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鹰,人们就会想到鹏程万里,因为鹰善于搏击长空,让人联想起“一览无余”;一说起马,人们则想起马到成功,因为奔马总是能够给人以力量,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然而某大学门前两尊鹰和马的塑雕意义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也蕴含着这所高校的办学宗旨。 这所名为都灵大学的学校在意大利,该校历史悠久但不守旧,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这与他们的办学宗旨不无关系。正如文前所说,两尊塑雕,意义非凡。那只鹰,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它就饿死了;那匹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开始的时候,这匹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祈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寓意多么深刻啊!它们的遭遇告诉莘莘学子: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生存技能和劳动,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时下的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大学生们学了很多的知识,反而很难找到工作呢?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是理论,当不了饭吃。现实生活是很实际的,要劳动、要吃苦,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本领。这犹如本文所说的鹰,它的确很有本领,能翱翔太空,甚至日行千里,但它恰恰“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所以,飞翔了五天,它就饿死了。我们高校学子应该从中受到何种启发?在学校,起码不能关起门来读死书,要学技能、学应变能力,掌握踏上社会后谋生的本领,否则,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途呢?此外,不能贪图享受——同前面说到的那匹马一样。许多走出校门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又想工资高、报酬多,还想工作体面、轻松快活,那是很矛盾的。现在许多大学生走出校门能到农村做村官、到部队最基层去当兵,都是好样的,从这些地方干出成绩来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也有少数年轻人拈轻怕重,毕业多年还窝在家里,当“啃老族”、做“寄生虫”,这样,被别人瞧不起不说,还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得不到锻炼,将来肯定成“问题一族”。 在美洲丛林,经常活跃着一支支联合军演的士兵,他们不但要完成高难度的军事科目,还要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因为他们不允许带干粮和饮用水,必须自己寻找。于是毒蛇、虫卵、青蛙、蜥蜴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都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他们还要时刻应付自然灾害和人为障碍,掌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存下去的本领,否则,山川、密林和沼泽随时都可以夺去你的性命。还有气候影响、健康因素等等,随时可以让你面临窘迫。这些训练起码提醒我们:人,生存是第一需要,然后才是谈工作和理想。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生卖猪肉”事件,笔者认为这名大学生很勇敢、很实际,很理智,也很“酷”,走出了校门,你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就得首先解决吃饭问题,就得有谋生的本领。你也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卖猪肉”也未尝不可——这也是一份职业呀,你干了,就有收入,就能自食其力,就证明你不是“寄生族”啊!当然,大学生卖猪肉是有些“屈才”了,但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的前提下,这也是“应急”方案啊——就如同那些“丛林士兵”吃毒蛇、吃蜥蜴、吃虫卵一样啊,怎么不可以?? 愿大家不要忘记那饿死的鹰和剥皮的马。 (王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