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鸡啼得格外的早,甚至交子时.月光刚洒落大地,马家畈、南郊卖菜的左手搭着扁担,不停的甩着右手前进.太阳刚露出鱼白,路上就有了做手艺和收债的行人,麻雀成群的站落树枝,唧唧喳喳,泥巴路潮湿烟雾云天青菜绿芽瓦片凉爽. 温煦的阳光下老人坐在门口眯缝着眼睛,看着路上的行人,这双老眼看了多少世态,呵呵,等死了,冬月好凉天嘛!老话道:“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人在这个季节亡故被视作有福;老人临死的前几天多到亲友家或熟悉的街道上走走,被视作“收脚迹”即收回自己生前的脚印。 临死时怕“驮床”即怕魂灵撑床,所以家人立即将其移置门板上,求生的本能,望着屋顶,饱含泪花,断气后,流下最后两串泪水,用黄表纸覆盖脸面与枕垫头下,叫盖“盖门巾”;除子媳以外所有亲属包括女、婿皆需离开(未及时离开者即同孝子属送终,七日内皆不可入他人家门,以免带去晦气).孝子媳女婿跪在大门边焚烧纸轿,送亡人灵魂上路,再回屋里取下女儿以前送来的香纸篮,头前盛碗半生半熟的米饭,上插燃三柱香,称为“倒头饭”、“倒头香”,焚纸跪拜。平时孝子打纸钱须跪着,以尽孝义;女性不可沾染“纸钱”以免阴气过甚亡灵无法接应;打时不超过午时,过午须燃香一支。亡者生前所垫用的旧帐幔、棉絮及铺床草均得抱出门外烧化,称“烧”。此时孝子要立即请“里兜”、“外兜”,“里兜”专门料理死者丧事仪式、送死者下葬的人,“里兜”接到死讯,勿论多忙,都要立即前往,外出的父子可以相互顶替。“外兜”的职责是“催客”即请客人、买办、借丧期所需之物如桌、椅等。 死者由同性平辈亲属沐浴、更衣,“里兜”要为死者洗澡,死者是女性,由女性亲眷代理。前三后四,象征性的;洗后穿寿衣,前三后四,象征性的;洗后穿寿衣,入殓时所穿衣裤有讲究,年过五十者可自行裁剪预做,少数四十预做,都是粗针大线。六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件数为穿单不穿双俗言:“上四下三,代代做官”或“上七下五,子孙做知府”,贴肉衣为白色以迷惑阎王,让阎王把衣服当肉吃掉。多为上七下五,死者是男性黑鞋皂帽,女性包头裹脚,男女腰上皆缠系纱线,以寿数定多少。更衣完再将死者平摊于门板。孝子(无子即女)为亡父或亡母象征性的梳头梳脚,以求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女性亲眷裁剪皓衣、裙,白布蒙孝鞋,男性亲属制作如衣帽箱、纸衣裤等小件设事。在西厢房设临时帐房。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由亲房中最有威信的为头总揽全局,其余记帐、采买、分发等各有分工。临时负责,临危不乱。他当即决定了两件事:一是打发人到道士家去查了日子,进材、作法事、出殡,把丧事大的框架定了下来;二是成立帐房管事,确定“八仙”即抬棺人选,孝子手托托盘(放置鞭炮)挨家去跪请,孝子不进屋,只需在大门前放一挂炮,“八仙”应声而出与孝子谈妥即可。派人分别将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亲友,称之报丧,直系亲属由孝侄报丧,其他亲友则一般由族人担任。报丧人不论晴雨手持雨伞一把,到亲友家将伞在门后一放,亲友就明白有人去世,如果见到长辈必须下跪报丧,长辈女性到厨房煮两个荷包蛋,让报丧人吃了回家,料理完家事随后跟去。