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36|回复: 12

[随笔杂文] 读僧伽吒,浅说福薄业重者的和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僧伽吒,浅说福薄业重者的和谐
古时候,说公道自在心中,人们希望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怎么也找不着,他们从周围向外,向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都没有真正能主持公道的。
于是粗暴的,对着干。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声音“顺者昌逆者亡!”。
又有争取更强大的,捧出了皇族。但终于强大不能持久,一个一个皇族,被灭族了。
在更换这些皇族的时候,爆发的战乱,弄得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可见为了找回公道,走过的道路是多么曲折漫长。
~~~
其实公道只是人们心中企盼的一种和谐。
为了求得和谐,古人编辑了许多故事。
有一个故事叫僧伽吒,用宿松话念成“生怯遮”。
故事说——
在印度次大陆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有座山叫灵鹫山,有一次,许多和尚在开会,当时来了好多和尚,他们要知道为什么“福薄业重”见不到这种“和谐”。
这些和尚有:
迦叶、普贤、文殊、弥帝隶、一切勇、金刚斯那、弥邻陀。
来的人很多,人山人海。
这个名叫“一切勇”的和尚,就坐在释迦牟尼佛旁边,只见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说:世尊,希望您能够讲说正法,断诸业障。
佛陀告诉他:这个正法,名字叫“僧伽吒”。在法律界,为懂得这个法律,许多人都去了解它。它可以让人除灭五逆罪业,让有智慧的人不失去智慧。
一切勇说:世尊,哪样人最先学到呢?
佛陀告诉他:有两样人,第一种人是渴望众生平等的人,第二种人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人。
一切勇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看见一切勇的脸上,流露着希望知道僧伽吒的表情。佛陀面带笑容。
佛陀说:“在座的都能够得到僧伽吒里的智慧”。
这时,到会的全体和尚起立,说:“希望您满足我们这个愿望”。
一切勇问佛陀:“世尊。何因缘故”?
佛陀说:“善哉善哉!以愿胜故,先前有一批善良的鹿群,我说过鹿能获得智慧。鹿也说‘但得如此’,你们就是先前那些鹿啊!”
佛陀继续讲这个法门有许多殊胜之处、难遇之处,以及诽谤这个法门所得的种种罪报。
~~~
在这里,如要问僧伽吒,我们都不是和尚。答,没有读过。
在这里,如要问法律,我们的肚子,都不是法典档案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没有全读懂。
不过通过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们至少学到了一个东西。
首先,不能说那个为了和谐的法不好。
其次,只有两种人知道法,第一种人渴望平等,第二种人不抱任何希望。
再者,要想已经有的智慧不被蒙受灭亡,只有先前像善良的鹿,眼前像善良的和尚,将后才可以有和谐。平头百姓人,希望的那个和谐,因【福薄业重】的怎能分享?
就是说我们平常人,只拥有和谐的希望,而不能够决定什么是和谐。
公道自在心中,那种公道,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公道。
~~~
值得一赞的僧伽吒里的“因愿胜故”。
断诸业障,最终,是不是有另一种公道的形式,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老太婆说的那句“人欺天不欺吧”。

发表于 2018-12-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引据大义,正之经典,可谓鞭辟入里。实际上渴望一词,是众多鞭长莫及的望梅兴叹难以止渴的揭示,后者量力的放弃期待,并不等于正义公道终归不获公认,因此,历史上才有了前仆后继的革命。但在现实中的众多渴望不排除有非份之渴望,所以就同时有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更有理",
     时光不倒流,历史虽不重演,但它是借鉴的明镜,正义自在人间,公道总会有评说!老夫人说得好“人欺天不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个“人欺天不欺”!“人”可知;“天”为何?古来皇帝自称“天之子,替天行道”;而农民起义者也称“替天行道”,故何为“天”,没有定义。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有所了解;对于心中的疑惑,不解,人们就塑造了一个“神”,或者“天”;而外国人则塑造了“耶稣”,“真主”,把“疑惑”,“不解”的解释权,公平正义的实现,都寄托在这个并不存在的“天”上。
    可见,路遥先生的“天说”,其实是唯心主义的思维。

点评

支持江老先生对路遥老师诤友***道的评说!  发表于 2018-12-9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僧伽吒里,释迦牟尼对一个名叫药上的善男子说,更高级智慧的,也发生互相诽谤。
