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谁可以“进京赶考”呢 考得中了有什么权利呢 也有的老乡看家谱,不知道秀才、廪生、邑庠生、郡庠生、贡生、拔贡生、举人、解元、贡士、进士。可以看一下。(不看谱的先生,怕浪费了您的时间。) 自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举行过后,即行废止,距今才不过短短112年的时间,但很多人对科举考试制度都一知半解,以为考上了秀才,便可以考举人,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到京城考进士;其实这过程并不那么简单。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 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秀才是俗名,正式的称呼应该是生员,也就是府州县学的学生。 邑是文人对县的称呼,邑庠生就是县学生员。 这种称呼明代就有。 童生,就是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考生, 庠生是指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童生。包括县学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学考取的 “郡庠生”。 广义所说之秀才,就是优秀之人才。 民间所说和科举所指的秀才,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 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较严格,考生通过县试,府试以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叫秀才。院试則必須由钦派之学政主持。院试第一名,叫案首。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如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须每年参加考试,考试不及者,或许受到申斥,警告或除名。 秀才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 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增生,就是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政府不给廪食。明朝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的数额:南京北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读书人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贡生,就是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的,经过学政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而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但是与其他国子监学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非钱买来的)。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又分为:岁贡,恩贡,优贡,拔贡,例贡。合称五贡。 府、州、县每岁或数岁得选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师,入国子监肄业,称之为「岁貢」。 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詔书,凡該年當上貢生者,皆称恩貢。 每隔三年,各省可选拔秀才中品学俱优者,经学政考定,皆称优貢。 会同巡抚保送,名額二人至六人不等,貢入京师,经过朝考后,绩优列一等者,派任知县,二等者任教职,三等者任訓导,谓之「优貢」。 清制每隔12年,各州县可选秀才中品学俱优者贡入京师,谓之“拔贡”。 拔贡经礼部奏请廷试,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复试,绩优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教职任用。 各省乡试录取正榜的举人之外,另外录取的副榜,又称副贡,准作貢生,进入国子监肄业。 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因時逢秋季,故称「秋闱」。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其中的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参加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貢院中考试,考试及格的称举人。举人又分名次, 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名叫亚元, 第三名至第五名称经魁, 第六名叫亚魁, 第七名以下,均称文魁。 贡士:通过会试考取的举人,叫贡士。 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会试,由礼部主持,通称「春闱」。有了貢士資格,才能参加最后一关考试殿试。 通过殿试考取的贡士,叫进士。殿试等级分一甲,二甲,三甲。所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列名。 一甲第一名称狀元,賜进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称賜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称賜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二甲约一百余名, 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三甲约二百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