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8|回复: 1

[随笔杂文] 柳岸拾贝 水口怀贤——独步宿松白洋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2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png

冬日暖阳的下午,独自一人走上了白洋河堤,由东向西,一直走到了河的尽头,边走边寻觅着柳岸上往昔的故事……观现状做未来的梦。

白洋河古称秀河。源出横山黄栗,清冈二冲,委折二十余里,经县城东直入西大河,再汇入龙湖。明代正统年间(1437年),县令谢骥在了解宿松县城的概况后,为修缮儒学(孔庙),他深谙地宜,想理水辅城,因为一个城市有水则更活。故此他就从县城东黎协桥处引水西流,绕儒学的学宫而出(今实小后)。事隔六十年后,宏治己末(1499年)县令施傅又重新疏治,拓宽河面二丈,深六尺长七百余丈。从学宫前,东引水源绕方家桥合通济河之水,从西出,流进放生桥,汇入县大河。当时的秀河是中利行舟,旁可灌田,四季不枯,岸柳环秀,风韵独具。被誉称为宿松十景之一“秀河烟柳”。古人有诗云:家住沙河不计年,年年金穗漾三眠。何劳远问陶彭泽,此地春晴亦醉烟。时光荏苒,沧桑变迁,现在秀河烟柳及学宫前儒学塘上的三步两桥,古老的杨树坝等景观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河道的水系尚未断流,只是两边都修建了河堤,从城东“宿松商贸市场”与“秀水河畔”中间进入,流经黎协桥直通高石港了。现在的孚玉路、人民路宽广的路面都通到了岸边穿河而过,不久的将来环城路就要沿河堤修建,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更会具有现代气息,定能胜过旧时秀河柳岸。

行至高石港,古河沟上的石板拱桥现已变成了宽几十米的水泥大桥了。时间尚早,我暂停西行,直接过桥快步走上对岸的高石港,大概这里就是古称的桃花崖,唐代闾邱县令送李白的饯客岭吧?!现在的乡村公路修的很好,过去要从这里上来是很难的哟。

上了高石港,这里就是清官潭,旁边有一座小黑山叫金钟山,清道光丙午(1846)年,本邑绅石广均等捐修建了一座新塔,与乾隆年间修的老塔相对衬,二塔如笔锋卓立县城东南,都名文锋塔,点染古城风光,只可惜在一九六六年冬遭拆除,现河岸边新塔塔基尚存。再往南一转弯就看到了“南台寺”。古时南台寺香火很旺,寺在书台东南,不是现在这个庙址。闾邱县令信佛,办完公事就下榻在南台寺。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年)秋来宿松避难养病,闾邱县令也是请他住在此处。两人常在一起谈诗论政,对酒放歌。而且还在寺北筑了一座读书台,满足李白“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

谈到“太白书台”,笔者更有一番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将此处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当时遗址上仅存土墩上清同治九年“古迹.太白书台”青石碑一方,碑框碑头做了生产大队的大窖框。1986年5月20日笔者主持重修了这座书台。竣工后的太白书台坐北朝南,台高2.92米,底座直径5,92米。六角台对角直径为3.4米;五方相镌有我省著名书画家葛介屛、张建中、黎光祖书写李白在宿松题咏的诗章,正南方八级台阶直上,台中“古迹.太白书台”老碑,碑头碑框也取回安好。三十二年的时光,今天我又一次来到台前,周围和台上杂草丛生,五方石刻字迹也是模糊不清。真乃是“荒草南台登眺望,纷纷岂尽属相知”。庆幸的是前不久文物部门的同志找我征求过再修书台的意见,我想即将就会有新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地面文物要重在保护,保护好了才能谈得上传承和利用。笔者记得当年,太白书台重修后,省里的诗家就到此开过座谈会,县里诗词楹联学会也在这里开过年会,县城及周边的中小学也组织过学生前来瞻仰,文人墨客更是纷纷踏至采风。

告别了南台,我又回到了柳岸,一直走到了白洋河的尽头,也就是汇入县大河的出口处。这里早年就修建了一座共有九孔的的放水大闸坝,横跨在白洋河的出口上。如果是雨季水流端急时九孔闸口流出水势定会蔚然壮观。闸下是县大沙河,也就是“雷水之源”的二郎河,河上的六圩大桥正在重新修建。走上修桥的拦水坝上,在冬日斜阳里对岸小山坡上,一座尚未建好的庙宇倒影在平静的河面上,寂静而高雅,仿佛如诗如画一般。这里就是县志上记载的河西水口山,寺庙就叫“大王庙”。祭祀的这个大王不是别人,正是我县第一任县官“汉令.张何丹”。

