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7|回复: 11

宿松地图上的星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一条河流都孕育着它独特的文明,每一座大山都耸立着它独有的性格。在宿松县23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区、丘陵、平原、湖泊等依次分布。二郎河、凉亭河两大河流千万年的流淌,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等几大湖泊不断的容纳与积淀,养育了姿态各异的地方文明。我们的祖先,在代代相传的农耕文明和渔业文明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具有了典型的地方色彩。这些地方独特的区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在勤劳朴实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就像镶嵌在宿松地图上的许多星辰,充满着智慧的光芒。
  而我们要想在这个有限的版面上,穷尽全县各地的地域文化,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此象征性地选其代表,略作表述,以期启示读者,在诸君心中擦亮它们的光芒。
  本版文稿参阅了《宿松县志》、《松兹遗韵》、《宿松风韵》等书,并得到县文史研究者吴汉亮先生的帮助。
  黄梅戏
  300年前形成于宿松县佐坝、许岭等乡镇。演出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布衣青天》、《半边月》等。
  黄梅戏的声腔源于民歌小调,“三打七唱”是黄梅戏音乐的舞台表现形式。有两大腔系的音乐唱腔:平词类腔系和花腔类腔系。平词类唱腔属板腔体,花腔类唱腔属曲牌体。艺人与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传统戏用传统戏服饰(与京剧相同);现代戏以剧目需要而定。伴奏乐器以锣鼓、民族乐器为主。传统演出场所是在农村搭台唱戏,如宿松廖河古戏台等。
  我县现有专业黄梅戏剧院和黄梅戏艺术研究所,民间小戏班很多。
  文南词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形成有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以宿松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传甚广。
  演出剧目有《妇孺迷恋文南词》、《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秋江》、《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渔网》、《苏文表借衣》、《点药》、《抛球舞》等。
  伴奏乐器有二胡、高胡、竹笛、月琴、琵琶、三弦、中胡、大(低)胡、唢呐、扬琴、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堂鼓、道钹、手锣、马锣、木鱼、广东板、碰铃、大筛锣等。
  文南词最初传入我县佐坝乡、许岭等地,以文词腔为主,先与灯会歌舞、民间音乐相结合,后在饶河调、黄梅戏的影响下,由田头地角、街头巷尾的坐唱发展成戏曲形式。后由宿松艺人组织戏班,常年在乡间演出。
  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我县的一种集民乐之大成的吹打弹唱合为一体的民间音乐,是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一种古老曲艺。它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锣鼓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综合了中国腹地锣鼓的众多优点,既吸纳了川蜀锣鼓的高低音对比,又借鉴了华北锣鼓的高亢粗犷;既融合了长江下游锣鼓的清亮悦耳,又汇入了江南锣鼓的圆润,并逐渐形成了宿松丝弦锣鼓音色柔和的主要特色。列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据文献记载, 14世纪时的明朝初期在宿松县民间(尤其是在许岭、程集、凉亭、佐坝等地)甚为流行。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都时兴演奏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的曲牌流传有30余首。乐队庞大,演奏时气氛热烈,最盛时正班有64个人,半班有32个人。
  二郎河民歌
  每一条河流都孕育着它独特的历史文明。宿松的二郎河,它同样孕育了二郎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以及由此派生的二郎河商旅文化和民歌文化。
  以“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午板唱歌……”为代表的二郎河民歌,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盛行于二郎河流域,进而在宿松大地广为流传。是二郎河群众在农耕生产和田园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内容朴素而亲切,形式上朗朗上口,适合民间传唱。其代表作有“滴滴伢,哪里雷……”,“一百饼子一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家……”,“张打铁,李打铁……”等等,经过广为流传,实际上已经也叫宿松民歌。
  二郎河民歌极大地丰富了宿松民间文化,为宿松其它地方文化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元素。在宿松民间至今依然传唱,依然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许家岭灯会
  许岭灯会是我县至今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项地方民间文化形式,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在灯目上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将各类小型花灯、歌舞表演、戏曲片段、民间杂耍、音乐鼓乐等聚于一堂。灯会采用彩装游走的方式,走一程,演一场,可谓一个活动的大舞台。表演时各个灯班同步起舞弹唱,百花齐放。具有规模、场面宏大,群众性、综合性极强等特点。
  许岭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朝前期,许岭人就“注重正月戏灯”的习俗。抗战前,许岭地区凡30户以上的自然村,每年正月初四后至十五元宵,都会玩出一种以上的灯别来迎接新春。许岭灯会则是集这些小型灯会之大成,把这种习俗推向顶峰。
  在改革开放后的五届灯会中,就先后表演过高跷、响连、腰鼓、台阁、无常、秋千、龙灯、牛灯、狮子灯、蚌壳灯、鲤鱼灯、乌龟灯、竹马灯、荷花灯、大头舞、彩龙船、拗边车、挑花篮、罗汉戏柳、哑巴驮妻、百鸟出林、水漫金山、唐僧取经、哪叱闹海、夫妻观灯、东乡缎丝弦、关公保黄二嫂等传统灯目。同时另有不少自创灯目。
  许岭灯会传统灯目还有三绝:一是“东乡断丝弦”乐队,二是“台阁”,三是“秋千”。在道具制作上则都需要集铁、木、蔑工和雕刻、彩扎、彩绘于一体。
      
