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到对岸、宽广壮阔的称为江;能辨其人、闻其声,能将对岸尽收眼底的丈宽之地称为河;伸出双手,貌似能触碰对岸,几米之距只能称之为沟吧!江有浪奔浪流、逐浪滔滔,河有川流不息、一泻千里。沟拥有的又是什么呢?适逢五一假期,误打误撞中竟与曾经向往过的沟来了次亲密接触。 无意中听闻,在西源乡一个未知的山上能挖到高贵的兰花。于是将寻找兰花拟在了五一的出游计划中。虽然不认识路,但是抱着碰运气试试看的态度和妻子踏上了寻觅之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车不好搭,只能转车。上车前便被告知,下午可能无车返回。稍微犹豫便义无反顾了。天气很好,不能辜负。 在半路下了车,果然难觅车迹。只能沿着乡间的柏油石子路一直往前走。一边看两旁的风景,一边等车。远离城镇的喧嚣,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大自然的绿色呈现出一种静谧的原生态。远处的山很青翠,不像城市边的山一天到晚灰蒙蒙,人工开挖的灌溉沟渠静静地从村间穿过,不带杂色的流水、长满青草的堤坡让人感觉到亲切。连鸟叫的都比山外的清脆。不很宽敞的石子路很好的融入其中,由于车流稀少,只是偶尔的有摩托车经过,很适合漫无边际的散步,到不用担心会受到太多的侵扰。如影随形的不知名的香味不停的钻入鼻孔,乱了心智。碧绿的翠竹、水边温软的草滩让人欲罢不能。心目中的青山绿水也就是这样的吧! 虽然留恋,但是脚步不会停留。 运气不算坏,走了将近2、3公里,终于拦下了一辆加装油布顶棚的三轮摩托车。这也是山里联系山外的主要交通工具了!向车上的人打听兰花的下落,却被告知,已过了开花的日期寻找起来很困难!失望的情绪还没来得及滋生,一位热心的阿姨建议我们坐到龙王去看看“九井沟”。像我这样的“外姓佬”对九井沟可能不甚了解,但在宿松人的心目中,九井沟的名气却不小。也有络绎不绝的人为了一览九井沟的美景跑很远的路。分别时,阿姨指点我们,沿着水泥路一直往山上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水塔,转走小路就可以了。告别了热情的阿姨,我们的脚步很欢快,感受到了一种纯朴的力量。 果然,绕过了水塔,站在山上,看见了前方流水的沟,远远的,看见两排错落有致的土屋。于是和妻子不假思索踩着一条小路便往山下冲。一层一层的田地,大多数是荒芜的。阶梯状的下落的地势让我们以为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横冲直撞后,在各个方向,我们最终能到达的地方,离沟还是有老大的一截落差,大的不是靠跳就能下去的。只好悻悻的的沿原路折回。重新站在山上的水泥路上时,遇到了其他的游人向我们打听九井沟的路,想着可以结伴同行也不错。这一次,我们很快发现了那条小路。一条羊肠小道,虽蜿蜒但不崎岖,一眼看了便断定就是这条路。走了一段后,有2个大妈扛着一大袋子的竹笋气喘吁吁的从掩映在葱郁的小道间走来,给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红色的花,绿色的草,翠色的树,交响辉映,完全将羊肠小道掩去了踪迹。只有一步步的往前走,深入其中,才能发现隐藏的路。优美的景色,忍不住掏出了相机。与我们一起踏上这条小道的4个人在我们身后不见了踪影,估计已经陶醉在如斯美景中,拿着相机迈不开脚步了吧!但是理智告诉我,不要太迷恋沿途的风景,要一直往前,不然终究会无法到达目的地。 前行的小道旁,有一间倒塌的土屋,旁边就是一座小型的水库,半山腰建起的大坝拦住了山上的流水,对山脚下的梯田灌溉的不遗余力吧!那倒塌的土屋以前应该是一个水情监测点,断壁残垣上还挂着一个“水深,禁止游泳”的警示牌。水库地势浅洼,再往前走,是上山的路。为抓住流失的水土,栽了许多松树,都已成林。不时的有返回的游客从身旁经过,得知还有1—2公里的路程,还温馨提示:“注意安全”,很是温暖。 此时,我开始关注起小道旁的这条沟。以低洼处的水库为起点,一直往上,越来越有“沟”的模样了。现在还不是四季中水流最大的时刻,许多地方只能算是小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潺潺的流水,连绵不绝,为了探寻源头的活水,我们沿着溪流溯源而上。走着走着,羊肠小道延伸进溪流,便没了踪迹。本来在溪流左边的小道转瞬出现在溪流的右侧。溪流和小道无数次的交叠,变换着位置,那股顽皮劲,惹人喜爱。而将小道与小道连接起来的只是裸露在水面的小石块。不大的石块能安稳的伫立,说明水流的小。正因为小,才显得很有灵气。每一处都清澈见底,沟底的石块和水草清晰可辨。剔透澄清的水将人的心也照耀的晶亮通透,浑身舒坦。不停的横跨过流水的小溪,喜欢溪流的蜿蜒曲折,享受小溪的悠远恬静。或许是对小溪的波澜不惊习以为常,或许时“哗哗”的流水声很轻很轻。草丛中不知名的虫子爬过小道,趟过小溪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丝毫不受惊扰。