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5|回复: 0

[随笔杂文] 父亲的婚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年轻时,不愿跟着爷爷、兄弟在重庆巴县的兴隆场乡下务农,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到重庆城的一家丝绸老板当学徒;开始三年没有工资。出师后,逐渐由店员升到“协理”;这相当于现在的“小组长”。
       重庆解放前夕,父亲曾经离开老板,独自开了一家丝绸零售店;因重庆解放大战,时局混乱,不久丝绸店就倒闭了。
      解放后,父亲就从事专卖土杂货:草鞋、斗笠、扇子,等等。
      那时,父亲全凭肩挑,把那些土杂货从一个乡场,挑到另一个乡场去卖;所以,父亲的脚力不错。其间,父亲最后在江北县的水土镇立下根,买下一间小门面房;并娶了我的母亲王氏,一个离水土镇7、8里的一个叫“四楞碑”的地方的一家农民的女儿为妻。
      母亲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就是我的姐姐;老三两岁时夭折;老四因母亲劳累过度,患病,从小体弱多病。
      之后,母亲就一病不起;虽经父亲竭力救治,用了当时最好的“盘尼西林”,最后,在1953年,母亲怀着对孩子们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时年,我四岁。
      之后,父亲和奶奶带着我们三个孩子,经历了57年的“公私合营”、58年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我家与其他人家一样,艰难度日。
      记得在60年,有人给父亲介绍了一门婚事,是在重庆市区的一个远房表妹。父亲到她家相亲,没有成功。
      不久,年迈的奶奶在半温半饱的时光中,也撒手人寰。从此,我们父子四人就更加艰难度日了。
      62年,曾经被下放的张姓四人: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被政府回迁到他们的原籍水土镇;安排住在我们住的吴性大杂院的一间楼上住。
      她的孩子,与我家孩子完全相同:老大女孩,其余两个都是男孩,比对之下,相应都比我家孩子大一点。
      她姓孙,是父亲曾经的川剧戏友张的妻子;不幸的是,张在下放的农村病故,可怜的孙同样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
      如此,父亲和她相知相识、相同的命运而同病相怜,又同住一个大杂院,一来二去,无需他人牵线搭桥,父亲就和她同接连理。街邻们都说这是天作之和,纷纷祝贺。
      记得在父母在那段新婚时间,是二人在苦难岁月中最幸福的时光:父亲和母亲出双入对,父亲吹着口琴,母亲幸福地聆听、漫步在空旷的马路;或双双出入川剧场,回味那曾经的爱好。
      记得第二年清明,父亲陪着继母去给继母的前夫烧香。看见前夫的坟已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继母哭了;父亲也落泪了。对此,这是父亲回家后告诉我们的。
      76年,父亲病重,姐姐从安徽去看望父亲,陪同父亲度过了近一个月。其间,姐姐目睹了母亲悉心照料父亲的点点滴滴、目睹了三弟(继母的小儿子)想方设法为父亲买来紧俏的药品,从心底里感谢母亲和她的儿子。
      临别时,父亲一再叮嘱姐姐:“我死后,你们姐弟一定要如同我在世一样,孝敬你们的母亲”。后,父女挥泪而别。
      不久,不到60岁的父亲,怀着对爱妻的眷恋、感激;怀着对远在他乡的儿女、从未见面的孙儿的无限思恋,离开了这个令他痛苦、欢乐,骄傲、迷茫的世界。
      遵照父亲的遗嘱,我们姐弟没有为慈祥、明智的父亲奔丧;将对父亲的敬爱,化作对继母的孝敬。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亲。看着我姐弟对母亲的孝敬,她感动地说:
     “我亲生的孩子,也比不上你们······”。
     看着母亲落泪,我心里决定今后一定一如既往,感谢这位命运多舛、心底善良的伟大的母亲。
     若干年后,母亲也到了那个世界。每当我回重庆老家,我或同异性兄弟一同去给母亲烧香、或我一人前往。
    曾经的一对苦难人,善良人,走完这个令他们有苦有乐、有忧有愁的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6-16 02:54 , Processed in 0.0180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