亲友与族邻吊丧均到灵堂棺前祭拜生前好友。凡晚辈闻讯,必从各地日夜兼程赶来吊唁,谓之奔丧。奔丧的人进门前要鸣炮,进门后为亡者烧香化纸,行叩首礼。孝子要陪拜,孝侄回拜称覆拜。嫡亲悲痛难忍,一面啼哭,一面历数死者业绩和德行、坎坷与悲壮,表示难舍,谓之哭丧。奔丧的人要送孝礼,尤其是已嫁女,除香烛纸炮、纸扎、挽帐、铭旌外,甚至还送宰杀的猪羊和乐队仪仗。 丧祭穿孝服,叫披麻戴孝。按照旧俗,居丧服孝要依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披麻,及死者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儿孙女等穿孝服戴孝帽的长短尺寸,孝子平时披麻,头顶部左右扎双球,孝媳头系白线花(父母单逝系红白,皆亡系全白),穿蒿衣、系白裙,开边襟的白布长衫孝服以,白布蒙孝鞋;丧服的边款为居重孝用毛边,亲眷用齐边,均蒙鞋头即可;父母已双亡穿孝鞋全封白布。其他亲友子女吊丧一律撕给白布巾披头戴孝,按亲疏分长短尺寸。亡者的曾孙辈服孝后披红头巾为式,表示老者福寿与子孙齐全的意义。同姓族人集居,也有借孝服区分亲疏的习惯,所谓“出五服”以外,便是旁系族支的说法。门楣贴“当大事”居丧人家要设灵堂,挂灵幛,贴孝联致祭,做简易灵牌,红纸折叠成筒状,半边红著杆上两枝香,套在香上,书写故显考×公×老大人或故显妣×氏×老夫人。有条钱件者迁制灵牌,请木匠为朱底金字,写好供奉在灵堂,出殡后请入祖神祠供奉。 晚上守灵由亲房自行安排,夜深寝前孝子站在大门槛上一手扶门头,一手托茶,高叫三声“爹(娘),来家喝清茶,莫在外头喝昏茶”即让父或母亲的灵魂不要在外面喝昏汤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依此法行三夜。晚上,守灵孝子在棺木旁身卧柴草蒿荐,头枕砖块,以示哀痛。 按择好的吉日吉时入殓,入殓时与死者时辰相冲者忌旁观,把穿好衣服的尸体由门板抬入棺内,民间称进材,铺盖被褥。头枕三角枕,内装棉籽,表示福荫子孙;手、脚间塞灰包(表纸包裹石灰成四方条状),表示去阴间的费用;脚垫木炭,表示为亡人保暖。棉籽、灰包、木炭是吸湿之物,为防尸水外溢,和出殡时尸体颠波错位。 灵枢停于堂屋中央,布置灵堂。满堂儿孙要日夜值班,燃灯守灵。三天内布“纸口”,亲友围棺向遗体告别,属相时辰相冲者回避,选吉时盖棺,桐油调鞋底烧成的布灰或石灰、麻丝刮浆于棺口以合缝,再以表纸糊合缝处,钉上扒钉,自此即使至亲赶至欲目睹遗容也不会打开棺木,扒钉上系红绿彩带,表示有福有禄。 朝望奠、朔望奠以及俗称的“做七”,常规要在灵堂中祭奠七天以上,称为“头七”所谓“做七”是指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日设奠一次,直至“七七”结束,此期孝子不得理发。一般法事为八人,大法事人手不够就去邻近的村庄请“客士”(其他班子的道事)帮忙。 道士“下字”就是按照选择的山向,把棺材放进墓坑。即为坐靠向山的“字向”。看风水定字向至关重要,风水好字向更要拨准拨好,因此极受民间重视书写亡人的生辰八字死亡入验和出位日期,下葬地点,方位、日期、时辰和子孙八字,即《葬课须知》折叠三页,如仙命×公×老大人或×氏×老夫人生于×年×日×时,八字×年×日×时。合、忌、殁于×年×月×日×时葬××山脉取××兼××向,选定×月×日×时 山(挖穴),×日×时捧板(出殡)。×时下葬×时入验。