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其中硕士生 517200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报考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加。2012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165.6万人,比2011年又增长14万人(6.9%),创历史新高。随之而来的,硕士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面对硕士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结果,更有人心酸地调侃: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这里,且让我给你一个现实的“结尾”——25岁的李某考上某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时,她的父母摆了酒席进行庆贺,因为她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孩子,大家看她父母时流露出的羡慕神情,她至今记忆犹新。但是3年后,她却成为家里第一个失业的人——“一看见我,很多人就会想我的研究生白上了。” 其实,也不是没找工作。毕业后,她先是应聘一家广告公司,从事文案策划,由于不堪忍受微薄的工资待遇和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半年后毅然辞职。后来,她又应聘一家网站的编辑。这回不用半年,仅仅干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因公司缺乏人情、勾心斗角、无法适应辞去工作。而且辞职后没有再找,干脆收拾行囊回了老家。 当然不是说就不能从事普通工作,而是认为,让哲学研究生和环境学研究生去干与自己所学专业豪不搭界的事情,至少是一种职业的错位,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你想,作为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她应当在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地位。而她们荒废多年寒窗苦读的成果,去干一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岂止造成资源浪费,还挤占了别人就业的机会。 其实,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甚至不如职校生,读完本科,还得“回炉再造”专科,这是现代教育的扭曲。它说明研究生贬值的情形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同时说明,扩招的研究生上稀释了教育的质量。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可是这种现状,是愈演愈烈了呢,还是得到遏制了呢?想必今年考研净增的14万人,已经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细究起来,这种现象大约是就业形势逼迫的结果。由于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一直以来比较突出,考研一定程度延缓了就业的压力。但是当缓冲期过了以后,就像滚滚黄河,即便走过99道弯儿,最终还得流入大海。研究生也是这样,即便延缓了几年就业的时间,但最终还得走向社会。而这期间,高校不顾实际扩大招生规模,无疑为贬值推波助澜。要问谁是这场游戏赢家,恐怕除了批量生产研究生的高校赚得盆满钵满以外,国家、个人都是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