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公元180年——268年),字休徵,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东晋宰相王导祖父,书圣王羲之的曾祖父。王祥侍奉后母极为孝顺,系我国二十四孝之首“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在东汉末年隐居宿松二十余年。曹魏时,先后担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西晋时官拜太保,进爵为公。王祥忠孝传家,宽厚为人,清廉为官,从严约束子孙,家无遗产,后世清贫,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一位不可多得的道德楷模。作为王祥57世孙辈,近日笔者来到王祥文化研究会,采访了该会负责人,搜集整理了先辈王祥的若干故事,这里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感悟。 生于山东孝友村 扶母携弟迁皖松 1800多年前,大汉末期。公元184年,王氏27世祖王祥出生于山东临沂今孝友村,系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其祖父王仁,汉青州刺史;父王融,汉即丘令,避不就。王祥自幼聪颖可爱,勤学苦读。童年时知书识礼、尊老爱幼、孝顺可嘉。惜好景不长,母薛氏早逝,王祥过早担起了家务,为父分忧。后父娶朱氏,祥对继母十分孝顺。 汉末之际,奸臣当道,天下大乱,先祖王融死于乱世,家道中衰,无法生活。为避汉乱,王祥一手扶着继母薛氏、一手牵着3岁的弟弟王览陪同父亲一路南下,来到一个叫“庐江府”的地方歇了下来,这里就是今安徽宿松县龙湖之滨的王祥上、下湾,宿松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先祖王祥就是在这里避乱生活了20多年,最后步入仕途。 为救继母“卧冰求鲤” 弟兄两人孝悌传名 俗话说,没妈的孩子象根草。这话用在先祖王祥身上再也贴切不过了。由于不是自己所生,继母薛氏对王祥十分刻薄,总是看不顺眼,非打即骂。可怜年少的王祥一天到晚,做农活、放牛、操劳家务、辅导弟弟读书,累死累活也没得到继母的怜爱,继母还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让王祥几失父爱!即使这样,懂事的王祥仍逆来顺受,不失孝心,精心侍奉父母,关照同父异母的弟弟。父母生病,他衣不解带、端茶递水,忙前忙后,就是熬好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试温热,生怕烫着父母。一个冬天,继母卧病在床,想喝新鲜鱼汤,时值三九严寒,外面冰天雪地,哪里去弄鲜活的鱼儿啊?为了满足继母,王祥来到湖边,解开上衣、坦胸露臂,伏在寒冰上,用体温融化着厚厚的冰块……。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忽然,两条红鲤忽然从王祥化开的冰块窟窿里一跃而出!不多时,一碗冒着热气的新鲜鱼汤被他端到了母亲的榻前,喝下新鲜鱼汤的继母不久病愈如初。不久,继母想吃烤麻雀。但满天飞的鸟儿如何得到手?情急的王祥想出了一个妙计:他用几根树枝撑起一张渔网,下面洒满米谷 ;王祥则用一根绳子远远地牵着支撑的木杆,待麻雀进入渔网啄食时,他用力拉绳,这啄食的鸟儿则成了王祥的囊中之物……。这就是我国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张网捕雀”典故的由来,如今在宿松县西南一个叫王祥上、下湾的地方还留有两个地名:“求鲤处”和“雀坡岭”,这就是人们为纪念王祥行孝而取的名称。 迁居宿松时王览少不更事,随着年岁的增长,王览察觉母亲对哥哥的刻薄,感觉不公。于是时时处处护着哥哥,他经常劝母亲不要虐待王祥,有什么事情也自己担着。王祥婚后,母亲对他的妻子何氏更是挑三拣四,非打即骂。此时,王览规劝母亲:兄嫂对您不薄,理应关爱有加,不兴打骂。渐渐地,母亲对王祥夫妇以礼相待,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王览妻子阮氏与嫂嫂妯娌和睦、相互礼让,孝悌美名传遍四乡八邻。王祥生二子均入仕途,代代繁衍,至今已传66世;王览生6子,至今已传58世,其长孙王导官至东晋宰相,官势显赫,史书“王与马,共天下”即是真实记录;大书法家王羲之史传千载,他就是我们先祖王导的亲侄儿。据统计:宿松王氏4万人口,王导之后占有一半。 不惧权贵抚尸恸哭 忠臣之心可见一斑 王祥王览兄弟以孝悌传天下,亦感动朝廷。在“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官府多次召唤祥公衙门赴任,可王祥以继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需要照顾为由拒绝上任,直到母亲去世,45岁时才应吕虔之召出任徐州刺史别驾,协助刺史安靖区域。当年盗寇成群,充斥乡里,王祥率兵讨伐,终使“州届清净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因声明大震,祥公历任曹魏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封睢陵侯。 司马氏纂曹魏时,文武百官均附和,只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清楚,曹魏大势已去,谁敢惹杀头之祸?在对待要不要杀曹魏帝的态度上,朝廷百官纷纷附和司马昭,只有王祥保持中立。当司马氏终于举起屠刀当场将魏帝曹髦杀害时,众人胆战心惊,独有王祥抱着先皇的尸体恸哭,口里念念有词:“老臣无状……”,充分显示了先祖祥公的恻隐之心和忠贞之状。及至司马氏继位,一些曹魏老臣看见司马昭均伏地跪拜,唯独祥公只作长揖,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这种不畏权贵念及旧情的可贵情怀和与众不同的举动不但没有激怒司马氏,反使之“不怒而后喜”,说:“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司马氏改朝换代需要的正是像他这样忠孝廉的名士装点门面。入晋以后,他已拥七官之职,位由太尉进为太保,封爵由睢陵侯晋为郡公,当时朝中八公同列,唯有他位居第一,所以西晋“以孝治天下”。 官至太保“家无宅宇” 死后安葬“勿起坟陇” 先祖王祥不但忠孝,而且清廉。他历汉、魏、晋三代,汉末刺史别驾、曹魏太尉,晋武帝时进爵为公,三朝元老,名噪一时。他生性豁达、一生清廉。武帝诏曰:“(王祥)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一个朝廷官员连私人住宅都没有,这在旁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清廉的祥公的确如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琅琊王氏先祖的骄傲!不但如此,祥公对自己身后之事业也想得明白,留下遗训,说:“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而且要求后人“勿作前堂,布几筵”;葬在西芒山上“勿用甓石,勿起坟陇……”这,就是一个生活在1740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的丧葬观。 他讲究不大操大办、不多占耕地、不惊动多人,简简单单、干净利索!我想,如果当时有“火葬”一说,我们这位王祥先人一定会在遗嘱中首选“尸体火化……”。按说,三朝为官、位列“三公”的王祥,以85岁高寿去世,后人应“请神仙、做道场、作法事”,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大办一场才有“面子”,可有先人遗训在此,违背可就是“不孝”了。王祥留给后世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有遗言如此:“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子孙应奉而行之。” 当今社会,河清海晏,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全国上下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探究几千年来的文化名人,传承中华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道德精髓,发扬光大先辈的修身立世美德,激励后人积极投身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每一位有志弘扬中华文化人的责任和义务。今天,作为王祥后裔,笔者再度撰文,就是为了弘扬先祖的忠孝悌廉之美德;我们创建王祥文化研究会,建造王祥文化纪念馆本意也在于此。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为传承、挖掘王祥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