例如,提婆达多、无上土。
提婆达多,缺少善根,种植的树木,不生长枝芽、枝叶以及花果。须臾之间,多次移植,种下的树木就是不生长。
无上土,借得少许空闲之地,种植树林。即日那树木就生长出枝芽和树叶,花果熟了的有一半。
于是他们相互诽谤并产生斗诤。
如果按照普通人的常规观念,两种种树都不存在,既不可能当天种下的树,就结果开花,也不可能种下树木连根叶都不长。
一个是不长出根叶的种树技术。
一个是立马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种树技术。
常人是,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形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种树技术。
由于是超智慧,常人做不到的他们做到了。则,超智慧的作为,就不能用普通人的观念评论的。
既然超出凡人的技能,按常人常理,必然应该超出凡人的俗气。但是超凡仍然不能脱俗,还是发生相互诽谤并产生斗诤。
则,超智慧的相互诽谤,也不能用普通人的观念评论的。
一个是不长出根叶的种树技术。
一个是立马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种树技术。
一个是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形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种树技术。
则公道是级别间的公道。要把争讼双方划到平等级别对待时,才有公道可言。
要把同等事件做比对,来说公道。


点评

不赞同老师的;"则公道是级别间的公道。要把争讼双方划到平等级别对待时,才有公道可言。要把同等事件做比对,来说公道"。共同公认的准则,即无私的公共道路,老师门前公路谁能走?哪来级别之分,更无比对之说   发表于 2018-12-9 08:58
不赞同老师的;"则公道是级别间的公道。要把争讼双方划到平等级别对待时,才有公道可言。要把同等事件做比对,来说公道"。共同公认的准则,即无私的公共道路,老师门前公路谁能走?哪来级别之分,更无比对之说   发表于 2018-12-9 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久 发表于 2018-12-8 13:21
老师引据大义,正之经典,可谓鞭辟入里。实际上渴望一词,是众多鞭长莫及的望梅兴叹难以止渴的揭示, ...

超智慧的提婆达多、无上土。相互诽谤并产生斗诤。
愚认为是超凡仍然不能脱俗。
论智慧,依此必有比提婆达多、无上土智慧更超越的,也可能形成不能脱俗的相互诽谤。这一个级别,一定看清了提婆达多、无上土智慧有哪一点不到位,看清了所以产生了斗诤。而这一级别自身参与的斗诤,也一定是没有看清自身的智慧还不到位。
就像审判实践中,采聚的证据,不足以证实事情真相一样。采聚的证据不能成立,依据的道理不能服众,都属于智慧不到位的裁判。失去了公道。
由于求助审判机关公道,大堂上又没有办法,让这一级审判机关必须公道。现阶段有一个补充,可以上诉到上一级。
这时,抛开原被告不告,以一审机关为被告,新产生出本来级别不平等的划为控辩双方同等级别上,进行调查取证。
以一审机关不公为事由上告。来还原起先的一审中控辩双方应该的公道。
所以愚认为,要把争讼双方划到平等级别对待时,才有公道可言。
~~~
进入审判实践中,你总有机会认定有一个明知的案例,是公道的。
如果在另一个相似案例,其中隐藏着隐情,让问题说不清道不明,则知,虽然是相似案例,而不是相同明了的案例,就不能武断处理了。
审判比对,应是事件的全部比对,而不是比对事件的冰山一角。
所以愚认为,要把同等事件做比对,说公道。
~~~
相反,如果大堂上执法的法锤已经敲响,下面不服,也拿一个东西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敲响。虽然允许发泄不满,而审判实践,则被认为那是在扰乱秩序。
既然此时要维护秩序,视维护级别差为公道,又要允许发泄不满。必须有一个补充。
如果暂时不发泄,使秩序井然,等到执锤者划到控辩双方同等人格级别时,就不一样了,他拍桌子如果只说“肃静”,绝不会视你拍桌子为扰乱秩序。也不过一声“肃静”。
尊敬的张学久先生,例举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门前公路,即无私的公共道路。谁能走?的问题。
不知道还记得“大路通天各走个边”的话不。
这个边,含义可多了。
拥挤的时候,规定走各人自己的右手边。
千斤担子让空车。开车的走哪边,挑担的走哪边。各行其道。
上级轿车来巡视,老早就派人维护,不要闲杂人等进入,这时的边,不属于闲杂人等。
(付费高速,除了闲杂人等,还有对谁,对什么路况时,禁止通行)。
门前公路,紧急情况的时候,救援车、救护车、执行公务车,优先通过,而一般的车辆行人让开,这时的边,不属于一般的车辆行人。
如果前边的是救护车,车上载的急救患者,后面车也载的急救患者,这样都是急救患者,管他是头人老爷,还是孙子媳妇,都是同一种事件的急救患者,同种对待,所以一般的车辆行人让开,这时的边,就是给急救患者走的。
~~~
相反的,属于不该走的边,说谁都一样可以走。立即就会有人说这不叫公道。所以公道不是自己说了算。公道公道,是公认为道。
如果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更有理”的现象。一定是在哪一件事情上占理。而且是把他们划到同等人格级别上,进行评论的。

