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95|回复: 9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徐州兵备道段喆戎马事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徐州兵备道段喆戎马事略
                                          段子文
    段喆,字子奇,号小湖,一号觉庵,又号觉陶,晚号觉公,安徽宿松人,1829年(道光九年)生,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卒(段喆的长子段士番任清末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是我的高祖父)。
    段喆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号镜湖)的长子、与湘军重要将领曾国荃是至亲,《曾国荃全集》第六册.附录了段喆悼念曾国荃的诗句:威德久遍湘江,更中外交孚,疆埸绥靖,数千古英雄伟业,岂徒论李愬平淮、韦皋镇蜀;浩气遽归河岳,怅情深知己,治愧酬恩,问今生师友渊源,只剩得羊昙热泪、宋玉哀辞。段喆著有《地理青囊玉尺度金针集》一书问世。
    段喆以弱岁出仕闽粤,有神君之号。不久即投笔从戎,佐曾国藩、李鸿章两相国,在闽粤历任同知、知府、兵备道,后任江南徐州河漕盐驿兵备道加布政使衔。因军功二次赏戴花翎、赏给勃勇图鲁名号、换法密拉布巴图鲁名号,军功随带加三级给正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
    1864年(同治三年)冬,太平军围攻福建,左宗棠受命至福建解围,未果,便奏请李鸿章发兵,李鸿章便命时官广东的段喆带兵到福建作战。
    段喆领命后,取道上海,途中遇见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的刘坤一。当时刘坤一神情沮丧,正准备上京城请罪。段喆与刘坤一是结拜弟兄,见刘坤一惨状,不忍袖手旁观,决定来春即出兵。于1865年(同治四年)正月用轮船载兵马渡海往福建,经过激烈战斗,于是年8月将太平军攻退,将福建围解。段喆以此军功让与刘坤一,刘坤一后因此役受封两江总督。
    1868年(同治七年)初,段喆随李鸿章与捻军大战于山东,在扬州俘获太平军与捻军汇合后的首领赖文光,将山东捻军削平。
    然而,早在是年初,当李鸿章率段喆等与山东捻军作战时,西方一股捻军为解山东捻军之危,便直入潼关,径扑京畿。清朝廷因害怕捻军攻城,于是调李鸿章勤王。直隶、河南、山东、安徽皆勤王,各督抚亲自领兵,各营统兵大员不下数十人。而李鸿章所部将士因连年征战,人困马乏,又因在削平山东捻军后所得奖赏不厚,心中不快,兼以时值冬日,北方天气寒冷,雨雪又多,人皆行动迟缓,畏而不前。其他勤王部队亦有不力者。故此,朝廷大怒,将钦差大臣李鸿章双眼花翎拔去、黄马褂褫去、世袭伯爵革去。与此同时,陕、甘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官文、河南巡抚李鹤年等均受责处。
    段喆见状,劝李鸿章速进,将军队推进到北畿,与围困京城的捻军对垒。然而捻军并无怯色,仍在直隶、山东一带东击西扰,飘忽不定,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各勤王部队对此毫无办法,当左宗棠带兵至潼关时,亦只有与李鸿章面面相觑,皆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于是,段喆建议:“沿运河分段筑城以围之,各营之兵,不与捻匪打战,惟用筑城。”
    段喆建议被采纳。勤王各部队于是分段筑城,并规定每营所分派筑城的任务,克期成功。而段喆所部位于最冲要之处,且所筑城比其它各营要大,筑城难度最大。段喆以此项建议是由自己提出,故一马当先,未敢以筑城困难而予以推辞。
    待各营筑城工作完成后,各勤王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捻军开火,战斗日夜进行。捻军虽英勇抵抗,难挽劣势,加以大运河水又陡涨数尺,这样,捻军便低挡不住了,被迫退往海边。
    战斗正酣之际,忽报李鸿章所部重要将领杨鼎勋提督因旧伤复发而死。杨鼎勋系淮军勋字营统领,手下兵多,又都驻守在最重要的阵地,李鸿章乃调段喆接领杨鼎勋提督兵符,由段喆指挥杨鼎勋所部继续与捻军大战,并照料杨鼎勋后事。战仅数日,捻军终被彻底击溃,投海而死者不可胜计。捻军首领张宗禹从此不知去向。  
    捻军既平以后,段喆以统领之任,掌管杨鼎勋提督之兵(淮军“勋字营”),与长江水师联络巡缉,驻扎扬州,兼顾江南。        赵文楷李鸿章家族及我祖先联姻记
                                                段子文
