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宗亲认为我年老得闲,推我理稿修谱。修谱各人的理解不同,往日有族长协会,视族长为一家之长,说了算。如今破除了家长作风,人多嘴众,也没有办法统一。既然委以重任,我以修谱的理解来完成。我以为,修谱是对先前存在的宗族记录,进行补充和修改。说到底,修谱就是对宗谱的重新理解。
我见有一家谱行字辈人效公著谱。效公名琏,拔贡生,湖广沔阳训导,公也因老闲暇,作有墨谱。沔阳在哪里?在湖北仙桃市。何为沔阳?沔水之阳,沔水汉江。旧时汉江的北面。
公元551年西魏大统十七年设沔阳,那时汉江在沔阳南,我国地理在北半球,山河多为东西走向,水北山南向阳,所谓沔阳。后来江河改道在沔阳北边,旧地名沔阳不变。元朝设沔阳路,明朝改为沔阳府,琏公生于(明)天顺壬午年十月十七日,殁于(明)正德辛巳腊月二十三辰时。
明朝考试分院乡会殿四级。院试从童生中考秀才。乡试从秀才中考举人。会试从举人中考贡生。殿试从贡生中考进士。一甲进士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谓之进士及第。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琏公是拔贡生。未经过会试,只参加院试乡试二级考试,身为一个举人,推荐为贡生的。贡生恩求不到一个官职,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县级的训导。但是琏公的确有能耐,升为湖广沔阳府训导。
府儒学设九品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儒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儒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琏公墨谱说:“兹当乞假归来,悠游之暇,得以驰驱笔墨。涉猎篇章。藉旧简遗篇,识前言往行,故备述之。后之率亲者,兹不为无助。”
族人问我,琏公的“后之率亲者,兹不为无助。”什么意思?
答,《礼记》有“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用报恩,循着自己对父辈,顺推到祖辈,恩轻。用义,依循祖辈到父辈,顺推到自己,义重。
琏公是说,后来有人从自己向上顺推祖辈的人,看到我这样写,是有帮助的。
可是,到了乾隆五十七年,昌炽公昌平公初修谱,立了四十字派诗,“昭穆传百世,尊卑列千行…”。昌炽公昌平公为了配套写源流序。加了许多错误在琏公的作文里。
还说,行效公下一代人,其中有一个人叫卜兴公的。卜兴公,名旺,字长生,生于(明)成化丙午,配黄氏,黄梦兰公之女。生于(明)弘治戊申,生子二,峰公、霖公。因黄梦兰公无嗣,霖公改为黄霖。霖公又做墨本。峰公乏嗣。黄霖,卜兴公次子,字朝宝。生于(明)正德己巳二月初三亥时。
昌炽公昌平公著谱:“因明季兵燹,老谱无存。欧阳子曰:‘人不知氏族所出,则涣若凫雁矣’。夫势涣则情涣,则谊涣。虽父子兄弟亦涣,以相值,况其远祖乎?况族之人乎?是故:国之系,民宗为要。家之合,宗谱为重。”
因为没有留下明朝时的家谱,昌炽公昌平公的下文,仅仅依据黄霖公墨本著谱。写入了许多黄氏家谱的祖先。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编写分支。而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到了乾隆五十七年,都没有记后人。不记后人,并不是黄家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没有后人,更不是他家明代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编写分支,而是昌炽公昌平公为了配套写源流序,有意安排的。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年,昌炽公、义公、警公、榴公修谱:“考亭朱子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
其中一句尊称,“卜兴公德配黄氏“。
谁知道这里“德”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原配、良配、淑配、德配,是一夫多妻。错。德必须获得册封。你读国《清史稿。后妃传》吗?
正白旗人,果尔吉氏,闺名梓宸。入宫封号“嬛”,册封“嬛贵人”。晋封为“嫔”。
一年之后,晋封为“贵嫔”。
二年之后册封“妃”。
第三年加尊号 “淑”,为“淑嬛妃”。
第四年册封“贵妃”,为“嬛贵妃”。
第七年嬛贵妃加尊号“淑”为“淑嬛贵妃”。
第九年加尊号“德”,为德淑嬛贵妃。
第十一年后,改为“德皇贵妃”,从正苑偏殿移居到主苑。
第十四年后加尊号“淑”为“淑德皇贵妃”。
第十六年后,果尔吉.梓宸29岁时,崇元帝驾崩,就是太妃。
到第二代弘显帝时,册封她为“良淑德皇贵太妃”。
到第三代奉业皇帝时,册封为“皇祖良淑德皇贵太妃。
明代,一般百姓人家一妻一妾,记做元配某氏,侧室某氏。也有过继形成的两妻,不分嫡庶两头大的,记作配某氏,配某氏。有前妻殁,再续妻的,记作原配某氏,继配某氏。没有完婚的记作聘某氏。一般百姓人家哪有册封妻子德操的,只有申报立牌坊,县志记入德操,宗谱传赞写入德操,没有写德配某氏的。
咸丰十年,应字辈人,大学士-钟公,字敬天。修谱曰:“同族如五味相调,五音同律,彼此契合,和何如也“。
大学士怎不知“卜兴公德配黄氏“呢?知道。他在翻印旧谱的时候,把“德”字帖为一个空格。历经光绪十八年谱。到民国十九年。修谱人错误认为空格一定是缺字的缘故,空格处加了个“发“字,以为是发妻的意思。殊不知“发配”,后人可能误为其他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知情的地方很多,所以我只编写了另一个分支祖谱。下次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