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将此文,献给为党的事业作出牺牲的先烈们 寻访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第二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安徽宿松县公安局民警在宿松网志愿者的带领下,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来到该县凉亭镇青竹村姚河组,慰问红军烈士石贵生家属,聆听烈士家属讲述烈士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 冒死送密信 年过七旬的石建华是烈士石贵生的侄子,他拿出珍藏了30多年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他告诉民警和志愿者们,伯父石贵生生前的情况几乎无人知晓,就是家里人也了解不了多少,他知道的一些情况是他父亲生前告诉给他的。 《革命烈士证明书》上记载:石贵生出生于1909年,1928年8月参加革命,时任红军第十军副营长,1934年在江西景德镇英鸡口北乡作战牺牲。 据石建华回忆,1933年腊月,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的石贵生,临危受命,从江西送机密信件到湖北红安革命根据地。他乔装打扮,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躲过了敌人一道道封锁线。在路经安徽宿松县凉亭镇凉亭河大桥时,他的行踪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了。当时,他与妻子刚成婚不久,家里人就住在离凉亭河不远的地方。 革命形势的严峻,让石贵生作出了献身革命的无畏选择。在安全将密信送到湖北根据地返回的路上,他偷偷将弟弟石金福约了出来。石金福是石建华的父亲。他对弟弟说:“家里的事情,以后就靠你了,我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说完,石贵生匆匆踏上了赶往江西中央根据地的征程,从此杳无音讯。 舍身献革命 1934年7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 为配合大部队战略转移,石贵生和红十军团部战士一起,留守江西景德镇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8月下旬,国民党军占领根据地的全部县城和大部乡村。接着,改取分区“绥靖”、限期“清剿”的方针,企图全歼红军。时任红十军某团副营长的石贵生,带领战士,奋勇杀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团长牺牲后,他代理团长指挥部队在景德镇英鸡口北乡,继续开展阵地防御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5岁。 革命胜利后,石贵生的遗骨安葬在江西南昌革命烈士陵园。 事迹载史册 石贵生牺牲的消息,其家人一直无从知晓。1950年石贵生生前的一个警卫员,专门从江西九江寻访到宿松县,从此石贵生参加红军献身革命的英勇事迹才被家乡父老所知。 据宿松县凉亭镇民政办主任方瑞华介绍,石贵生烈士档案已被宿松县民政局永久收藏,其事迹载入《宿松县志》;1951年8月,他被宿松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3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在石贵生牺牲后一个月,他的儿子石宣美才出生。为遵从哥哥的遗愿,弟弟石金福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如今,石贵生的两个孙子都成家立业,外孙陈松涛成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全家以前住的茅草房,在改造成砖瓦房后,又扩建成了楼房。1997年石宣美因病去世后,堂弟石建华接过照顾全家的接力棒,至今这个历经风雨洗涤的大家庭仍未分家,祖孙四代21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们家里一直把伯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像传家宝一样进行珍藏,我不在世的时候,就把它交给伯父的大孙子保管,让子子孙孙永远铭记伯父的光荣事迹。”望着《革命烈士证明书》上的醒目国徽,石建华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