    赵文楷(1760—1808年),安徽太湖县人,是清嘉庆元年(1795年)丙辰恩科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是赵家四代翰林之始,后被擢选为正一品钦差出使琉球,授山西雁平道,署按察使。
    李鸿章(1923—1901年),安徽合肥人,出身官僚家庭,是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洋务派首领。
    段光清(1798—1878年),号镜湖,安徽省宿松县人,1859年任浙江按察使,后署布政使,著有《镜湖自传年谱》》(被北京中华书局列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而出版)和《吟梅草堂笔记》。
    段光清以循吏第一著称于世,被浙江百姓尊为“青天”,受到咸丰皇帝五次召见及御赐“平易近民”匾额。李鸿章很敬重段光清,特亲笔题写“五福骈臻”赠给段光清,称段光清为“段镜翁”。段光清去世后,李鸿章为其写了墓志铭。
    1862年4、5月间,李鸿章率淮军从安庆到上海,不久,被清政府授予江苏巡抚。其时,李鸿章的胞兄李翰章(小荃)已任广东布政使,与亦在广东为官的段光清的长子段喆(继杨鼎勋后任淮军“勋字营”统领、徐州兵备道,亦任过广东韶关知府、潮州知府等职,与曾国荃是至亲)交情甚笃,李翰章便对段喆说,他弟李鸿章元配周氏病故后,其母很想为李鸿章再娶,但李鸿章忙于朝廷之事,无暇顾及。这样,李翰章让段喆将此情况寄信给段光清,请段光清出面为李鸿章作媒。同时,李翰章又就此写信告知弟弟李鸿章。此后,李鸿章在见段光清谈及此事时,首先告知这是其母之意云云,而段光清亦从中赞成。于是,段光清便向时署广东按察使的赵畇提及此事。
    赵畇是赵文楷的儿子,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系赵家第二代翰林。而段光清的次子段兴模以军功历保山东候补知府赏戴花翎,娶了赵文楷的孙女为夫人,因为这种姻亲关系,赵畇与段喆在广东为官时,其家眷时相往来。其实,赵畇的女儿赵继莲尚待字闺阁。赵畇见是段光清为李鸿章来作媒,便同意了这门婚事,同意将赵继莲嫁给李鸿章。李鸿章、赵继莲双方也都很满意,便于是年在苏州城中举行婚礼,李鸿章、赵继莲结为夫妻。
    1864年(同治三年)赵畇的儿子赵继元中了二甲二十六名进士,成为赵家第三代翰林,后在李鸿章手下做事。再后,李鸿章的孙女亦嫁到段家。
    段喆的长子段士璠一直在京城为官,是清光绪年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段士璠的次子段曾裕在清末民初任江南杨由关总巡,段曾裕的长子段松龄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做事,段松龄的次子段德峻(我的父亲)在国共两党军队工作过。段士璠的七子段曾圻在民国初年任绥远(蒙古)高等法院院长,与段祺瑞认了本家,有政绩,在绥远任内殉职,在出殡时,段祺瑞亲自派专车将其遗体从绥远运回安徽宿松家乡安葬。
    又因段曾圻的夫人赵荣绮是赵继元的曾孙女,对此,赵继元的曾孙、赵荣绮的弟弟赵朴初(荣续)夫妇曾在北京约我见面,谈到家中诸人时,赵朴初对其夫人陈邦织说:“子文的父亲是个军人,松亭(段曾圻之子、赵朴初的外甥)的父亲也是个军人。谈到段曾圻,其子段松亭曾对我说:“以前有一次我的二伯父(段曾裕)去赵家赴宴,席间因多喝了几盅,便随口说道:‘蒙古归我七弟(段曾圻)杀!’在坐的全被二伯父给逗乐了。”
    鉴于历史上的姻亲关系,对于赵家的女婿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赵朴初作《读史三首》:
   始皇筑长城   炀帝开运河   一时犯众怒   千载功不磨
   恶名固有自   善政亦足多   读史论仁暴   难在无偏颇
   昔年甲午战   唯有直隶当   一省抗一国   穷弱敌众强
   诸藩壁上观   独罪李鸿章   当时两江两湖两广等总督皆拥兵坐观
   鸿章非无罪   识囿翰林院   及其茅塞开   桑榆嗟已晚
   暮年办洋务   亡羊而补牢   清廷虽莫救   于世不无劳
特别声明:此贴属转载,我也在寻找此贴作者,因为我我直系祖先是段喆的亲伯父。

发表于 2010-12-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lol都是宿松先贤名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9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帖子,看的老眼昏花: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逛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禁止发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2-5 20:42 , Processed in 0.0411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