安葬八字(安葬时间)××年×月×日×时,登主生殁,二更为子孙八字,子×××、八字××、××、××、××,孙×××、八字××、××、××、××,真禄××、××贵人。 按选定的吉日吉时开山挖穴,孝子孙跪立于选好的墓地或厝柩地前,先由孝子开挖三锄称“开土”,丧夫再一齐挖掘完成.从此所有生者与死者相关的出行皆不从原路归回以杜带回亡魂. 道士“扎寒衣”,用稻草在竹子一端绕成球状蒙上白布带上死者生前的帽子(女性系包头)绑在椅靠上,椅靠上套上一件生前的衣服坐位上系上生前的裙、裤。面向灵堂放直灵棚正中,然后在祭桌与“寒衣”之间架一方桌上置一凳成台。把长约七尺宽约尺许的白布一端放在“寒衣”座位上用托有灵牌的托盘压着,白布跨过中间的台上并压上一觚(里面插上纸旗),另一端用托盘压在祭桌上。整个形成桥状,曰“奈河桥”。道士做法时,每每有老年人围坐观看,若被他人看见自己的灵魂在“桥”上行走,即近期寿终。 亡男上祭,亡女破狱,白天上祭,主祭悬挂十殿阎王神像。祭桌上面粉做的各色桃李梨等斋粑,桌腿上系着孝女送来待杀的白羊;杀羊时羊必跪望月而泣,人们认为羊食尽百草,唯独没有食过月亮上的棱罗树叶而表示遗憾。剖开的整猪整羊趴在清明架上,身上插的全是红绿纸花。一般由有文化的老先生、“地仙”开祭读祭文,即呼礼;读《祭之以礼文》,大意是先鸣炮敲鼓奏乐,孝子孝孙出孝帐对三牲(猪、牛、羊),祭器(盘、酒盅)行礼,祭完入孝帐,稍息再出孝帐,在两边行降神礼,孝子孝孙在神位前鞠躬跪下并上香、酒、茶曰:“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初敬爵(酒器)、亚敬爵、三敬爵、初敬茗(香茶)亚敬茗、三敬茗。 然后杀鸡取血献祭迎毛血神,即杀鸡安好神位。引孝子孝孙入孝帐,片刻再出孝帐行迎神礼,在神位前鞠躬跪下,曰:“初上香、亚……三……”。孝子孝孙入孝帐,再出孝帐行成服礼,在成服位前跪下,授孝帽,披麻腰系草绳、穿草鞋。穿好开始第一次祭拜亡人,即为初献礼。此时念孝子、孝孙的祭拜程序。劝亡人家属结哀之词,最后安抚亡灵神位即行妥神礼。家属入帐抚棺答礼。亲友凭吊行客祭礼制,即亲友祭拜程序,并发布帛披头,送神礼,亲友凭吊鸣炮祭拜,女性亲友凭吊与孝女、媳相抱痛哭数说父(母)生前的为人亲和的事例和挽惜之词称“数”,“数”的时候抑扬顿挫、泣不成声,孝子答礼。孝子、孝孙、亲友每次祭奠完,便行送神礼送神,孝子先出孝帐礼毕入孝帐抚棺。 道士读孝单曰《以哀吁天》如开篇“谨述”:江南安徽省宿松县恭化上乡,(清县治设恭化上乡,今县治西北),孝林里唐家村(今钱家山)社内奉,道良霄庆魂赞灯开道通幽暗,焚钱求超化。 正文为由亲即俗的晚辈名单,读人名时敲击乐鼓。如孝子:×××乐队落十二槌,孝媳:×××乐队落十槌,孝孙:×××乐队落六槌。其他孝女婿、孝外孙媳、外孙女婿、孝胞侄媳,侄胞侄孙媳、孙女婿、孝胞侄女婿等,男性落一槌,女性哭介。结尾词追,如故显考(男)×公××老大人或故显妣(女)×氏老母夫人生于×年×月×日×时,享寿×岁,大限殁于×年×月×日×时寿终(内容源自祖母项老夫人孝单)。 死者是女性需取水,孝子托着托盘,上面放一小碗或瓶和装满茶叶米的升子,与亲眷锣鼓乐队在道士的带领下来到水滨,道士在水滨插完三角纸令旗后示意孝子用碗或瓶子取些水回家.是夜亲友吃丧酒,八盘十二碗,上圆子需鸣炮方食.酒菜质量稍逊婚宴. 为增丧夫气力,丧夫另开一桌,伙食档次较高,称“硬脚管饭”。因亲友难得聚在一起,男性多笑逐颜开、举杯痛饮,女性亲眷全部跪在棺前嚎淘大哭,越是与亡人感情深厚的哭得越是凄惨,哭声此起彼伏,是一种发泄内心忧伤的集体表现,休息时会黯然泪下。 