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还艳阳高照,今日就凉风习习,仲秋佳节就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快如约而至了。
说到中秋,自然想到头上的那轮明月。在上海,火树银花不夜天,月亮似乎没了用场,哪怕是溶溶月夜,也少有老奶奶陪着孙儿看月亮,讲故事,月亮啊,人们似乎要将它遗忘了。
这几晚,阴沉沉的天空看不到朗月,但心里的月光的确唤起了我的回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月亮情有独钟,在神话中,月亮里有个广寒宫,宫里有一个抱着玉兔的嫦娥,还有一个砍树的吴刚,嫦娥因偷吃不死药飞到月宫,吴刚因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吴刚苦役遥遥无期。(我简直不敢想象,如果这两个故事被当代文人编写,会编织出怎样荒唐、无聊的结局)。就这样,他们虽然在天上,但不仅不让我们羡慕,反而唤起人们对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我们的古人将如此凄美的神话留给子孙后代,千百年来,人们遥望月亮,一想到那个犯了错的嫦娥为此而独居 “琼楼玉宇,不胜寒的高处” 时,人类未泯的同情心早已将她原谅。至于吴刚,更是令人怜悯,因为他的劳动永无休止。
小时候看月亮,总是睁大眼睛仔细地看,总希望能看到在月亮里伐桂的吴刚,还有那个抱着玉兔的嫦娥。想看看嫦娥到底长得什么样?
那时,每到月圆之夜,小伙伴们总是喜欢围坐在柴禾垛上,一边嬉笑打闹,一边偷空望望星空。大人们更有趣,主妇们聚在一起争抢着讲自己顽皮的孩子,数落丈夫的不是,男人们聚在一起香烟缭绕,谈工作,说笑话、闲扯皮。
总要有人先喊一声:“时候不早了,回家睡吧。”大人孩子才三三两两回到自家,插门声、唤狗声、训斥孩子声四面八方响起,然后逐渐静寂,只剩下明晃晃的月光照射着整洁的院落。
躺在床上,如果不关窗户,就可以看见月亮像有脚一样悄悄挪移到窗前,真的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当这时,我总喜欢趴在枕头上,看着月亮一点点、一点点地在天上穿云破雾,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
每到中秋节,我们就盼望爸妈早点把月饼带回家。那时月饼真好吃,没有华丽包装,只有一块黄颜色的正方形的纸,四角折叠,圆圆的月饼拿在手里,我会先小心翼翼地用牙将边角吃掉,然后中间的馅心就会露出来,我总是仔细研究下里面都有什么好吃的,一块月饼总要吃很久才吃掉。等手里空空时,嘴里还要仔细回味一下月饼甜甜的味道。
如今的中秋之夜,还会有人举头望月,低头思乡吗?
有的,一定有,我坚信。
江南夜,清风习习。仰头望月,不觉想起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诗句,心忽生疑问:好词好句莫非古人已经全部写尽了么?为什么现在没有优美的诗句流传?就是歌曲都是以低俗为领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民族文化正在被我们遗忘。我多么希望,月亮会唤醒我们的记忆,唤我们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