流失,而最后成为“垃圾食品”供人们享用。 在我们中国,大约是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之故吧,往往只要一提到读书,人们马上就会与仕途联系到一起,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好像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再别无它用了。 最近,我又在有事没事翻翻《红楼梦》,常常为那位怡红公子而深感叹息。他出生富贵地,身处温柔乡,却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小说借《西江月》之词来形容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从表面看来,这位公子似乎并不爱读书,其实不然,他只是不愿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努力读书,因为他根本瞧不起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官场的人们,甚至把他们称为“禄蠹”。我们只要通过他在大观园里跟林黛玉一起看《西相记》等杂书看的如痴如醉这个细节,以及他所作的一些诗词来看,便可知道他其实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只是他读书是随性罢了——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从来不肯委屈自己。 其实,真正懂得读书并以读书为乐的人,也许是能理解这位公子的。因为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闲适、很雅兴之事,怎能跟那些世俗的东西掺和到一起?读书就应一心都在书中,而把所有书外的东西都统统抛到一边去,这样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趣。 读书也并不需要多好的条件,一盏清灯相伴,半卷诗书在手即可。富人读得,穷人也读得。记得陶公在《五柳先生传》里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足见,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它是可以不受世间任何因素影响的,即使条件再艰苦,有书相伴也就会乐而忘忧的。 又想起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讲到“闻鸡起舞”以及“读悬梁,锥刺股”等之类的故事。当时虽然也很为之感动,但是在今天看来,总觉得未免太急功近利了一些。那样读书精神确实可佳,只是少了读书的情趣、乐趣和雅趣。而且,我认为真正要读书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读书并不是人生中某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就好比一位长跑运动员,你完全没有必要在某个时间段上去进行冲刺,只有保持一定的体力、保持一定的速度,坚持不懈地稳步前进,你才有可能顺利到达终点。 至于古人常劝读书人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古人对于读书而言,追求的都是最终“为人上人”的那么一个结果,而我觉得读书的真境界应在于过程,我们应当好好享受读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快乐,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考虑。这样有一大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不用像范进那样因读书中举而发疯,也不用像另一些人因读书不得志而一生郁郁寡欢。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总是会把一篇很优美的文章拆散成一些条条框框的让我们去记忆、去背诵,而且还要留下一大堆题目让我们去做。我们的书本上都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头脑里也挤得满满的,却总是感到很枯燥乏味,并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似乎只是为了分数而读书。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偶尔怀着一种很轻松、很闲适的心情,再来翻看在中学时期学过的那些课文时,感觉每一篇都是那样的有趣、有味,每每爱不释手。我这便发现:原来读书既可以使人很苦,也可以让人很乐,就看你是怎么去读的。 如果你是一位很热爱读书、又懂得生活的人,那么,就应让读书成为生活里的一道美味佳肴,成为人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5.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