点评

老师引例剖析令人心存折服,勤诤启诲,受益非浅。 致敬!  发表于 2018-12-9 1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18-12-8 16:24
好个“人欺天不欺”!“人”可知;“天”为何?古来皇帝自称“天之子,替天行道”;而农民起义者也称“ ...

炮先生评说:“人欺天不欺”!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有所了解;对于心中的疑惑,不解,人们就塑造了一个“神”,或者“天”。
回先生话——
既然是人类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有所了解,人们就塑造了一个“神”,或者“天”。
既然他们以不可知的超能力主宰,来解释常人的不可思议的结果——人欺天不欺。有错误。
那么,我们就应该来用科学而不是塑造了一个“神”,或者“天”来解释常人的不可思议的结果。才是啊!
有人是这样解释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小草总有露水养。来解释生存的必然。
有人是把一句话斩头去尾,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却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换成,关上一道门,打开了一扇窗。
为什么不说锁上一道门,拿走一个钥匙呢?
不还是在读圣经故事“关上一道门,打开了一扇窗” 吗?
老汉我很早前有一次,无奈而不想多说,引用了一句宿松家乡话“人不清楚天清楚。”
也有人立即就说“错误,必须说清楚,天才清楚,才得到首肯”。
这是一位好朋友的提醒。
从此,只要允许,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今天,有幸遇到炮先生说“人欺天不欺”!是唯心的。
我这里也分辩一句。
我听说过--
也有的被人欺负,并没有天然的补偿,
也有的被人欺负,反而激励了斗志。
也有的被人欺负,走出了另一方天地。
但是,没有听说过--
一辈子或者几辈子都靠欺负人过日子的家族,长远地把持一方,强盛到永远。
很疑惑这是为什么的同时,就想到被人欺和欺人,都不是公道。并非执迷佛学故事,而是从说理故事中体会现实意义。
是的,神,不是超能的怪物;天,不过是一个畏而敬之的虚设权威。
既然老太婆说的“人欺天不欺”属于唯心的。
先生为《破凉张某被拘5日》的7#楼点评——“为虎作伥”。是否可以理解为,鬼魂不存在,伥就不存在,继而“为虎作伥”也是瞎说呢?
谨此!
致礼!
HJ 写于2018-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张学久先生——
在5#楼,先生评帖说:“老师引例剖析令人心存折服,勤诤启诲,受益非浅。
先生客气了,“启诲”二字,顶当不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HJ鄙人,何德何能,怎敢领受个“启诲”字样。
愚以为,经常网上笔谈,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倒是恰如其分。擦肩而过天分少,知而不言大糊涂。
或者有人会说,我宁愿糊涂,糊涂有什么不好,郑板桥还难得糊涂呢!
其实不然。
那是郑板桥,处在官家都不顾饥荒而装糊涂的社会。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山东潍县任知县。
原文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并不是光光的“难得糊涂”
~~~
智慧之大者,莫过于诸葛孔明。
孔明朋友众多,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元直,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襄阳庞统,武陵廖立,南郡董和,零陵刘巴,襄阳马良,南阳陈震等等。
如果人,应是糊涂最好,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大智慧的人物,还经常访问四个诤友呢?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在一起读书研究问题。
诸葛亮的《与群下教》“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
①诸葛亮所指的幼宰是谁,那是南郡董和呢!(从略)
②诸葛亮所指的元直是谁,那是最先给刘备出谋划策的徐庶。颍川郡长社县人。徐庶本名单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
好一个单福,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在新野时,投奔了刘备。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单福帮助刘备。
当时刘备附刘表驻守新野,曹仁驻守樊城,刘表要求刘备趁曹操攻打中原时,出兵北伐。
曹仁布置了一个八卦阵,被单福看破,
说此阵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
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
从杜门、死们而入,则亡。
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从东南角上生门击入,往正西景门而出,其阵必乱。
仅仅调一个赵云,领兵五百就破阵了。
就有刘备夺了樊城。
这里曹仁李典败回许昌不表。
③诸葛亮所指的州平是谁,那是崔钧,崔州平,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什么闲游?
若见《博陵崔氏》有“盘生烈,烈生钧,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后与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故事从略)
④诸葛亮所指的伟度是谁,那是随军参谋,昭武中郎将胡济呢!(从略)
⑤诸葛亮所指的直言也,那是现代人都知道的诤言,诤言,即直率地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话。
有志气的官家老板,纳诤言以 求良策。
而我就一个农家老汉,得诤言不为求良策,只寻思一丝儿开悟。
致礼!
HJ写于2018-12-11
~~~
附录,诸葛亮的《与群下教》原文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此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反,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HJANX 发表于 2018-12-11 13:33
回张学久先生——在5#楼,先生评帖说:“老师引例剖析令人心存折服,勤诤启诲,受益非浅。”先生客气了,“ ...

      近年来从老师的诸多帖文佳作中,确实受益非浅。老师博览群书,无所不知而精熟深通。可遗憾的未与谋面,几度打听众友人,至今未如愿。
      不过,从更换原网名"路遥何日回家"后,就分析出老师己回到了宿松,再从老师不久前和网友诗词中有这么亠句"路边狗屎多",否则,怎知东北新城现状呢?
      前几日与炮先生闲聊时,都想与老师同饮千杯少,可谓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9 06:00 , Processed in 0.02845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