旧时人们迷信认为,世代女性生育时流俏和洗涤的血水沾污了人间,汇集于五狱血湖。所以每个女人死去亡灵到阴间都要受到惩罚,道士必在出殡的头夜通霄达旦关“莲花”灯以超度,介时,将四张桌子抬到门口祭棚,三张桌子角对拼起外缘桌腿由一条布围裹成网状,上面架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骨排凳,顶一晒筐。道士手执表纸扎制的火把“领转”,死者亲眷各持一香跟在后面一路纵队,从灵棚中布桥前到灵堂棺木后围绕走上数圈。 由一名道士“扎姐”即扮死者灵魂诉苦乞求阎君开恩以免“投狱”之灾,满头插金银珠宝、金钗、系蝴蝶帽等道具,上穿大襟褂,下身穿红百褶裙,左手执折扇,右手捏手绢,足穿红绣鞋模仿清人打扮走三寸金莲步,主道士一手执桃木剑,边舞边念《血湖眷》,开篇:尔时,太乙真人,端坐妙严天官,与诸仙众谈经说法,忽见下界,怒气冲天,惊动圣驾,习问其故,仙官奏曰:“乃是丰都山下,血湖血狱之中,名曰四方血狱,东血池、南血盆、西血山,北血海,中央血湖五狱。”然后念《叹亡人》,认为亡女在生不敬天地、公婆,大斗小秤,至生产之时洗泼血水,命终亡灵须困入血湖之中三年,吃干三盆血水,方可转造来生,道士剑插上表纸边念咒语边在地上火烛上点燃以破五狱,每破一狱“亡女”下台与道士合舞,“罪女”(亡人魂灵即装女道士代之)哭诉,(一诉怀胎十月哺乳三年之苦,介时道士边舞边念“十月怀胎”念毕感动阎君,阎君命小鬼泼去一盆血水,二诉三岁至婚后的养育之苦,阎君命小鬼泼去第二盆血水并赠“知足歌”。三诉死后亲友凭吊只是过场、世态炎凉,阎君命小鬼泼去第三盆血水,送度亡人过奈何桥。)然后在道士带领下与孝子、媳、女、婿一同穿过“五狱台”则破一狱。 阎王说母亲生育时血水沾污了空气大地人间,为了替母亲谢罪,将白天取回的水冲苏木,孝子按长幼顺序饮服,其味苦不堪言,通情的老大往往要多喝些,可本着一滴不能浪费的原则,最小的必须添净碗底有的干脆用表纸将碗底擦净,然后嚼吞表纸.晚上破狱后孝子托灵牌和至亲批麻出行到三叉或十字路口“接亡”,沿途锣鼓唢呐齐鸣,路途散纸钱、放路烛,求山神土地不欺亡魂;路近的去坟地,在坟穴处的邻墓坟头挂表纸,以示亡魂将来报到以求“邻居”不欺。 第二天黎明时分准备出殡事宜,敲丧锣“催丧”(每次三下)即唤醒亲友起床。孝子媳女婿出殡安葬忌讳“血葬”行为,即老人刚死就将其入土埋葬;旧时择地搭柩屋停柩三年,号曰“神仙府”。出殡俗称出丧。请地仙即风水先生选定吉日良辰,钉上系棺钉环,扣住棺材,油漆棺缝,绑龙杠,覆棺帏,堂祭后“八仙”们熟练而敏捷地将棺材抬出门外,称“捧板”。架在两条板凳上,系上大木杠(称龙杠),龙杠上绑上活公鸡(后改作纸鸡),公鸡作引路幡,在哪里叫丧夫就在哪里停下。 孝子媳女婿跪匐在棺前,由喇叭佬或道士手托托盘里面装上茶叶、米、一壶酒,斟酒“祭龙杠”,风水先生站在小板凳上左手扶官盖,右手执酒壶言道:“伏以(鲁班),天地开张,日吉时良,黄吉开张运,祭龙大吉昌;日出东方一片红,手拿金壶祭老龙,上达兵书托宝剑,下拿锡壶祭老龙;此酒何人所造?此酒何人所兴?此酒本是杜康造,此酒本是杜康兴;杜康、杜康,听我言张,弟子借此酒,祭龙大吉昌;酒祭龙头,子孙拜相又封侯;酒祭龙尾,子孙做官轻如水;酒祭东,子子孙孙在朝中;酒祭西,子子孙孙穿朝衣;酒祭四角,子孙有吃有喝”。每句众丁壮必应“哈”,念完锣鼓鞭炮齐奏,孝子亲属起身向遗体告别,哭声大作,同时揭去神前簸箕,甩烂烧纸的瓦盆和照头灯。