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4|回复: 0

“宅”是一种精神病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宅” 在家里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宅文化” 风靡一时;但最近,网络疯传 “宅” 成了精神病调查线索,让许多宅人都高呼 “中枪了!” 可 “宅” 真的是精神病征兆吗?专业人士说,无故的 “宅” 背后如果藏着社会功能退化,那么真的有此可能;但如果只是一般的躲个懒、宅一宅,是不可能随便 “被精神病” 的,宅男宅女们也别想太多。

  
 
 “宅” 是一种精神病?躺着 “中枪”

  
  宅者,顾名思义,躲在家里不出门,交流靠微博,购物有快递,没事出门多累啊。

  
  可以说,现代的网络催生了一代 “宅人”,有了手机、QQ、微博,有了各式各样的购物网和上门快递,这些宅人越来越不愿意专程出门;甚至就连工作都能在家解决,因有网络付款,什么都能 “宅” 着搞定。

  
  可近日上海卫生局将在辖区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行为异常人员将成为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也就是说,“宅” 也成为调查线索。
  
  于是网络上众多宅人高呼自己 “中枪”,“突然就被精神病了。”

  
  其实在上海市这项普查工作中,“宅” 只不过是调查线索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指的是 “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过自杀或者自残;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都被视为需要关注的表现。

  
  有种 “宅” 真的是病
  
  到底宅是不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或者我们不如这么问,有没有一种“宅”可能是精神病?

  
  答案是肯定的。

  
  有许多精神疾病,初期真的就是以“宅”为表现特征,可和一般的“宅”比起来,这种疾病引起的“宅”大不相同,所以宅男宅女们还真不用紧张自己“被精神病”。

  
  一提到“精神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疯话连篇”、“手舞足蹈”、“妄想幻觉”,可医生们却经常见到以“懒洋洋宅着不动”为初发表现的患者。

  
  “比如单纯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表现就是无缘无故的犯懒,而且懒得很厉害,不肯起床,不吃饭,不洗澡,不和人交流,表现得非常‘宅’,而且以青少年居多。”谢世平说。

  
  不过这种“宅人”和一般宅男宅女有本质区别。宅男宅女也就是偷个懒,能网购、网聊就不出门了,可他们的兴趣还在,也会积极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疾病引起的“宅”,背后隐藏的是动机丧失、兴趣缺失,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甚至连生命的最基本要求都没了。

  
  “通俗来说,你该出门就出门,躲在家也照样和人通过网络交流、购物、娱乐,那这种就只是生活方式‘宅’了一点。可要是你见到一个人,无欲无求地‘宅’着不动,对什么都没兴趣了,甚至连吃饭、洗澡都不愿意做了,这种懒得匪夷所思的‘宅’法就肯定不对劲,得去医院就诊了。” 其实除了精神分裂症,有不少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初期表现都是一种异常的“宅”,所以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时,将“宅”作为筛查线索之一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筛查标准和诊断标准是两码事,许多宅男宅女的担忧也压根就没必要,因“此宅”非“彼宅”,在诊断精神病时根本不可能混为一谈。
  

  
过分“宅”会不会致病?

  
  不过,医学心理专家倒是提醒宅男宅女们,“宅”生活本身没什么,可要是宅得过分,也是可能致病的:就算不一定导致精神疾病,也可能增加一些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

  
  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沟通,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和娱乐,这没什么。可网络交流和真正的外出与人交流还是两码事。

  
  “就拿聊天来说吧,你可能觉得QQ、电话和面对面聊天没区别,可在我们看来,区别大着呢。”

  
  当你面对面与人交流时,你除了要倾听对方的言语,你还会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上来获取信息,甚至就连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可要是通过网络交流,你面对的可能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这样的社交模式,损失的有效信息是大把大把的,所以靠现代媒体手段来交流,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面对面”。

  
  同时,人类的社会功能本身也是“用进废退”的。“一个人总是不出门,出门面对人群就难免觉得紧张,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宅太久,与人面对面交流就可能出现障碍。如果当时人的适应能力强,也许很快能协调过来;可也有不少人会更加回避人群,一来二去,这就真的要‘宅’出点问题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6-3 05:33 , Processed in 0.0173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