诠释着大自然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远离尘世的纷扰。 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了半个多小时,耳朵里的水声逐渐大了起来。轰隆隆的在山谷里回荡。不经意的一瞥,被绿树丛遮挡的视线任然能窥见一条玉带,仿佛从天而降。虽不能与“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但也气势非凡。难道是到了活水的源头了吗?有些心猿意马的我,还在回味一路的安逸和悠远深邃,对于突然出现的白带有点儿措手不及。精彩近在眼前,绕过一块巨石,才发现刚才发现的只是3条中最下面的一条。更远的岩壁,玉带更长,气势更恢宏。4、50米的落差,直泻而下。因为瀑布的面积并不大,用带形容更贴切。此处瀑布共3段。最下面的2段很容易接近,站在岩石上,仿佛伸手就可触摸,飞溅的水花打在人的皮肤上,很清凉,平易近人。最上面的一段,要想一睹真容,必须要攀爬一段陡峭的岩壁,很危险。许多游人望而却步。我让妻子在下面等,带着相机,独自出发。依靠坑坑洼洼的岩石,寻找落脚点,抓住石缝间顽强的野草和小树的枝干,缓慢上行。最陡峭的一段,有一段7、8米长的简易绳索,供游人借力。因为有水从石上流过,长满青苔,显得很滑溜。小心翼翼的 ,慢慢靠近那白色的诱惑。九井沟的由来其实和瀑布有关。飞流直下的瀑布对岩石经年累月的冲击和洗礼,形成一个个的深坑,就像一口口的石井。理所当然的,这样的瀑布共有九段,而形成的石井共有9口,这就是九井沟的由来。我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三口,其它的6口难觅芳踪,估计是无缘得见。而我眼前的这个瀑布冲刷而成的水池面积比下面的2个都大,深度也最深。只能远观,无法近前仔细感受。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谭”,一直只是在幻想中构建那虚拟的模样。而经此一次,终于明白什么是谭,谭的形成,谭的大小,谭的深浅,从此不用再虚构。 最下面的一段瀑布,如果想看全景,必须向下趟过一段水沟。过于贪图美色,自是不甘放弃。纵使胆大,也会战战兢兢的惊出一身冷汗。一不留神,脚底打滑,整个人扑到在陡峭的岩壁上,无法阻止身体下滑的趋势,最后跌落在岩石上的水坑里,最终还是拖着湿漉漉的双脚,拍下全景。也算物有所值吧! 一直作美的天公,将太阳紧紧的藏了起来。一路行来,少了阳光的炙烤,神清气爽。此时,天公却不再善良。极尽所能,调集大量乌云,压过头顶,有种山雨欲来的气势。雨点也不识趣的一滴滴的落下。天不识趣,人要识趣。虽还流连忘返,倘若不想变成落汤鸡,只好收敛那颗依依不舍的心。在水沟里挖几颗与兰花草有几分神似的绿色植被,匆忙往回赶。此时,刚才同行的四个人,才刚刚从山涧的小路上,缓慢而来。看他们的样子,应该在沿途采集了不少美丽的画面吧!看这样的趋势,他们只能在雨中欣赏瀑布的美景了!也许那样才算“身临其境”吧!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用在他们的身上,很合适。 到达来时的水泥路时,雨已经下的很密集。提前准备的雨伞,无法保证2个人都不被淋湿。更加始料未及的是,虽然才一点,但是已没有车辆,真是车迹罕至。索性冒雨前行,不再奢望,倒也别有韵致。回头看看爬过的山,无法用雄伟挺拔来修饰,但却别具另一番气质。儒雅、文静、清秀。站在山下,感受不到丝毫的张狂和孤傲,相反给人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感觉,不自觉的很想亲近。雨中的山尖,雾霾弥漫,不缺少山的灵性。和妻子2个人,就这样在雨中漫步,肩膀撞肩膀,分享游后的感想,畅言雨中的心情。 有源头的活水,在山间形成小溪,山下必然会形成一条河流。我们也一直沿着河流的方向背山而去。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江南的石台。地势相似,可以说,与石台相比,毫不逊色。绿色植被,天然氧吧,原生态,应有尽有。石台的旅游业风生水起,开发的早,名气也越来越响。而九井沟是一块处女地,尚待开垦。交通不便是最大的难题。水泥路虽然平坦,却只有4米宽。大型的旅游车是无法进入的。水泥路也只是一截,更长的是年久失修的柏油石子路,路况很差。特别是下大雨时,显得很狰狞。一个个水坑,在浑浊的水的掩饰下,完全不知深浅。回程时包租的三轮摩托车一路颠簸,骨头都散了架。这样的路,是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要维持当地的原生态,最好还是不开发。人流的增多,必然会破坏优美的生态环境。山上虽有丢弃的饮料瓶,但也是零星散落,不是很碍眼。如果游人增多,白色垃圾也会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受到利益的驱使,纯朴的民风会经受极大的考验,还能继续维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