程家岭大鼓书
  程岭大鼓书,早在明朝初年已形成,代代相传至今。据传大鼓书最初为民间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既可登堂,又可入室进行表演。 1951年7月,县政府发通知组织全县鼓书艺人进行会演,使得宿松的鼓书艺人们在全县再次活跃起来。
  演出(书)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三国演义》等。声腔属于板腔结构体系,委婉优美,褒忠斥奸,情感鲜明。服饰道具简单,一般以对襟长袖褂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牙板和小鼓。
  大鼓书多在茶楼以及富户人家演出,后来也到普通百姓家和稻场、村口等公众场所。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大潮的影响,大量农民外流,这种曲艺形式也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只在程岭偶有流传。
  张家坂祖传皮肤科
  张坂祖传皮肤科,顾名思义,源于河塌乡张家坂。其前身是“张坂祖传疮药”,至今有二百余年历史。由于当时受历史条件限制,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比比皆是。先祖就是在这种历史因素下研制了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物,故称“张坂祖传疮药”,此药可谓药到病除。其代表人物先后有张隆愚、张星灿、张道濡、张训智等。他们个个医技精湛,医德高尚。至现代有张宿春等后起之秀,更是把家传疮药发扬光大,穷尽到了极致,成为今天的张坂祖传皮肤科,为无数患者解除了苦痛,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临床使用非常简单,一般分为内服、外洗、外搽。
  张坂祖传疮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仅是在皮肤科上,在妇科领域的某些疾病以及性病皆有卓著疗效。男女老幼皆可应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下仓埠龙舟赛
  下仓埠龙舟竞渡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算来有几百年了。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龙舟赛。
  下仓埠龙舟竞渡的龙舟少则十来只,多时达四十多只,龙舟近的来自近邻村庄,远的来自周边乡里,甚至望江县、太湖县沿湖的渔民也自发组织了龙舟队,加入到下仓埠的龙舟竞渡中来,沿黄湖岸边的村庄几乎都有龙舟队。
  下仓埠赛龙舟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由于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渐趋疏淡,至文革前夕,因地方政府出面干涉而终止。或许因为此项运动易发生暴力械斗,并耽误劳动生产,特殊时期,特殊政治气候,全国对于这项民间运动,都保持安静。近年来,下仓龙舟赛虽仍在举行,但规模和频率已大不如从前了。
  小孤山传说
  小孤山传说源于长江绝岛小孤山。有30多个神话故事在宿松远近广为流传,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小孤山传说具有典型的妈祖文化气息,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神秘而悠远。
  代表性传说故事有“小姑与彭郎”等,以宿松复兴洲区为中心,向后山丘陵地区以及宿松全县,乃至赣南、望江、太湖地区辐射,在民间流传千年而不衰。
  小孤山传说故事有的哀婉凄美,有的惩恶扬善,表达了人们向善向美的情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宿松史书多有记载。目前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井沟传说
  九井沟传说源于我县西北部大别山深山区的九井沟,在远近民间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体系。
  九井沟传说大多是因水的奇特而生发出来的有关龙王、龙宫的传说故事。有龙王一井现身,金餐惠民;有龙女七井洗衣晒衣;有仙女九井沐浴等等。而最有影响力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发生在三井的周氏三兄弟不顾自己身家性命,下到干涸的井底探寻龙宫,为民请命的传说故事。后人为纪念他们,在三井旁建有三龙王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九井沟传说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三井龙王庙的传说可见这些传说至少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它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向善向美的情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理想、追求。
  隘口考古文化
  我县隘口出土的文物最多,价值最高。其中以宋瓷、灰陶为主。当地有个野人寨是新石器文化遗址。解放后宿松出土的三件国宝级文物,就有两件出自隘口。一件是青白釉莲花烫酒壶,北宋瓷质酒器;另一件是绿釉狮形薰炉,北宋瓷质燃香用具,两件均于1963年出土于隘口乡清河村元祐二年(1087年)宋墓。
  趾凤乡白崖寨文化
  现在人们一说到趾凤乡,就想起白崖寨,想起九曲居,想起养英山庄。趾凤乡位于我县西北部大别山深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游离和必争之地。因其白崖寨城墙和当地的古建筑,现今具有了很高的旅游价值。白崖寨被旅游界称为“南国小长城”,起源于元末吴士杰建寨防匪。自元末至清太平天国,以及红军时期,这里都有过无数次战斗。清末,当地贺氏繁荣,在寨内建有九曲居,寨外建有养英山庄。这一切至今都有保留。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为主的白崖寨文化。
  二郎订称隘口木雕
  在农耕时代,我县二郎镇的小商品市场相对繁荣,民间买卖活跃。为了做到公平买卖,当地是否重视规范度量衡,订称业逐渐发达。所以二郎订称业古代由来已久,在宿松乃至周边县市,二郎的称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后来二郎的订称业辐射至程岭、许岭等地。现在订称的商户移到了县城,在西畴街、皖西南商品市场还有多家专门订称的。
  隘口木雕也是我县古代的一大特色,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很有名。包括雕花桌椅、床、窗户等家具。也有在银器、石器上雕花的。古代隘口木雕惟妙惟肖,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现在隘口木雕业已经慢慢消失了。

发表于 2013-8-21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个“二姑畈”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地方文化失传了......
167_222255_7d1a090cd2ba36a.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个几个,好多都失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7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0.0268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