张何丹原籍四川人,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为人秉性忠贞,有强烈的忠君爱国热忱。为反对王莽篡夺汉室王权,后被王莽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到松兹后,爱民如子,而且非常重视农业,从外地带来谷种,在当时的县治仙田铺培育出了一种穗大粒重味道好的优良稻种,这既解决了县民的缺粮少食,而且还有村农以仙田瑞谷为原料,做出了甘甜美味的特产雪枣,一直流传至今。

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求公平公正,慈祥恺悌,体恤民情,替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为宿松人的传颂。主要是在这一案例中张何丹惩处了米行的奸商,为卖米的村民伸张了正义。故此县民都称赞张何丹是办事公正依法为民做主的清廉好官。再者,当时松兹侯国降为松兹县后,地域面积也就减少了许多,张何丹适时合宜将县治从仙田铺迁到了今县城,因为这里位于全县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两千多年已过,松滋县变成了宿松县,可县治一直都没有迁动过,这也足以说明张何丹是多么有远见。更可贵的是张何丹最后是在大旱之年,为民祈雨,不幸于六月六日晒死在河西水口山雨坛上的。在封建社会中他称得上是一位忠君爱民的好县令。宿松人为了纪念他,当时就将他葬在了河西水口山上,墓前立有“汉令.张河丹之墓”的碑文和华表,并将他求雨的雨坛尊称为“张公雨社”。事后还建了祭祀庙宇,宋代正式加封为“大王庙”。成为宿松名胜,代传不衰。

走上口水山,从风水视觉观察,其自然环境尚还没有大的破坏。这山这水这风景,虽称不上是世外桃源,但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踏上这块圣地,又有无限的感伤,因为这里是两千多年前贤令张何丹为民求雨晒死的地方,此处有他的墓地,有求雨的雨坛“张公雨社”,有后人为祭祀他所建的“大王庙”。这些遗址遗迹地处城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没有纳入保护和规划范畴。笔者深知宿松虽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县史,称得上是古老县城之一,但县城及周边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甚少。就连明、清建筑物都不多了,老城内明朝早期建的儒学(孔庙),城郊清代中晚期建的两座文峰塔都毁于动乱年代,一些古祠堂改革开放后又大量拆除新建了住房,保护不力,呼吁也无用,虽痛心疾首,但还是要建言我县应该利用一些文化遗址、遗迹为载体,建设一些有纪念性的建筑物,这既可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也可彰显古老松兹风貌,更可传承古风,让后人敬仰。

现在老城东北部规划为新城区建设已具规模,如果西南部规划为景点风光规划区,也该算得上是一个理想之地。因为这里有唐代县令闾邱为诗仙李白所建的“太白书台”,后有南台寺,寺右有对酌亭,左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崖,崖左有饯客岭。文化部门早就提出过建议,要将“南台山太白文化园”建设纳入我县发展规划,如果这一规划能得以实现,南台山一直可连接到水口山,穿过大沙河六圩大桥在水口山前就可建一座石牌坊,山上原有的墓、坛、庙给予保护和规划。重新布局,建一座园陵式的纪念公园。借弘扬乡贤文化为契机,在园内建一座“贤令祠”。以张何丹为民求雨晒死为主线,将宿松县历朝历代,有建树有贡献,为宿松人民真正办过好事的父母官的典型人物事迹展现存列在祠内,更具有深远意义的,能与桐城的“六尺巷”媲美。建“贤令祠”,这既办出了地方特色,又能启迪培育后来人知贤、颂贤、学贤的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有贤令、乡贤,官清民风正,就更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

柳岸拾贝,这些“贝”不仅是发生在此地的故事,而且也是宿松真实的历史,对于现实的发展、规划、建设无非是笔者一路上的所思所想,谈一点建言,如能给情投意合的读者带来一点惬意,就足以欣慰。

10.png

作者简介:陈洁,退休前一直在文化部门工作。是安徽省考古家学会、文物保护技术学会、博物馆、图书馆学会会员,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参与编著了宿松县“历史文化丛书”“乡贤文化丛书”文章散见于《中国文物报》及省市县报刊杂志。


发表于 2023-2-1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9 05:18 , Processed in 0.0243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