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 “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这一天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古人云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是中国文人的共识。今之名人爱书、惜书,更以读书为一大乐事。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认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后,则使用书籍。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所以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钱钟书、老舍等知名作家对读书都有重要论述。时下,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中,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和实践的表率,既要求知善读,又要贵耳重目。广大领导干部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2013年3月19日,国际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寻过来,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的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1969年初,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一个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插队时,“带着一箱子书下乡”。读这个箱子里的书,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劳动之余最大的爱好,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在提到习近平时,都用 “爱读书”、“好学” 来评价他。1983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县委副书记,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作家贾大山(虽然那时候贾大山还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开始,《浙江日报》经常在头版《之江新语》言论专栏发表一位作者为 “哲欣” 的文章,其中关于 “读书” 主题的文章就有四五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这个名为 “哲欣” 的作者就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中共十八大以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开始了治国理政的繁重工作,日理万机之余,他从未中断的就是 “读书”。网上曾经走红一句经典:“时间去了哪儿?” 2014年,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的个人时间都去了哪儿?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不断地吸取书中的营养,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才得以灵活运用,他在文章、讲话和著作中用典自如,多次引用《史记》、《诗经》、《礼记》、《尚书》等书中的故事、名句、厚厚的一本《习近平用典》就是明证!按理说,总书记工作这么繁忙都重视看书学习,我们普通人更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读书了。然而,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一篇名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确令我们忧虑。孟莎美在文中提到,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当时正是旅途休息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而在同一客机上,德国旅客要么看书看报、要么看电脑工作。他在文章中感叹道:“一个本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指中国),现在的国民却难以坐下来看一本书。” 为什么咱们国家好多人不喜欢读书?原因各异,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人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有的人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有的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有的人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当然,读书不是一件容易事,前人曾以 “衣带渐宽终不悔” 来形容读书要刻苦钻研;我国古代有 “头悬梁锥刺股” 的读书典故。习总书记曾勉励莘莘学子不仅要刻苦读书学习,更要端正读书学习的正确方向。他认为: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要用 “韦编三绝” 的精神,结合足够的知识积累,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诸多思维方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其实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学之思之、闻之见之,我们对社会的情况基本情况就能见微知著,才有话语权。有人提出 “不忘呼吸 不舍书香”,建议阅读习惯不能因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而被改变,而要想方设法把阅读融入生活,从兴趣入手、见缝插针、分享阅读心得,充分激发读书兴趣,努力增强乐于读书的源动力,这样,全民读书的新高潮就会很快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