“八仙”呼喝就位,即抬棺出行,出葬队列,此时街巷家家门楣挂米筛以避魂,出丧队伍走过方可取下.山区终年悬于门楣.前面是十余童子各持挂有彩幡的青竹桠(记有四筒四幡)、引魂幡,二者各执一装满表纸的篮子,沿途、三叉、十字路口丢买路钱,意思是在前面驱散野鬼,二者吹喇叭唢呐、二者各用扁担前头挑一筛金后头吊一重物,手执草把开道;后面是“八仙”抬着的灵柩,孝长子头戴三根白布条巾做成的“凉冠帽”,手托托盘(间灵牌两边灵鞋)其余的孝子或女婿在两边抚棺推丧,因棺材不能途中着地,安排俩者各扛一条板凳,以供路祭或歇脚时架棺,孝媳、女在女性亲眷的搀扶下边哭边走,后面亲友,最后鼓乐队,有铙钹、大小锣、扁鼓等。 沿途派专人放炮、撒纸钱“买路”;逢桥遇庙还要停棺祭路神、庙神;经过亲友家门前,亦停顿接受祭拜,该亲友还得备办果品、糕点、茶水招待抬丧人等,统称为“路祭”,一般路祭的亲友早已在路途等候,祭桌上摆放果品、糕点,队伍将近,亲友焚香、纸、鸣炮跪拜,遇有路祭时,孝子化烧纸钱“复拜”,行叩首礼还拜,向设祭族人邻里和“里、外兜”表示感谢。临近墓地辞客,即让女婿和一般亲友先回,“八仙”呼喝抬棺在原地转行一圈,称为“回龙”。到了墓地灵柩放置预先摆好的条凳上,服丧孝子孙跪立于墓地前,移棺入井前先燃烧芝麻桔、稻草“暖井”,下葬时“里兜”松龙杠,取棺帏,撒祭米等,用绳将棺材放置墓穴,再以干石灰掩棺填井,助以沙土、石块垒起坟包,做成土葬,坟头安置石碑作为标记。城镇实行火化与公墓安顿骨灰盒多用水泥砌井,青石或大理石作墓碑。 孝子孝孙及至亲,将备办的祭品如:缩头神、纸衣帽箱、灵屋、纸马到坟前空地垫上柴草烧毁,点火时由媳妇围火堆撒茶叶米为防野鬼哄抢。然后砸碎碗盘数只曰砸登科碗,表示陪葬;焚烧时孝子敲击铜锣绕火堆奔跑数圈,意图赶走抢劫的野鬼。孝子取下“凉冠”、“腰带”、“草鞋”放置坟丘。最后所有亲眷“过烟”,即取下头上孝布在火焰上烤一下表示除去悔气。回家后丧事完毕,道士用烧黑的石头浸泡在碗里,拿竹枝沾水到亲友家抛撒以消灾。 覆山(亡人埋下第三天覆山又称覆三)和做五七(亡人亡故的第三十五天)亲眷各人手执烟把照亮坟茔不使亡灵害怕,祭拜各人就地拣一把柴草带回家丢在柴堆表示带财。孝子守孝,在柩屋旁盖茅屋一间,早起擦拭棺木,饮食由家人送至,白天耕耘夜晚归宿于茅屋,三年期满方可归家。孝子布鞋头年白色、二年灰色、三年黑色,对联头年白色、二年蓝色、三年绿色。在外乡户外身死之人被视为“野鬼”,尸体忌入祖堂和家门,只能停放在郊外搭灵棚祭之。 无婚配子嗣的青年男女和少年儿童、男女婴幼死亡一般不举行葬礼。多是用几块普通木板钉成长方形木匣,将死者收殓,早上死,下午即抬上山挖坑埋葬。婴儿及不满周岁的死后被装入土筐子,多起丘掩之。 灵枢停于堂屋中央,布置灵堂。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送终、穿寿衣、报丧、守灵、吊仪、丧服、大殓俗称入殓、开吊、上饭、孝榜、堂祭、出殡俗呼出丧、祭祀山神土地、入穴暖圹、烧草、吃羹饭、剃孝头、做七、做百日、做周年羹饭、三周年送神主入宗祠,即为上棚又称进主等一整套礼仪。古时孝子有在坟前搭盖茅舍居住、三年守孝不回家的前例,解放以后无此俗,死人埋下后,表示一应了结,以后守孝流于形式,轻描淡写。 冬至日几个管公先生碰头召集全族人在堂心集中祭拜祖先,大门前,看那远处祖坟山上枯草随风摆动,甚是凄凉,全族子孙望坟一拜,以表寸草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