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水患分洪与分忧
大禹时期,长江进入湖北,地势走缓,洪水分流到云梦泽,古时候云梦泽面积达到26000平方公里,经江西又分洪向彭蠡泽,长江水患不多。 东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压境,汉人南下,汉人南下,需要粮地,筑坝围田,云梦泽面积减半。筑围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矶开始倒灌入洞庭湖。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先后两次大的决口,迫使人口大量南迁。这一时期,江湖不分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积洲滩和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迁移者在荆江北岸分段修筑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荆江和荆江大堤的雏形,当时荆江两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荆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总面积仍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湖北通志》记载:“荆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时,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决条件下,将九穴十三口先后堵口筑堤,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荆江水位的高抬,洪水进一步倒灌,洞庭湖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江分洪蓄水的天然场所。汛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洞庭湖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从明嘉靖到清咸丰的300多年间,湖区人口由约2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左右。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因当时朝政腐败、财力拮据而未能修复;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发生特大洪水,将原溃口扩大并冲出一条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使荆江南岸松滋溃口,当年堵口修复,由于堵口不牢,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年)再溃,洪水又冲出一条松滋河。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1860年到1873年的14年间,多灾的同治时期,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四口分流,不但加剧了洞庭湖区的洪水灾害,而且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又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 从顺治七年1650年,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湖水面积约达6000平方公里,容积约在400亿立方米以上; 到1949年,湖面已缩小到4350平方公里,容积约为293亿立方米;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湖面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 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鄱阳湖(水面面积5030平方公里)。随着洞庭湖容积的一天天减少,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减弱。 洞庭湖正在一天天萎缩。地理地貌的变化,如鄱阳湖南倾下沉。华容隆起,洞庭湖凹陷,泥沙淤塞。非人力能及。 但是,各地的本位主义,偏向土地财政,不重视湿地,大量毁农毁林,不顾生态,盲目抓政绩不顾持久发展。就是小区片也只顾自己排污排洪;就是小区片有难,也只顾自己老婆孩子。 这样一来,天灾跟人祸共舞。盲目与腐败同欢。没有水患才怪呢!
|