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日前,有记者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采访,时任局长刘朱不但没有积极回应,反而否认身份,令人哗然。事后,贵阳市启动问责程序,因为保障房建设不力,免去了刘朱的局长职务。
“投资85亿,三万套保障房闲置”,媒体关注、老百姓关心,涉及民生大事,不能糊弄过关。可是,相关部门“踢皮球”,住建局长“忙撒谎”,问题之下、镜头之前、舆论之中,不管回应质疑还是问责追查,都不能匆匆了之。其实,回应是最好的解释,回避是最大的掩饰,这也是重要的执政素养。 有人评价,既然不是局长,还不如下课。这样的话,反映了百姓对官员要作为、敢面对的期待。老百姓最关心什么,就要回答什么;老百姓质疑什么,也要敢于直面,这才是核心的知情权。如果官员不愿意出来“说两句”、不敢同群众与媒体“面对面”,“摇摇头”“摆摆手”的结果,一是误解越来越深,二是职责缺失越来越严重。 公开信息与回应问题,哪方面做不到、做不好都是工作不力,何况还撒谎逃避,更是懒政惰政的表现。监督,是政府、公众与媒体间的三方角力。面对全媒体时代,面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共享的时代,政府决不能当埋头沙堆里的鸵鸟。正因此,贵阳对此事及时有效的应对,值得点赞。 全媒体时代,舆论不再任由主导,信息也难随意垄断。此时,政府及其官员,要抛弃“指挥麦克风”的旧观念,要培养“融合全媒体”的新思路。就像多人游戏,以前政府说了算,不行就“拖”“躲”“禁”;现在相反,人人尽可参与、人人都能表达,不说不行、乱说更不行,坦诚相待是面对监督应有的姿态。 有些政府部门开放透明,传统手段和新兴媒介并有,百姓有问题、媒体想问询,都能尽量尽快满足;有些政府部门沉闷保守,被监督时的“不愿”“不想”“不敢”皆有,时刻防备着,与老百姓和媒体之间的“安全距离”也就变成了“隔阂距离”。二者相比,全媒体的监督正需要全媒体的政府,积极作为远胜被动应对。 更重要的是,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监督恰是约束权力的“笼子”。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四种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政府也应保障其实现。不过,现实中总会出现诸多问题,不知道怎么了解情况、参与就是意思意思、表达意见没人听、监督也总是被搪塞。之所以如此,要么公权力过度干预而“越位”了,要么不作为而“缺位”了。这容易陷入“强公权——弱民权——难监督——强公权”的恶性循环,那么,平衡好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有效的监督不也是政府与公众、媒体沟通互动的一种方式吗? 当然,监督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事实证明,越是依赖监督,行政行为越不成熟;监督越是一种补充,行政行为越显制度化、法治化。既然如此,面对监督,政府没必要退缩躲避;直面监督,政府有必要担负责任勇气。不禁要问,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